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视域下的新疆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7-03-23马志芹王小明
马志芹,王小明
(喀什大学 a.思政部;b.法政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1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隐性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1)提高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需要。当前,新疆高校部分教师还是将自己的教育观念定位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是聚焦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认为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并没有太多在意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他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言谈举止和人格魅力等方面的隐性教育的作用,这势必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降低。因此,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考虑新疆地区特点,认识到教育对象的民族性特征,除了使用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应该将隐性教育方法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新疆高校教育者可以结合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和优秀人物代表,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中,贴近少数民族的生活,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热情,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此外,教育者在日常应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要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培养教育对象自主教育的需要。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以往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仍旧处在很强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受学的地位。因此,这会导致学生自主意识不强,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意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自我教育的能力也会不足。新疆大学生身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新疆,学生群体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地注重普遍一般的教育而忽视特殊个体的教育,无法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结果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差。新疆学生具有热情开朗、能歌善舞等特点,新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隐性教育渗透其中。比如学校举办歌舞大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鉴赏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五个认同”意识。
(3)丰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需要。新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会使用到一些教育资源,比如学校环境、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可这些仅仅只是普通的教育资源。新疆高校同样也存在一些内隐性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这些资源隐藏于教师之中、学校的规章制度之中以及校园精神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种事物之中。高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积极开发和挖掘身边的资源,把这些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每一门专业课都有它的育人价值,因为它有自己的立场、观点、研究方法等,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以使其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会对学生起到隐性作用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科学性、民主性的思想,学生与老师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这些都会通过课堂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育者也可以积极开拓课外资源,比如通过学校的雕塑和石刻等建筑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自律意识。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因此,挖掘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拓展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需要。总的来说,新疆高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显性教育,即便带有新疆特色的课程穿插其中,对于学生教育仍然还是采用灌输和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宣扬主旋律,传播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符合思想政治的要求,通过内化吸收达到外化于行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采用显性教育方式,同时也要结合隐性教育方式。新疆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时期正是他们独立思考,性格基本形成时期,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桀骜不驯地喜欢彰显自我。他们排斥所谓的形式化、脸谱化的教育,抵触和反感带有目的性的显性教育。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学生有其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差异,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如果采用显性教育方式去强制地灌输给学生,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厌恶和反感。因此,教育者结合新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采用符合新疆特色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者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线上与线下交流的方式借助各样教育载体,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达到思想与行动统一的目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预期的效果。
2 新疆高校采用隐性教育方法应坚持的指导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4]。新疆高校采用隐性教育方法坚持的原则,是指新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隐性教育方法时应符合一定的基本准则,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教育方法有着指导和规范作用。由于新疆高校环境的特殊性、民族性等特点,新疆高校运用隐性教育方法时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涵盖的具体内容也很多,所以需要一定的指导原则确保隐性教育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
(1)方向性原则。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坚持的方向性原则,是指新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隐性教育方法时要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方向,而且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宗旨保持一致,始终要坚持、毫不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就意味着不仅这一实践活动的实施者代表着一定阶级意志,而且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相一致。”[5]邓小平也曾经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6]104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是将教育内容和目标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但同时也要借助原则和方向来渗透。教育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旋律,努力把新疆高校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坚定政治立场、拥护党的领导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合格大学生。此外,我们可以运用“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新疆三史”等符合新疆区情的教育来教育学生,促使新疆大学生沿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前进,激发和培养新疆大学生良好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以使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地达到它的功效。
