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支部优化设置与建设探索
2017-03-23田鸿儒
赵 莉,田鸿儒
(长春大学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长春 130022)
1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架构特征分析
任何运作良好的政党都有相对完备的组织体系,政党的组织架构与政党自身发展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同样对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架构特征,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是我们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
要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架构,首先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次构成,三者之间是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特点。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由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构成,也是三级架构的科层制组织。科层制组织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为绝大多数政党和大型组织所采用。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凝聚力、动员力和渗透力,与拥有从上到下严密、有力、高效的科层制组织体系是分不开的[1]。
在中国加快社会经济转型,高校适应市场经济,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科层制组织体系也日见其弊。科层制党组织的突出弱点在于上级党组织的决策依赖下级党组织提供信息,而科层制的组织结构特点使上级党组织与底层党组织经常陷入权力与信息双重不对称状态,上级党组织拥有决策权力,但得到的信息不仅有限,而且都是经过各级下级党组织反复筛选过滤的,有效信息不全面,基层党组织掌握大量信息却没有决策权,组织行动过分依赖上级组织的领导,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党组织缺少活力,日趋僵化。
因此,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的关键是优化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党组织体系。
2 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原则
(1)工作需要原则。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一是要有利于学校党委、基层党组织完成和加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二是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高校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原则确定。
(2)党员人数原则。高校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要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依据条例规定的党员人数设立高校党的基层组织。
(3)党政机构分设原则。高校的基层党组织要与高校的行政机构分开设立,不能党政交叉,机构重叠。高校要从根本上保证基层党组织能够集中精力抓好党建,基层党组织要能独立从事基层党务工作,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本单位工作的正确完成起保证监督作用。
3 高校党支部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是按照系、室(教研室、实验室)设置教职工党支部,院系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行政教工或编入各教职工党支部或独立设置行政党支部。按专业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或按年级、班级横向设置学生党支部。
(1)传统单一方式设置的教职工党支部难以配合高校改革的深入推进。随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高校院系逐步成为办学主体,院系面临的工作责任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专业群学科团队,教学团队,跨学科、跨院系的学术组织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原有的以系、教研室为基础设置基层党组织的模式已不能有效地适应教职工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需求,党支部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影响,优化和创新院系教职工党支部设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越来越突出。
(2)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设置的本科学生党支部已不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发展党员提出了新要求,高中入党考入大学的人数锐减,院系发展低年级新党员比例下降明显,学分制、大类招生培养等教学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改变了低年级本科生的班级架构,新形势、新要求使在班级和低年级设置学生党支部的条件越来越不成熟。高年级学生党支部会随着党员毕业生的离去而变更,党支部缺少稳定性、延续性、连贯性,更像是个临时党组织,党支部的优良传统和特色文化难以传承,按年级设置党支部的弱点明显。同时,由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综合业务能力不强,发展党员的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党支部书记任职时间短,流动性大,给院系党组织培养教育和管理他们带来了一定困难。大学生社团是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社团、公寓园区、网络空间等都是大学生频繁活动的区域,学生管理区域正在由传统的班级向学生公寓园区、学生社团、学生网络阵地不断延伸,学生管理体制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设置要顺应学生管理模式的变化,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方式设置。
(3)研究生党支部的纵横向设置模式各有利弊。高校院系党组织横向按年级、班级设置研究生党支部优势在于设置简单,易于实施,方便管理,有利于促进同届不同专业党员之间的交流,尤其适合学习步调一致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但是,由于研究生是导师制培养模式,学生跟随导师进入各自专业领域进行课题研究后,学习和生活步调不再一致,党支部难以开展工作的弊端立现。纵向按专业设置党支部优势在于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相融相促,有利于同专业党员之间思想与学术交流,有利于老带新,支部凝聚力强,结构稳定,优良作风、工作经验和特色文化易于传承,党员导师的作用易于发挥。纵向设置模式也存在不足,各支部之间横向交流较少,各支部党员人数不均衡,对院系党组织整体工作效果有不良影响。横纵向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各有利弊,但目前多数高校都在探索实践纵向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可以明显感觉到,对纵向设置模式的认可度要高于横向设置模式。
