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年谱》看毛泽东的对美外交思想
2017-03-23王燕琴董立功
王燕琴,董立功
从《毛泽东年谱》看毛泽东的对美外交思想
王燕琴,董立功
从1949至1976年,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对中美关系始终予以高度重视。《毛泽东年谱》记录了毛泽东思考中美关系问题的大量材料,展现了毛泽东对美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20世纪70年代后,毛泽东主动抓住了国际局势变化的有利时机,积极充当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推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顺利实现。毛泽东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时期,中美虽未能建交,但他与尼克松、基辛格等美国政要对改善中美关系所作的努力为之后的中美建交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毛泽东年谱》;中美关系;中美建交
一、最初的接触
1949年4月23日,伴随南京的解放①,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政权与美国政府能否建交的问题摆在了两国领导人的面前。毛泽东最初对中美建交并不排斥,甚至在南京刚解放不久,毛泽东就开始考虑中美建交问题。与此同时,美国杜鲁门政府也开始考虑与共产党政权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前,苏联驻华大使馆随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美国大使馆却没有随同南迁,而是留在了南京,这反映了美国杜鲁门政府试图与共产党政权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驻华大使馆留在南京的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毛泽东等中共高层领导的注意。1949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起草的致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的电报中写到:“现美国方面托人请求和我方建立外交关系,英国亦极力想和我们做生意。我们认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1]
此时,毛泽东任命了毕业于燕京大学的黄华为南京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处长,专门与留在南京的司徒雷登等美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接触和谈判。1949年5月13日、5月18日、6月6日,司徒雷登与黄华、钱家端等中共代表进行了3次互访。在此之后,司徒雷登曾多次表达了访问北平的愿望,中共领导人也同意了他的请求。6月28日,黄华带着中共中央同意司徒雷登回燕京大学并可安排与中共领导人会面的消息拜访了司徒雷登[2]。6月29日,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院请示是否同意他的北平之行。但是,美国国务院于7月2日指示司徒雷登不要访问北平,于7月25日催促他务必于8月2日之前离开中国[3]389。
司徒雷登于8月2日上午带着遗憾飞离南京。8月5日,在司徒雷登抵达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发表了《美中关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共有1 054页,时间跨度为1844—1949年初,叙述1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
美国杜鲁门政府的《白皮书》发表后,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份绝好的反面教材。新华社从8月12日到9月16日,连续发表了6篇评论,对《白皮书》予以驳斥。除了《无可奈何的自供状》之外,其余5篇(《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都是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足见毛泽东对此事的重视[4]。
司徒雷登一行于1949年8月10日飞抵华盛顿。8月11日,司徒雷登拜访了国务卿艾奇逊。8月12日上午,他在艾奇逊的陪同下晋见了总统杜鲁门。10月6日—8日,为了讨论对中国的政策问题,美国国务院举行了一个由国务院官员、原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和部分学者参加的圆桌会议[3]405。
在南京解放初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并不排斥与美国等西方阵营的国家建交。毛泽东不仅主动派人与滞留南京的美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进行接触,而且同意司徒雷登访问北平,并愿意与之会谈。但美国总统杜鲁门最终否决了司徒雷登访问北平的请求,不仅使司徒雷登满怀遗憾离开了中国,而且也使美国政府失去了与中共政权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最初机会。
二、孤立与反孤立
经过3个月的研究和讨论,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关于台湾的声明,承认台湾已归还中国,宣布美国其时无意在台湾取得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亦无意用武装部队进行干涉,且不会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1月12日,国务卿艾奇逊又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宣布,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群岛起,经过日本和琉球群岛,直至菲律宾,并未包括中国的台湾[5]。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开始着手解决美国在华旧兵营、旧领馆退出中国事宜。1950年1月13日晚10时,毛泽东在《关于向联合国派出我国代表等问题给刘少奇的电报》中提出:“同意1月13日电贯彻征用命令征用外国兵营,并准备着让美国将所有在华之旧领馆全部撤走。 ”[6]78
毛泽东当时已经意识到短期内是不可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但他对美方的言论还是相当注意。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于1950年1月12日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的长篇演讲发表后,同年的1月19日,毛泽东用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名义写了一个谈话稿。在这个谈话稿里,毛泽东驳斥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的长篇演讲[6]82。这个谈话稿发表在了1950年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总统的声明》,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美国政府将派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美国远东政策的剧变对于中美关系及中美建交问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并发表讲话指出:亚洲的事物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和坚决的反抗[6]159。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中美之间建交变得更加不可能。中美双方在经历了近3年的战争后,双方于1953年7月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自此,中美关系由冷战初期的敌对与隔绝的状态转入对抗与缓和共存的新阶段。
