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峰教授运用“补肾透邪”法治疗慢性乙肝的经验

2017-03-23王栋飞卜理琳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免疫耐受厥阴正气

王栋飞 朱 倩 卜理琳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省咸阳市 712046

黄峰教授运用“补肾透邪”法治疗慢性乙肝的经验

王栋飞 朱 倩 卜理琳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省咸阳市 712046

黄峰教授依据温病学中“肾虚伏邪”理论,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采用“补肾透邪”之法,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为中医药方法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的实践提供了积极的经验。

肾虚伏邪;补肾透邪;慢性乙肝;治疗

目前国内对慢性乙肝的治疗主要依靠西医技术,但西医在该病治疗方面有它的缺陷。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予抗病毒治疗,等患者发展为肝炎时才行抗病毒等治疗。但抗病毒治疗存在病毒变异、耐药、治疗周期长、患者经济负担大等一些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参与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思路和方法,其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黄峰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同仁堂邀诊专家,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在中医内科尤其是中医肝病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对于乙肝患者的治疗,首先要存有中医的整体辨证思维,要有“患病之人”的思想,不能只存有“人患了病”的片面观点,如此才能针对该病做到有的放矢的治疗。老师赞同清代温病大家柳宝诒有关“肾虚伏邪”的观点,运用“补肾透邪”之法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笔者跟师学习,现就老师对该病的治疗经验做以初步介绍。

1 病因病机

1.1 “伏气”与“毒邪”

乙肝感染者有一个共同点,即体内含有乙肝病毒,其主要存在于人体肝细胞内,难以自行清除。传统中医学无此病名,但从其发病特点来看,因其都具有“感而后发”、“伏藏体内,过时而发”等特点,所以与中医学所讲的“伏气”及“毒邪”理论有极其相似之处。人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初期可无任何症状,西医学称之为“病毒携带状态”。以中医学理论来看,此时患者即已进入“伏气”阶段,病邪深伏体内,不即发作,与人体和平共处,患者舌脉等皆无特殊表现。随着感染日久,患者可有口苦、胁痛、食欲降低等证,察脉可见弦象,舌色绛而少苔甚至无苔,表明邪已入深化热伤及阴分。又因该病具有传染性,与中医学“疫毒”之证具有相同特征,周仲瑛[1]教授提出的“伏毒”学说恰能概括此时人体的病理状态。又因其发病多在春季,乃因体内气机在此时发动,其伏于体内之邪便随之而动,故将该病划归为中医温病范畴。

1.2 正虚则病发

按照现代西医学观点,人在感染乙肝病毒后6个月,如人体不能将病毒清除则转为慢性阶段,此时,临床症状开始逐渐显现,肝功能等血生化检查出现异常,此即由免疫耐受状态开始向免疫攻击状态转变。老师认为,这种“伏毒”从不病到发病,必然是以人体内正气的亏虚作为根基,正如柳宝诒[2]所说:“伏温之邪……其伤人也,本因肾气之虚,始得入而据之”。中医学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主司人体正气的最主要脏器为肾,肾为先天之本,内藏人体元气,元气即人体的正气,具有防御外邪之作用。又因为肝肾同源,二者互相为助却又能互相为病,所以这种“伏毒”从感染人体到发而为病,其标虽然在厥阴肝木,但其本必然以肾虚正弱及御外能力不足为基础。

2 治疗思路

2.1 扶正固本

西医对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只采取被动监测的方法,只在病毒侵犯人体后发生肝炎时才予以抗病毒等治疗,毒邪势张,诸证遂起之势已成,此时治疗难度便已然加大。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而中医基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对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即采取治疗,因为此时人体正气不虚,邪势尚弱,此时治之,便能借助人体正气之力达到尽早攻邪以安机体的目的。而外邪既能侵入人体,表明人体已有正虚存在,所以扶正固本、补肾助元便显得极为必要。若患者已发展到肝炎状态,出现了临床症状,则“既病防变”则是应立即采取的治疗手段。何以防变,则仍须以补助人体正气为关键,正气充足,人体的防御系统稳固才能阻止病邪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西医此时采取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或肌注干扰素的方法进行抗病毒治疗,其只能针对病毒本身,而对于由此引起的其他脏腑功能问题,其治疗便不能做到兼顾。而中医扶正固本思想的应用不但能治疗疾病本身,且能全面调节人体功能以助御邪。