(4)党支部对留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全国高校都在加强对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让学生多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却给党组织管理留学生党员带来了困难。目前,全国各高校党组织对留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普遍缺乏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对组织关系留在校内的留学生预备党员,预备期考察工作不得不悬空搁置起来。党组织按规定可以等待留学生预备党员回国恢复组织生活后再继续考察培养,但刚刚入党的学生党员政治立场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巩固就脱离了党组织的密集教育和培养,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的特质又让他们很容易受到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信仰很容易动摇。部分留学生预备党员毕业后才回国,组织关系随之转去新的党组织,新的党组织对留学生预备党员的了解寥寥,对他们在国外的生活经历更是不掌握,仅依靠恢复组织生活后短暂的继续考察培养就转正难以保证其发展质量。
(5)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支部党建工作的“盲区”。目前,高校正面临着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改革,高校国际化开放式办学力度逐年加大,就业方式灵活多元,这些因素促使高校流动党员规模呈扩大的趋势。高校流动党员包括外出和外来两个方面。外出的流动党员是指因校外进修学习、停薪留职、出国访学、毕业暂不就业、退休异地养老等原因,导致脱离学校时间较长,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的党员,其中尤以大学生流动党员居多。部分未落实工作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一般会选择把组织关系留在学校,或转入街道社区,或托管在人事厅局,多数成为不能经常参加组织生活的“挂名党员”,甚至有人将组织关系揣在自己“口袋”里,成为“口袋党员”。外来流动党员是指因来校进修学习、人才代理聘用、教学科研合作等原因而进入学校,超过6个月不能回原单位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盲区”。
4 高校党支部优化设置的创新模式
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中心工作,有利于组织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发挥党组织作用的要求,交叉、灵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地设置高校党支部更利于党组织建设。
(1)把高校教工党支部设置优化与中心工作要求相结合。探索以完成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任务相对稳定的学术实体组织为单位设置教职工党支部。以学科团队、教学团队、科研平台、创新平台、新兴学科交叉组织、重大项目平台为单位组建的教职工党支部,将更易于贴近中心、围绕中心开展党建工作,更易于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院系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更易于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2)把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优化与学生管理体制相结合。为适应学生管理体制要求,本科学生按专业设置党支部连续性和传承性好,有利于发挥高年级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同时要探索以学生社团、公寓园区为单位设置学生党支部或成立党小组。高职院校和毕业实习期较长的本科院系,在学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相关活动中建立符合实际的临时党支部,借助实习实践单位党组织的力量,共同对毕业生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工作全覆盖。
(3)把高校研究生党支部优化与研究生培养方式相结合。以有利于研究生培养为目的,探索“横纵结合”不拘一格的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组建研究生党支部要依据高校院系的实际情况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由研究生党支部的功能决定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模式,在横纵向模式基础上考虑扬长避短、横纵结合、立体多维的设置模式。以实验室、学科组、课题组、公寓中心为单位,横纵交错设置党支部,或按年级设置党支部,跨年级按专业组建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或按专业设置党支部,跨专业按年级组建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或组建师生共建党支部等,这些横纵交错的组织模式兼具了横纵向设置的优点,更利于研究生党员群体的教育管理。
(4)把高校网络党支部设置优化与网络阵地建设相结合。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思想的集散地、意识形态的较量场和社会动员的“沃土”[2],政治功能日益显现,西方敌对势力正在抢占网络阵地,利用网络传播诋毁中国。因此,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要建立和有效建设网络党支部,打造成党建工作的新平台,党组织活动的新阵地,服务党员的新渠道;要探索集开放型、互动型、立体型为一体的网络党支部建设,与实体党支部形成互融、互配、互助、互促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成立网络党支部,还可以利用网络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等优势,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对留学生党员、实习生党员和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流动但不流失、离校但不离党组织,教育上不脱节、管理上不断线[3]。