应该承认,朝鲜战争对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决策及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影响是深远的。朝鲜战争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长期对美国持负面印象。1953年10月26日—12月12日,朝中两国政府代表和美国政府代表在板门店举行关于政治会议问题的双边会谈。由于美方在参加政治会议成员问题上制造障碍,会议未能达成协议,美方还片面宣布无限期休会。毛泽东获悉消息后指出:“美国方面片面中断双边会谈,我们认为应由奇石福和黄华二同志出面发表声明予以斥责。”[7]208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之间虽不再有交战行为,但美方仍频频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侵扰。1954年6月1日,8艘美巡洋舰和驱逐舰驶入舟山群岛南部海面,并有飞机在上空盘旋,这显然是美方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挑衅。毛泽东对此批示:“不要先向美军开炮,只取守势,尽量避免冲突。”[7]244可见,毛泽东在对美斗争中也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以避免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蒋介石集团败退到台湾之后,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1954年7月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也谈到了台湾问题:“美国内部也是有矛盾的。对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现在美国同我们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台湾问题,这个问题是个长时间的问题。我们要破坏美国跟台湾订条约的可能。 ”[7]257但是,1954年 12月 2日,美国政府还是和台湾当局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②。该条约规定:在台湾遭到“武装攻击”时,“美国将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这是美方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严重挑衅,也极大地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1956年9月30日,毛泽东在会见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时,谈到了美国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问题:“联合国里只能有1个中国,不能有2个中国,而那个中国是我们。美国是不赞成我们进入联合国的,它是要阻挠的。 ”[7]642
美国不仅自己不同新中国建交,而且阻挠其他西方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对此毛泽东很是不满。1956年9月29日,毛泽东在会见以胡斯曼为团长的比利时国会代表团时说:“我们需要朋友,需要和平环境。我们主张同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交流。现在我们同比利时、法国尚未建交,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关系。 ”[7]642
尽管中美之间存在分歧和斗争,毛泽东并未彻底将中美交往的大门关上。1955年4月27日,毛泽东在接受巴基斯坦新任驻华大使阿哈默德递交国书时表示: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7]366。1955年5月26日晚上,毛泽东在会见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时再次表示:就是西方国家,只要它们愿意,我们也愿同它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台湾问题也可以用谈判解决。如果美国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50 年不够就 100 年[7]381。
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联合国大厦正式启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在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1日到9月10日,中美双方在40天里举行了14次会谈,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双方在各自国家内的公民享有返回本国的权利,并将采取适当措施协助。这是会谈中双方达成的唯一的一项实质性协议。
1957年12月12日,美方在第73次会谈后单方面将大使级会谈降为参赞级,中美大使级会谈由此中断。1958年9月6日,毛泽东对美国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的表现表达了不满:你过去谈判又那么冷淡,中断了好几个月,现在你想谈,那好,可以谈[8]438。1958 年9月15日,中断9个月之久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恢复。
中美之间建交的障碍很多,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台湾问题是其中最主要的障碍。1958年夏,第2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中美关系日益紧张。毛泽东遂指示当时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准备炮击金门。8月18日,毛泽东在《关于停止在深圳方面的演习准备打金门的批语》中写到:“德怀同志: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9]之所以强调“间接对美”,也是为了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8月20日下午,毛泽东在北戴河一号楼召开会议,讨论炮击金门问题。当叶飞汇报完,毛泽东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8]416
对于当时中美之间在军事、经济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毛泽东是清醒的。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是美国拒绝承认中国的一个原因。1959年3月3日,毛泽东在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共产党领导人谈话时,表达了对中美关系的看法:“我看,在10~15年内,不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外交代表是要更好一些。过了10年、15年,我们的房子打扫得更干净了,可以迎接客人,也可以建造大房子,因为有了更多的钢铁。 ”[10]18毛泽东计划用 10~15年的时间,使中国的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毛泽东看来,只有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比较接近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改善了,中国在与美国的建交谈判中才更有底气。
