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扶贫思想探析
——以《摆脱贫困》为考察对象

2017-03-23王洪标潘顺照

关键词: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党组织

王洪标,潘顺照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习近平扶贫思想探析
——以《摆脱贫困》为考察对象

王洪标,潘顺照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宁德地区脱贫进行思考和总结,形成了一些关于脱贫致富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有:贫困地区人民需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脱贫需发挥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滴水穿石”的韧劲相结合;脱贫需要物质文明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并举;扶贫需要切实发挥好农村党组织在脱贫致富中的核心力量;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是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习近平;宁德;脱贫致富;贫困

1988到1990年习近平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宁德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对闽东地区的基本情况经过深入的调研,不断思考解决闽东地区贫困状况的对策,他的思考集中体现在《摆脱贫困》这一著作当中。习近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主线,以让闽东地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价值目标,带领闽东人民一起克服困难,致力于闽东的脱贫致富。本文以《摆脱贫困》一书为考察对象,对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对脱贫致富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贫困地区人民需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一)“贫困意识”产生的根源及消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P525),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贫困意识”是长期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民对自己所处的贫困状况在头脑中的反映。一提到贫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少、边、穷地区。老是指革命老区,少是指少数民族地区,边是指边远地区,穷是指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由于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种种原因,使身处这些地方的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一提到贫困状况,我们就会想到贫困地区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处的生活状况。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在经济方面则表现为当地人民能否解决温饱问题、收入状况的高低等;在政治方面则是表现为当地人民参与当地政治生活的状况等;在文化方面则表现为当地人民在精神方面得到满足的状况等。贫困地区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经过长期发展以后,这些状况就会反映到贫困地区人民的头脑里,产生“贫困意识”。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相反。“贫困意识”是一种不利于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的意识。这种意识会禁锢人们的思维,不敢打破已有思维模式,使人们缺少创新思维,不利于人们去想各种摆脱贫困的方法和对策。这种意识会削弱人们的精神状态,让人们失去自信心,感觉在富裕地区的人们面前抬不起头来,感觉始终要比别人矮一截。这种意识束缚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人们变得没有活力,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靠自身努力解决贫困问题,而是等着国家来接济。长此以往,不利于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美好生活。

(二)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习近平认为,“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要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2](P7-8)这样才能对脱贫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习近平通过亲身实践,通过到闽东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看到了中国的脱贫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一项浩大的工程。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需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特别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讲我们县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2](P68)。如果这种“贫困意识”长期在贫困地区人民的头脑里存在,就会影响脱贫工作的开展,拖延实现脱贫的步伐。所以,习近平提出要从思想根源上淡化贫困地区人民的“贫困意识”,从思想根源上清除“穷根”[3]。

思想上要用“先飞”意识取代“贫困意识”。习近平把贫困地区比喻为“弱鸟”,并且发出了“弱鸟”是否可以先飞的疑问。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认为“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可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2](P3)。他认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中有无这种意识。”[2](P2)习近平认为,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对贫困地区来说,都是崭新的观念,都应成为“先飞”意识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P419-420),贫困地区人民只有头脑里有了“先飞”意识,才能去取代头脑里之前产生的“贫困意识”。那么,如何用“先飞”意识去取代“贫困意识”呢?习近平认为,要解放贫困地区的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更新他们的观念,“四面八方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2](P2)。同时,要把事事求诸于人转化为事事求诸于己。这样,既可以跳出老框框看问题,也可以振奋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

贫困压力转化为贫困动力。习近平认为,“人没有压力不行。王进喜就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2](P21)适当的压力对贫困地区人民进行脱贫致富是有帮助的。贫困地区的人民应当历史地、发展地看到自身的贫穷,这样就会穷则思变,知难而进,就会有了在脱贫之路上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贫困地区人民对脱贫致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来自于贫困地区人民对在摆脱贫困的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复杂的认识。当贫困地区人民有了对自身正确的认识以后,就会既能够看到自身的贫穷的一面,明白自身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同时,又能够看到自身的光彩的一面,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增强为脱贫蓬勃奋进的动力。就会在讲压力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讲动力。这样就会相得益彰,将贫困压力转化为贫困动力,致力于脱贫攻坚事业,扎扎实实走好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

二、扶贫需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滴水穿石”的韧劲相结合

(一)党的领导是脱贫致富的组织保障

党员领导干部对执行党在贫困地区的路线、方针、政策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认为的那样,“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习近平也认为,党对贫困地区的领导是通过具体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的,而党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通过党员干部去进行贯彻落实的。这就充分凸显了党员干部在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这就对党员干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具有较高的领导水平,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要求党员“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2](P13-14)。

