心理健康教育: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
2018-01-04
心理健康教育: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
文 | 本刊记者 王玲玲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扬大附中)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十五年,历经三任校长,从学习探讨到实践反思,再到专业创新,扬大附中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更深处前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句话在扬大附中不是口号,而是印刻在每一位扬大附中教职工心里,落实在每一天的校园学习与生活中的自然而然的行动。
建立心理档案,实现三年全程追踪
每年九月都是扬大附中的专职心理教师姚应平最忙的时候。她需要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对700多位高一新生的心理测评结果进行专业分析,并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给予鼓励性的话语或是针对性的意见,最终这些内容将同测试结果一起,用A4纸打印出来,小心翼翼地装进一枚枚信封里,封口,转交班主任老师,再由班主任老师分发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仅仅是第一步,紧接着,学校还将以测试结果为基础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老师将在学生在校三年期间持续记录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形成动态的追踪与监控。对于一些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心理教师还将和班主任老师、家长逐一进行沟通,为这些学生拉起一道隐形的监护网。
姚应平告诉记者,这项工作在扬大附中已经持续了十余年。据了解,自2005年,扬大附中就对每一届高一新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量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等测试,通过测试结果了解学生进校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从而借助基础性的数据提升心理辅导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其实,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一直都为数不多,但是这项工作扬大附中却十年如一日做得一丝不苟。为什么?“我们一直主动在做,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是因为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工作让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提升。”扬大附中副校长李岚如是说。在李岚看来,“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立足当下,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在扬大附中,这绝不是空谈!
优化三类课程,兼顾知识传输与身心体验
扬大附中组建了校长直接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扬州市率先引入专职心理教师;在图书馆四楼开辟500多平方米的空间,建起包含心理访谈室、沙盘室、宣泄室、轻松吧等在内的七个功能室;连续五年投入近十万元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一线教师中有75%的教师接受过市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建设之外,更让扬大附中校长张天若欣慰的是,学校已经初步建构起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这一课程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校本选修课程、心理班会课三种形式,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展 开。
心理健康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高一学生授课,保证每两周一节课;心理校本选修课则由学生自主选择,以走班制形式上课,课程采用讲解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避免了理论教学的枯燥和抽象。比如,高一校本课程《走近心理,走进心灵》中的“信任之旅”就是一节体验课。在这节课上,心理教师会让每个学生自带眼罩,所有人在采用肢体语言交流的情况下,环绕学校特定的区域,走完教师预设好的路线。虽然路线不长,但是走起来也不简单,当大家互相搀扶着顺利到达终点时,每个人摘下眼罩的那一刻都给了对方一个会心的微笑。“这样的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信任和被信任,学会信任他人,同时也是希望学生在感悟中获得成长”。作为课程设计者之一的姚应平说道。
如果说心理健康必修课和选修课更多时候还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话,心理班会课则完全是学生唱主角的舞台。“从确立班会主题、策划班会内容到准备素材、布置教室……基本都是学生自己拿主意,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会适时从旁提一些意见和建议。”说起自己现在所带的高三班级的孩子,张君一脸自豪。她同记者分享了今年孩子们策划的几期班会主题:“把握幸运的关键”“论高三学习的正常心态”。在张君看来,孩子们自己想到这样的主题,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在高三这个阶段会出现这些方面的问题,大家在一起围绕这样的话题讨论其实无形中就是一种生生相互影响的朋辈心理辅导。
采访中,担任了十八年班主任的孙美丽告诉记者,在扬大附中,很多班主任的心愿是考国家心理咨询师。孙美丽称,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子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超市’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开始,学校就一直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孙美丽所言的“重视”,在扬大附中最直接的体现是学校对所有教师的明确要求。在这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必须做到两点:其一,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标,教师要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学科教学;其二,努力改革课堂教学,重视“心育目标”的设置,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塑心作用。得益于这样一种理念的引领,扬大附中率先在各学科中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实践了以课堂为主阵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改革举措获得了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的高度评价。
隐形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果说课堂是扬大附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的话,包括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剧社团等在内的心理健康活动,以及体育俱乐部、才艺大赛等各种文体活动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绚丽多彩的舞台。
高二年级的李何昕和刘嘉露同是心理剧社团的成员,尽管相较高一,学业更加紧张了,但每周她们俩总要挤出点时间,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社团的小伙伴聚一聚,在这里打磨剧本,排练剧目。谈及推敲了三稿之后,即将上演的新剧《bye网瘾》,编剧刘嘉露眸子里闪着光。
同样的光芒,同时身为扬大附中学生家长的张君也从自己女儿的眸子中不止一次地捕捉到。张君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到大一直都优秀,尤其喜欢跳舞,但初中的时候因为忙于中考应试,她一度觉得女儿失去了小时候的那种“色彩”。而在扬大附中的三年,尽管有高考的压力,但女儿的“色彩”不仅回来了,还更加的耀眼了。参加英语辩论赛,准备舞蹈比赛,筹划各项社团活动……尽管心疼女儿,但张君却特别的安心,因为她知道女儿是快乐的。
扬大附中团委副书记、分管学生社团工作的吴佳老师至今都记得一位毕业生写的文章里的一句话:“在高中三年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遇到了最好的自己”,在吴佳看来,心理健康教育不一定是用各种量表来测量,或是在心理课上老师教授各种知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一种教育。“在活动中,孩子会慢慢变得阳光、自信…… 你说什么是心理健康的孩子?走出来是阳光的、大气的、自信的,我觉得这就可以了”。吴佳对记者说道。
其实,扬大附中着眼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远不局限于这些。在校长张天若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公民,这一过程就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扬大附中还通过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搭建了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基于这一教育思想,他申报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对象专项重点资助课题“高中生‘三T’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探索以学校引领家庭和社区,拓展心理教育实践,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扬大附中每年都会定期组织高校心理教育专家给学生家长开讲座,组织心理专兼职教师走进社区,为社区家庭教育答疑解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扬大附中已联合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连续开展了两年的“亲子教育”系列公益活动,该项目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帮助家庭和社区改善教育环境,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这一活动在学生家长群体和周边社区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着眼学生未来,向理论与实践更深处前行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诸多创新之举,扬大附中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并承办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的高中心理课程展示活动。有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省内外已有超过2000名心理教师和管理者前来扬大附中观摩学习。
实践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引领。这从扬大附中提供的另一组数据可见一斑: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级子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近三年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心理教育主题论文30余篇……还有一组没有办法统计的数据是,这十五年间,扬大附中同高校专家、临床心理科医师之间的互动、研讨次数。
就在记者前往扬大附中采访的前一天,扬大附中再次邀请了扬州大学教科院的一位教授进校园进行深度研讨。“尽管之前我们的一个省规划重点课题2015年就已经结题了,但我们还是想再往下走一走,而且最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出来了,《指南》中提到的一些关键词如何和我们的活动结合起来,如何让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一个更高的平台,这些都是需要专家不断引领的”。李岚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进一步了解到,在实践层面,扬大附中已经开始着手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以及师资力量的培训。李岚表示,学校已拟定计划,将培养第一批次6-8名专业生涯规划师,通过专业的职业兴趣和方向的测评,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