三、对立与对抗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美之间的关系并无改善的迹象。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对立、对抗。1961年,美国又在中国的近邻越南发动了长达12年的越南战争,越南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加深了中美之间的持续对抗[11]。
毛泽东对被压迫民族、种族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对于美军入侵越南的行为,毛泽东显然是站在越南和越南人民一边。1967年9月1日,毛泽东在《祝贺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22周年的电报》中写道:“中国人民一向把越南人民的斗争看作是自己的斗争……中国人民决心同越南人民并肩战斗在一起,彻底打败美国侵略者。”[12]1967 年 12 月 19 日,毛泽东在《祝贺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7周年的电报》中再次表达了对越南人民抗美的支持:“7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 ”[13]147
对于美国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和发动战争的行为,毛泽东很不满。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在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说道:“美国有一半的军队都捆在基地上。它有300万军队,其中150万在海外,包括在你们的英国和中国台湾。我们在国外没有1个军事基地,没有 1个兵。 ”[14]
对于美国国内黑人反抗垄断资产阶级的斗争,毛泽东同样表达了对黑人的支持。1968年4月16日,毛泽东在《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中写到:“美国黑人的斗争,不仅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黑人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而且是整个被剥削、被压迫的美国人民反对垄断资产阶级残暴统治的新号角……我代表中国人民,对美国黑人的正义斗争,表示坚决的支持。”[13]160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解决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建交的一个重要前提。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毛泽东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了中美建交的步骤和条件,其中首要的条件就是台湾问题的解决。1963年8月9日,毛泽东在同索马里总理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马克谈话时,曾设想了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4个步骤:“第1条,美国把台湾交还给我们;第2条,联合国让我们进去,赶走蒋介石;第3条,取消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做起生意来;第4条,两国互相承认,建立外交关系,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美国帝国主义。 ”[10]335
显然,毛泽东对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有着充分的估计。在毛泽东看来,即使台湾问题解决了,中美之间建交了,中美之间的分歧和斗争仍然会继续存在。1964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同法国议员代表团谈话时再次谈到了中美关系:“我们同美国在台湾问题解决了以后,要恢复外交关系。即使恢复了外交关系,美国如果还像今天这样到处干涉、控制,我们还是要反对。 ”[15]310
1966年后,毛泽东已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转移到“文化大革命”中,因此对于中美关系及国际事务的讲话、批语明显减少。1966年8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送审稿)中加了一段话:“美帝国主义及其在各国的走狗,貌似强大,实际上是很虚弱的。从长远看来,他们都是纸老虎。”[15]608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中并存着2种外交方针:一是坚持革命外交,继续援越抗美;二是确立务实外交,寻求和实现与美国缓和关系。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调整对美政策,实现中美缓和,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一是以越南问题促中美高层对话;二是坚持支援越南的基本方针,促进中美和解;三是劝越谈判,结束越南战争,以促联美抗苏大战略实现,从而取得了以小国关系带动大国关系发展的效果[16]。
四、走向缓和
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不仅未能取胜,反而使自己深陷战争的泥沼之中。此时美国国内外矛盾不断加深,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分化,一些权势人士越来越不满政府对越南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实力增强,军事实力也稳步提高,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11]。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上任的尼克松总统不得不调整美国的越南政策。因为中国是支持越南抗美的主要外部力量之一,尼克松后来在其回忆录里承认:“我们并没有充分运用我们巨大的外交智谋和威力。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17]384美国开始主动寻求改善美中关系。
而当时,中美之间基本上没有任何外交往来。尼克松在其回忆录里称:“除了驻华沙的美、中大使间偶尔举行毫无成效的会谈外,20年互不交往的鸿沟把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与这个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分隔开了。 ”[17]444
考虑到中国的重要性,尼克松在上任初期就采取了一些“虽小却有象征意义”的步骤。1969年6月—7月,美国政府宣布解除7类人员去中国旅行的禁令,其中包括国会议员、新闻工作者、教师、学生、科学家、医生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7月21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允许旅行者购买100美元的中国商品,并批准到中国旅行的护照。12月19日,美国国务院宣布,不再限制美国旅行者在中国购物的数量[18]127。
1970年3月24日,周恩来在给毛泽东的一份报告中谈到:“由于中东紧张、柬埔寨政变、美苏紧张而我们又直接提出要其来京谈中美之间的关键问题,弄得它不好回答,又不便在3月间相见,故迟至3月23日提出4月初会谈……拟将中美会谈推迟到4月11日、12日或13日,既在中国总理访朝之后,又在美苏核会谈(4月中旬)之前。”3月25日,毛泽东在这份报告上批示:“可略推迟几日,以4月15日为好,请总理酌定。 ”[13]287
尼克松还积极通过第三国向中国领导人传递他计划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1970年10月26日,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访问美国,尼克松在白宫为他举行了招待宴会。在祝酒时,尼克松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正式使用中国的官方名称,被认为是美国将正式承认中国[18]124。