习近平认为,“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要领导就要有威信,没有威信就不能真正地领导。”[2](P14)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忙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农活。春天需要播种,夏天需要除草,秋天需要收获,冬天需要翻土。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广大人民群众在脱贫致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困惑。如生产资料不足、对国家扶贫政策不理解、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等。群众遇到这些困难和不解的时候,容易泄气,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员干部就要尽力而为,全心全意帮扶群众解决好这些困难和困惑,以便提高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二)人民群众“滴水穿石”的韧劲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不仅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发挥了变革式的作用,在社会变革中发挥变革主体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形成了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众多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精神文明。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类物质方面的需要,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使人类不断得以延续。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解决了人类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使人类活着具有人生的意义。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

习近平认为,“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挥‘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2](P13)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是习近平在农村插队的时候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的。它象征着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脱贫致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认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要想获得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需要眼睛向下,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营养,获得真知,以便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导人民群众,发挥他们在脱贫致富中“滴水穿石”的韧劲。

三、扶贫需要物质文明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并举

(一)依靠物质文明实践活动创造扶贫所需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就像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那样,习近平也十分注重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习近平1968年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的时候,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就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习近平认为,要通过科学技术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将“潜在资源优势变为现实资源优势,使资源产品变为资源商品,使资源的初加工变为精深加工,使资源的一次增值变为多次增值”[2](P138)。通过科学技术来节约要素的投入,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改良农作物的品种,这样就可以在不增加投入或者投入很少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产出。可以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节约工本。可以对农作物采用先进的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依靠科学技术来扩展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例如有些需要保鲜的产品,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保鲜处理,投放到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品味,增加竞争力,开拓产品的市场。通过实施这些科技手段,可以使贫困地区人民的财富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习近平认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需要适当转移。农民如果还继续束缚在原有耕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倚锄舞镰,进行着慢节奏、低效率的生产劳动,这样是不可取的。而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思想教育,破除狭隘、保守的思想,树立改革开放的新观念,进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需要注意方向和空间问题。从空间上说,“提倡就地消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2](P168)。从方向上来说,鼓励富余劳动力因地制宜转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第二,需要处理好有组织的开发与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动的关系。流出地要制定计划,对流出的劳动力进行管理、引导、培训,让劳动力有序流出;流入地则要保障流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第三,要处理好农村流出劳动力“低素质”与流入地“高素质”的矛盾。针对流入地用工的需求,对流出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具备用工方要求。通过劳动力的转移,这样农民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为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依靠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创造脱贫致富所需精神动力

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7](P164),习近平也看到,贫困地区不仅要搞好物质文明实践活动,同时要搞好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习近平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同时也需要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人民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决定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搞得好,这关系到脱贫致富实现的进度。因为“贫困地区底子薄,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水平低,脱贫致富将充满艰辛和困难”[2](P149)。这就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便为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投身到脱贫致富的大潮中去战胜艰难和困苦提供精神动力。

列宁指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才能汲取到这种知识”[8](P363),因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8](P317),不能形成“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8](P317)。习近平认为,进行精神文明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必须进行正面教育和宣传为主,也就是采用“立”的手段。这种正面教育和宣传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教育群众”[2](P152)。在进行“立”的同时,也需要“破”。因为仅有“立”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封建主义的东西、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这就需要通过批判,使这些假、丑、恶的东西从人们的头脑里清除出去。总之,“破”与“立”相辅相成,都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

四、切实发挥好农村党组织在脱贫致富中的核心力量

(一)发挥好农村党组织在各级农村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9](P350),“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的事业就不能胜利”[7](P303)。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成立了独立自由的新中国。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样才能凝聚各方力量,统一各方意志,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同样需要一个核心来领导脱贫事业。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贫困地区走向富裕道路的重要保证。习近平认为,“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2](P160)农村党组织的使命就是要发挥好党在农村的领导,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到农村,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农村如果没有党组织作为脱贫致富的领导核心,为农民排忧解难,就会使农民各干各的,各顾各的,一盘散沙,不能把力量汇聚起来,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习近平认为,在农村村一级,有着各种组织,例如有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组织,这些组织承担着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职能。在这些党组织中,“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这一格局只能坚持和完善,不能动摇和削弱。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是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前提,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证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而不是名不副实”[2](P161-162)。确立农村党组织在农村的核心地位,绝不是让党组织唱独角戏,而是要在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好村委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相互配合,共同唱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一“大合唱”。