5 高校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5.1 高校党支部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格局变化加剧,我国的崛起正在遭到美国等西方敌对势力的重重围堵,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以文化渗透的方式西化分化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我国进行长期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输出,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三个决不允许”的讲话内容在互联网上遭到个别高校教师的攻击,充分说明高校党组织抵御和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任务非常繁重。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目前正处在变革调整和进步发展时期,各种文化观念和思潮交织激荡,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高校处于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时期,也正在经受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影响。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严峻,任务更艰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高校党支部建设事关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的贯彻落实,事关高校改革的成败,事关国家的兴衰,党支部要主动承担起党在高校基层领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创新党员思想教育工作。
5.2 党建工作新形势要求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要持续加强
党支部的核心力量在党支部书记身上,只要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凸显,党员有了向心力,党支部就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随着高校党委对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的重视,党支部书记面临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一些与党建工作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随之显现。一是干事少,高校党支部书记多数是由党员教师兼任,他们教学、科研工作任务重,对党务工作投入的精力有限,以落实上级布置的工作为主,主动开展工作少;二是不愿干,部分高校对教师兼任支部书记只使用不考核,工作成绩靠自觉,不奖不罚,超量工作靠觉悟,不计工作量也不给工作津贴,造成骨干教师只重业务不重党务,不愿兼任支部书记;三是不会干,部分高校对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培训力度不够,青年教师兼任支部书记工作热情高,能力水平不高,不熟悉党建工作新形势,达不到党建工作新要求。因此,抓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要与当前的国情、党情、校情变化联系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
5.3 网络时代要求党支部网络阵地建设要持续加强
网络时代信息产品多媒体化越来越显著,“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生活网络化、移动化、信息化、数据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高校党员教育工作无疑也将受到网络信息传播自由化的影响。网民、手机用户数量激增,网络文化影响不可小视,网民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也必然导致文化教育工作阵地重心的偏移以及教育内容、传递方式的改变。以微博、微信为主流的社交网络“自媒体”让人人都可对一些社会问题发声议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党员阅读习惯 “碎片化”,也更易受到不良思想的魅惑与侵蚀,部分党员天天拿着手机浏览花边新闻,关注小道和八卦消息,却不关注主流声音以正视听,说明信息网络时代党员更需要正面思想的引导与帮助。习近平同志早在2011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就指出:“各级党委要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因此,抓党支部建设一定要研究如何运用好网络阵地。
6 高校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路径
6.1 优化组织规模,选优培强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优化设置不仅要利于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利于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更要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要科学地将党支部的党员人数控制在适宜的数量上。经济学的边际递减原理可以证明,组织效能会随着组织人数增加而增强,随着组织人数达到最优值后,增强呈现递减下降趋势,因此,党组织规模最优才更利于组织活动有效开展。
党支部要以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党支部书记队伍为目标,选配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双高的党员教师任党支部书记。一要给予党支部书记政治上的关怀,同等条件下,党支部书记在评优选先、职级晋升、教育培训、干部选拔上享有优先权;二要给予经济上的保障,按工作量或参照系室主任岗位支付津贴,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三要给予业务上的培训,从政治理论、党性修养、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多方面培养,将党支部书记打造成党支部建设的“领头雁”。
6.2 强化党建工作制度落实
(1)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三会一课”制度是党支部加强自身建设,严格管理和教育党员,发挥战斗力的重要抓手,推动“三会一课”制度化、规范化要精心规划“三会一课”内容,突出政治性;把“三会一课”落实情况列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提高严肃性;推动“三会一课”形式创新,通过课堂讲授、座谈讨论、实地与实景体验、对话交流、电化教育、微党课、情景互动式党课、党员演讲、“微信+党课”、党课微视频等形式增强教育吸引力,努力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增强学习教育效果,提高实效性。
(2)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增强党支部的党内监督功能。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员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是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监督的有效方法。党支部不仅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进行一次党员民主评议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还要高度重视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的质量,要引导党员通过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通思想,在思想交流交锋交融中凝聚共识;谈透问题,在谈透、谈深、谈好问题中共谋发展;谈开心结,消除隔阂分歧,在推心置腹中增进团结。