毛泽东也巧妙地通过中间人向尼克松表达了欢迎其来访的态度。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会见斯诺时表示:“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谈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 ”[14]360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7天的历史性访问,这在中美两国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尼克松访华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双方签署了《上海联合公报》。尼克松后来回忆到:“1972年的《上海公报》以正式的形式肯定了外交突破,个人和形势对此外交突破都起了作用。”[19]
《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后,中美两国一度将实现中美建交的时间表设定在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以后。然而,仅仅过了3个多月的时间(6月17日),水门事件爆发。尽管尼克松曾于6月22日、8月29日2次向全国保证,此事与政府无任何联系,但针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始终没有停止。直到1973年3月23日,水门事件主审法官塞里卡宣读了被捕人员麦科德的一封信,这封信首次揭露了水门事件与尼克松政府的关系,震动全国。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一系列证据被发现,尼克松被迫于1974年8月8日宣布辞职。水门事件不仅使美国尼克松政府陷入混乱,其内政外交处于半瘫痪状态,而且使得美国对中国的很多外交承诺化为泡影。
1974年11月25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第7次访华。11月26日—28日,邓小平作为中方的主要代表连续同基辛格举行了5次会谈。会谈中,中美双方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会谈期间,基辛格始终未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此次会谈唯一的一项成果是确认美国总统福特于1975年12月访华。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会见了美国总统福特、国务卿基辛格。毛泽东说:“我看现在我们两国之间没有多少事,今年、明年、后年没有事,以后会要有些事,可能会要好一些。”[14]627当福特说打算在明年之后改善双边关系时,毛泽东说:“希望以后两国友好。我们的冲突一定是有的,因为我们中国和美国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14]627
在对外交往中,毛泽东是一个顾念旧谊、重义轻利的人。当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后,毛泽东却几次通过来访的外国要人传话,邀请尼克松再次访华。毛泽东这一不太符合外交惯例的做法显示了其在尼克松去职后仍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力挺态度。
1976年2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将正式邀请尼克松夫妇再次访华。1976年2月21日至29日,在这个刻意挑选的时间里,尼克松再次携夫人访问中国。尽管此时他已不再是美国总统,毛泽东2月23日仍按照总统的“规格”会见了尼克松,并与他进行了长达1小时40分钟的会谈。会谈中,毛泽东表示:“中国跟美国要搞好。 ”[14]638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虽然毛泽东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时期中美未能建交,但毛泽东与尼克松、基辛格等美国政要对于改善中美关系的努力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外交状态。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由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五、结语
1949—1976年,毛泽东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期间,美国一共经历了6位总统的更替。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始终对中美关系予以高度重视。20世纪50—60年代,由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及意识形态等原因,中美之间长期处于隔绝、对立和对抗状态。20世纪70年代后,毛泽东主动抓住了国际局势变化的有利时机,积极充当了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推手,并顺利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毛泽东虽未能看到中美建交,但毛泽东与尼克松等美国政要对于改善中美关系的努力为之后的中美建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有学者认为南京解放的时间应为4月24日,姜志良先生对此进行了辨析,认为4月23日无误。参见:姜志良.南京解放日期辨析[J].江苏地方志,2004(2).
②该条约于1955年3月3日生效,于1980年1月1日废除。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91.
[2]黄华.司徒雷登离华真相.燕大文史资料:第9辑[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0.
[3]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赵洪.《美中关系白皮书》发表的背景与影响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时殷弘.1950年美国远东政策剧变的由来[J].南开学报,1995(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4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
[11]肖宗志.越南战争与中美关系[J].中南工学院学报,1999(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08.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92.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6]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的越南因素[J].党的文献,2002(3).
[17]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8]何慧.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19]理查德·尼克松.领袖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208.
D82
A
1673-1999(2017)10-0086-05
王燕琴(1981—),女,硕士,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董立功(1980—),男,博士,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2017-07-05
(编辑:王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