2.2 给邪以出路

人体正气充足能够防止病邪进一步为害,同时也为下一步驱邪外出打好了基础。乙肝作为“温热毒邪”,其常深伏于厥阴肝木,厥阴为三阴之里,依据厥阴之特性,病邪虽伏于此,却有转机之能。而太阴为三阴之表,厥阴之邪首先可从此出。另外,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依据中医理论,病走三阳则为向愈之兆,依据《伤寒论》“出则少阳,入则厥阴”的理论,此毒邪也可由少阳转出。此外,三焦作为人体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的通道,对于元气作用的发挥以及毒邪的外出也承担着作为重要通路的职能。所以,概括起来,欲使深伏在厥阴的“温热毒邪”外出,在扶正固本顾护元气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给毒邪以出路,如此内托有力而向外顺势导之,其邪方有除尽之可能。

3 方药应用

老师以菟丝子、枸杞、仙灵脾、补骨脂所组成的“肾四味”作为补肾固元的基础方,以牡丹皮、赤药、柴胡之透热转气、清透虚热为伏邪打开外出之路,共成“补肾透邪”之法。

其药量大致如下:菟丝子20g、枸杞20g、仙灵脾20g、补骨脂20g、牡丹皮15g、芍药15g、柴胡10g。加减之法∶对于舌红瘀热甚者,可酌情加重牡丹皮用量,并可配伍西洋参10g、沙参15g、丹参20g等补气养阴活血通滞之物;对于舌苔白而厚腻者,可加入藿香5g、草果5g、炒山药20g、薏苡仁20g等健脾燥湿之药;对于口苦明显者,可加重柴胡用量并配以龙胆草10g等;对于胸胁胀痛少阳枢机不利者,可加入生麦芽15g、元胡5g、枳壳10g、佛手10g等;对于食后腹胀明显者,要先辨虚实,虚者可加炒白术15g、炒山药20g、党参20g、黄芪30g等以补开塞,实者可以枳壳15g、大腹皮15g、陈皮10g、鸡内金15g等以增强理气消胀之力;对于肾阳不足畏寒气弱者,还可适量加入制附片、人参、灵芝等品以补助元阳真气之不足。总以不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要领。

4 病案举例

徐某,男,27岁,陕西渭南人,以“发现感染乙肝半年余伴食欲下降1月余”为主诉就诊。查乙肝五项检查结果提示:HBsAg(+)、HBeAg(+)、HBcAb(+),其余阴性,即结果呈“大三阳”,肝功及血常规化验提示正常,乙肝病毒量(HBV-DNA)为:2.75+06IU/ml,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中医查体:患者晨起乏力,食欲下降,夜休欠佳,精神尚可,二便调,左脉微弦,右脉稍弱,舌色红,苔少。黄峰教授辨为温邪内郁,气阴两虚之证。予以“补肾透邪”之方如下:补骨脂15g,枸杞子15g,菟丝子20g,仙灵脾20g,山萸肉20g,白芍15g,生地15g,柴胡10g,牡丹皮20g,赤芍20g,党参15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大枣4枚。患者服7付后复诊,言乏力及睡眠情况皆明显改善,食纳稍有增加,大便偶不成形,查左脉仍弦,右脉较前有力,舌色仍红而苔少。前方去山萸肉,减白芍、生地为各10g,加黄芪10g。如此依证加减,调治月余,复查肝功提示转氨酶等指标轻度升高。师曰:人体正气渐盛,开始御邪。此即机体免疫力开始识别并清除病毒的表现,打破免疫耐受初见成效。后又依法据证,守“补肾透邪”之法再调治半年余,复查肝功等血生化指标显示正常,表面抗原及e抗原皆转阴,表面抗体及e抗体呈阳性,HBV-DNA显示:1.05+02IU/ml,饮食、睡眠等证亦如常。

5 小结

目前治疗乙肝的主流方法仍是以西医为主,但面对部分患者难以避免的出现病毒耐药、副作用及引起的其他脏腑等问题则仍让临床医生感到棘手。黄峰教授秉承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中医“补肾透邪”之法,不但将其运用到已转为慢性的乙肝患者身上,而且能当患者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时即大胆施治,使患者在正气不虚的情况下辅以扶正方药使邪外透,提前打破免疫耐受状态,使患者表面抗原等指标转阴,病毒量下降,并改善临床症状,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使用中医药方法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周仲英.“伏毒”新识[J].世界中医药,2007,2(02):73-75.

[2]清•柳宝诒.温热逢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1.

王栋飞(1987-),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肝病。

朱倩(1991-),女,汉族,陕西省安康市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业方向为中医内科肝病。

卜理琳(1991-),女,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业方向为中医内科肝病。

猜你喜欢

免疫耐受厥阴正气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应精准抗病毒治疗
动态监测脾脏大小和肝硬度值协助判断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不建议抗病毒治疗
全球和我国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人数估计更正说明
厥阴病篇再论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