(3)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增强党支部的战力保垒作用。党员队伍越纯洁,党组织的战斗力越强,党支部要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质量,推动党员队伍纯洁性建设。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推行 “两审两推一定一建档”制度,发展党员推行“三票决三公示三备案”制度,党委预审推行大学生党员“差额预审答辩”制度,即院系党委预审拟发展对象先召开答辩会,后差额投票确定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转正公开答辩,强化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4)严格落实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增强党支部的教育功能。党支部要通过多样有效的手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党员理想信念。要以党校为主阵地,以网络教育为基础,以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为补充,搭建多样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平台;以规定学习内容、明确学习形式、保障学习经费、建立学习考评奖惩制度等为措施,完善党员学习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党员学习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组织学习讲坛、读书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参观学习等活动,加强学习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6.3 丰富党建活动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是利用活动营造出来的氛围对党员进行陶冶和感召的过程。实践证明,党支部只有多依靠活动来落实和展示党建工作,组织才会充满活力,党建工作只有多依托优质的载体活动来落实,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工作效果才能取得实效性和优质化。
(1)以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为党建活动载体。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是党支部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以增强党建工作实效为目标,以规范的活动程序和灵活有效的措施为保障,以现阶段党建工作为主要内容,以品牌立项建设的方式来推动工作的有效平台,具有促进党建工作的丰富化、规范化,促使党建工作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积极作用。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在不同单位、不同党组织可同时开展,极具普遍推广价值。
(2)以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党建活动载体。将“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党建活动载体,有利于学生党员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爱国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检验党性、磨练意志。节日的影响力、渗透力、亲和力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抓住重要节日和纪念日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策划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节日文化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既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又拓展了党建工作平台。
(3)以党员阵地活动为党建活动载体。以革命遗址、烈士纪念馆等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的党建活动,发挥现场教学的优势,将情景体验、直观感受、激情感悟和反思升华有机统一,深化党员党性教育,具有课堂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党员活动室、网上党校、党员微信群等阵地为党员活动中心,开展经常性的红色教育、读书活动、网络学习、经验交流等党建活动,有利于形成线上线下共同推动党建工作的良好格局。
(4)以学生党建社团活动为党建活动载体。组织建立大学生党建研究学会、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党风廉政建设学生社团、大学生党史宣讲团等学生党建社团,精心设计学生党建社团活动,通过学生党建社团活动带动其他学生社团参与党建活动,实现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团,推动党建带团建,把党支部从严治党的工作任务延伸到共青团的工作中去。
6.4 建立网络党支部
建立网络党支部,可以有效地解决实体党支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四大难”问题,即组织活动开展难、权利义务监督难、经常教育坚持难、党员民主评议难[4]。建立网络党支部也是主动适应党员流动性加大、网络覆盖面扩大,网民群体壮大的新形势,发挥党支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战斗保垒作用,实现哪里的思想最激荡,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哪里集聚的人气最旺,党组织就影响到哪里,哪里矛盾最复杂,党组织就发挥作用到哪里的有效途径。
建立网络党支部,要重点做好四项基础工作。一是建立实名注册机制,确保网络党支部具有实体效能;二是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确保网络党支部有效运行;三是建立党员管理服务、党务公开、沟通交流和教育培训等各项功能,发挥好网络党支部的平台作用;四是建立网管服务队伍,维护网络安全,帮助解决网上遇到的技术问题,指导网络支部书记开展网上党建活动,做好网络党支部的技术保障。
[1] 张克兵.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架构特征及效能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4,226(6):68-71.
[2] 熊辉.网络时代构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35(5):130-131.
[3] 甘甜.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机构优化设置的探讨[J].理论观察,2016,115(1):22-23.
[4] 李刚,陈宏俊,潘广贤,等.高校长期出国党员的日常管理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