(2)渗透性原则。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坚持的渗透性原则,是指高校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目的和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并且把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对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坚持渗透性原则,可以使新疆高校形成教育合力,有效地运用高校中各种教育力量。同时,高校采用隐性教育方法可以将教育目的隐藏起来,使大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达到教育的目的,避免其逆反和抵触的心理。坚持渗透性原则,教育者在采用隐性教育方法时除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渗透到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还要发现和探究本学科和本岗位的教育资源。此外,新疆高校教育者应挖掘课外的隐性教育资源,教育者可以根据各个院校的特色发掘更多的教育资源,营造符合自己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3)平等性原则。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坚持的平等性原则,是指新疆高校教育者在教育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师生之间应平等对话,达到双向交流的效果。教育者不因自己是教师的职务,就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并且平常以一种教训的口吻教育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不管学生来自疆内还是内地,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等等,无论是哪种学生,教育者都应该一视同仁,耐心施教,不应存在亲疏远近、厚此薄彼的态度和做法。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新疆高校在此教育过程中应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育者和学生应加强交流与融合,建立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关系。教育者应摒弃强制灌输的说教和训导的角色,转而以探讨者和商量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教育者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保障学生权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4)灵活性原则。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坚持的灵活性原则,是指新疆高校教育者采用隐性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灵活多变的方法。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因此,方法不能一成不变,伴随着事物变化发展情况,灵活地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一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要求高校在运用隐性教育方法时应遵循灵活性原则。任何一种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都可以拿来尝试。尤其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风俗、语言、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采用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隐性教育方法时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灵活性原则时,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果断作出不同的决策,灵活应变地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使之适应于隐性教育方法的合理最大化的发挥。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门应形成很好的教育合力,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功效和作用。因此,隐性教育方法适用于新疆高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灵活运用必将大大提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3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隐性教育方法
(1)课程理论渗透式教育。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6]119新疆高校大学生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地侧重于显性教育,也需采用隐性教育方法,着重发挥其渗透性的作用。新疆高校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途径就是学校课程理论的学习,因此,高校应注重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把隐性教育“因子”渗透于课程理论之中,使学生处在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中,通过教育者正确的引导,不知不觉地促使学生接受隐性教育。新疆高校教育者应挖掘课程理论中的隐性教育资源。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历史人物和先进个人模范渗透其中,涉及非专业课时可以结合少数民族人文特点,风俗习惯等对其进行隐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可以达到潜移默化自愿接受的效果。
(2)校园文化熏陶式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为重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熏陶、感染。这种熏陶式的教育方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学生身处校园文化环境中,通过因势利导使学生耳濡目染,自觉地受到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承担着教育的角色,它是一种潜在的隐性教育资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教育作用。物质文化是直接体现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它反映整个校园文化的历史底蕴,学校的建筑雕塑、绿化布局等,给予学生直接的视觉冲击,使物质文化拥有潜在的教育意义: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包括校风、班风、学风在内的一切精神面貌的集合体,它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计划和育人模式。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处在宽松愉悦之中春风化雨般地接受着教育,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知不觉地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要求。制度文化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等规范和要求。制度文化起着规范作用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行为有着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它是一种体现教育和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的隐性教育资源,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品质。
新疆高校校园环境要从新疆地域文化中萃取新疆元素来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突出新疆应有的特色,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新疆高校除了完善普通的学生规章制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教育,如根据自治区出台的《去极端化条例》,在校园聚焦合力,开展整治“三非”的“去极端化”教育。新疆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自身独特的地域精神文化。比如喀什大学结合地域环境和人文特征概括出了“胡杨般坚韧 红烛般奉献”的学校精神。
(3)社会实践开放式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新疆高校必须重视教育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单纯的说教和理论灌输不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实践活动可以使隐性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学生处在有趣、娱乐的活动氛围中才能有所启迪和感悟,从而可以增长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以达到自由选择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可见,新疆高校应该采用开放式的社会实践教育,将大学生抽离于课堂和学校,施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资源开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通过开放式的教育使得新疆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培养自身的自主教育和自我教育,增加更多的道德实践,从而有益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地成长。
新疆高校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采用学生实地考察的方式,参与摘棉花活动,三下乡活动,从而可以促使新疆大学生了解本区区情,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树立奉献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渗透到学生实习和支教之中,在工作和实习之中更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兵团精神是新疆地域本源的产物,召集学生去参观兵团博物馆,去团场实践,使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兵团文化具有亲近性,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
(4)校园平台网络式教育。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捷、信息资源丰富、内容新颖有趣等特征,更加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网络将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结在一起,对于新疆大学生而言,网络拉近了学生与学校的距离。网络使得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更加开阔,成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载体。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我们应该将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网络之中,管理好、利用好校园网络,通过网络对高校学生施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的隐性教育的作用,使得学生在网络化教育下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新疆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以高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上交流形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由于新疆高校大学生有其民族性的特点,所以内容需简单明了,结合一些新疆元素寓于其中,学生可以在阅览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新疆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大学生“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真正贴近新疆多民族大学生的生活,这样才有其教育的现实意义。新疆大学生也存在着就业难问题,高校在校园网站上面设计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就业的专栏或活动,引导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这才有利于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在大学生群体里顺利开展。
[1]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6-12-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
[2] 陈全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EB/OL].[2017-4-11].http://mp.weixin.qq.com/2017-4-11.
[3] 张翠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2.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76.
[5]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