(二)发挥农村党组织在脱贫致富中领导核心作用的措施

首先,习近平认为,要发挥农村党组织在脱贫致富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加强农村党组织自身的建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打铁还需自身硬,贫困地区在脱贫致富前进道路上充满着曲折和坎坷。习近平认为,“没有一个过硬的党组织,要想发挥核心作用,领导广大农民去战斗,那是不可想像的。一个人不怕别人打倒,最怕自己被自己打倒,一个组织也一样。”[2](P162)农村党组织要发挥好在农村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就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使自身的肌体保持健康。在选拔党支部成员的时候,需要选择在群众中威望较高的优秀分子,选择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道路、党性强、思想素质高、吃苦耐劳、愿意为群众办事的人。同时要从这些人当中选出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因为只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才能带好一班人致力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事业。

其次,习近平认为,要发挥农村党组织在脱贫致富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提高党员的素质。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当中的部分。整体功能的发挥取决于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状况。农村党组织是一个整体,它的功能的发挥取决于组成这个党组织的各个党员的素质。如果在这个组织中的党员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公道正派、能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能密切联系群众,那么,这个党组织就具有战斗力,反之则不然。这就需要想办法来提高构成党组织细胞的党员的素质。习近平认为,“许多党员的实践证明,贫困地区的党员只有认真学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善于探索商品经济运行规律,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带头人,才能真正带领人民去脱贫致富。”[2](P164)

五、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是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一)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利于巩固民族大团结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富裕,有利于巩固民族大团结,实现社会稳定。毛泽东认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5](P204)习近平同样看到民族大团结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我们事业的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P115)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了,有利于巩固民族大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则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政局的不稳,甚至使国家四分五裂,让人民不得安宁。

习近平还认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与国家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由于传统的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力量薄弱,交通运输不便,人才短缺,这就需要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提供资金帮助、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这样就会有力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动力。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的帮助下,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将国家帮助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发展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当民族地区增强了经济实力,具备了进行下一轮发展的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条件时,就会反过来支持国家建设。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形成“国家扶持了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也支援了国家建设”[2](P117)的良好格局。

(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

首先,习近平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在脱贫致富的过程,要实现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国家需要对少数民族地区“输血”,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使他们赶上或接近汉族水平,解除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少数民族地区则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帮助,不断发挥“造血功能”,挖掘本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传统等不断提高内部发展能力,增强对外部援助力量的吸引和吸收能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样就实现了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的有机统一。

其次,习近平认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毛泽东认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7](P20)习近平同样看到,“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有着天然的联系,善于反映少数民族的意愿和要求,是我们在民族地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纽带和桥梁。”[2](P123)少数民族干部本身既是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又是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对本民族的具体情况最了解,最有发言权,他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培养好少数民族干部,发挥好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习近平认为,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从中小学培养起。通过在民族地区兴办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育面;通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培养这些少数民族干部,让他们挖掘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探讨,对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思考进行了阐释。通过这些阐释,对于今天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具有一定的裨益。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脱贫攻坚工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我国其他地方的贫困地区可以从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所进行的思考和实践中汲取营养,因为当时习近平工作的宁德地区也属于贫困地区,都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其他贫困地区通过对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思考和实践进行借鉴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这些思考与实践运用于本地区,寻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争取早日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杨新华.习近平精准扶贫基本方略阐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2-126.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5]朱春艳,高琴.习近平劳动思想初探[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7-52.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Exploration into Xi Jinping's Poverty-Relief Idea: InvestigatingShakingoffPoverty

WANGHong-biao,PANShun-zhao

(SchoolofMarxism,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When Xi Jinping was the secretary of Ningde CCP's District Party Committee, he thought and summarized implementing poverty-relief in that area, and formed any idea about it, based on deep investigation. These ideas includes that people in poor regions should weaken in thought "poverty consciousness", that poverty-overcome should combine party's leadership with people's insist like water constantly dripping wears holes in stone, that poverty-overcome should promote simultaneously both material civilization practice and mental civilization practice, that poverty-relief demands to develop the core strength of party organization in rural, and that shaking off poverty and becoming prosperous in minority areas is the foundation to consolidate nationality unity.

Xi Jinping; Ningde; shaking off poverty and becoming prosperous; poverty

2017-04-17

2017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SWU1709557)的阶段性成果

王洪标(1991—),男,贵州威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潘顺照(1968—),男,四川蓬安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F323.8

A

1672-934X(2017)04-0064-07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4.011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