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分层视阈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增权”路径

2017-03-23郑元凯

关键词:层面分层群体

郑元凯

(1.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7;2.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福州 350100)

校园分层视阈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增权”路径

郑元凯1,2

(1.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7;2.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福州 350100)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社会各阶层占有社会资源程度不同,使得阶层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校园分层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缩影,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借助社会工作领域的“增权”理论,探讨构建针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增权”模式,以此有效应对校园分层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阶层分化; 校园分层; 增权; 特殊学生群体

一、校园分层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产物

(一)校园分层研究概述

大学校园是社会现实的映射,无疑会受到转型期社会阶层流动与固化的影响。随着大学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层现象逐步在校园内显现,并对当前各类学生群体的政治社会心态、价值观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固化的社会阶层成员的二代子女承担了将社会分层“校园化”的功能,即将既有的社会阶层划分,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在高校校园中映射出来。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社会资源水平、学业能力、生活方式、共同目标等维度,自发形成了多元化的校园分层体系。目前,国外关于校园分层的文献由于资源限制难以获得,而国内对校园分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故涉及的人员较少。柏文涌从家庭背景、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别定义校园分层[1];封雪从经济、文化与权力三个维度分析校园分层的客观原因[2];邓力铭以东北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将学生群体划分为一般消费群体层、高消费群体层、普通学生群体层、精英学生群体层四个层面[3];金宏妍等人从群体权能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分为强势群体、中间群体与弱势群体三类[4]。

(二)校园分层的划分维度

根据学生家庭背景、社会资源进行划分[5]。持此观点的学者普遍认可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以父母总资产、家庭年收入为依据)、社会资本(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能掌控的社会资源)、文化资本(父亲文化水平)在子女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就业机会以及职业发展、良好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依据学生占有校园资源的水平进行划分。以校园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校园分层标准的观点有基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层、校园组织资源占有量的分层。在新媒体视角下,学生在微博等媒体下的话语权威也成为了该视角的划分依据。

传统“二元结构”划分。此类理论借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划分方法,直接将校园学生群体划分为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强势群体可视为上述的“精英学生群体层”与“高消费群体层”;弱势群体并非社会学语境下的释义,而特指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状况、校园资源获取、学业、求职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一类群体。也有学者以此为依据,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中加入中间群体,以此优化校园分层结构。

(三)权能失衡是校园分层现象的负面影响

校园分层可能引发诸如弱势学生群体心理不健康、人际交往困难、职业观偏离、话语权缺失以及资源获取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可综合归结为“无权”或权能缺失。校园分层导致人际交往的分化与割裂,处于弱势个人或群体跨群体交往中表现出心理上的无力感、无助感、疏离感,自我意识里缺乏个人效能感;引发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引发校园资源的分配不均。权能失衡是校园分层的客观产物,权能失衡现象如持续发展,有可能进一步滋生心理危机、校园群体对抗的扩大化与持续化,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巨大压力。

二、“增权”:解决校园分层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

(一)“增权”理论概述

“增权”,又称为充权、增能、赋权,是社会工作学科领域的重要理论,它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所罗门在其著作《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中首次对增权理论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增权能够有效改善团体的处境与社会评价,使团体内成员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加自信心[6]。此外,《社会工作词典》将“增权”界定为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家庭、社区或社会团体提高社会能力,改善生存状况的活动。

我国学界陈树强、苏颂兴等人以所罗门的增权理论为基础,对“增权”理论作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论述,认为通过“内部挖掘”与“外部推动”两种方式的“增权”活动,个人或社会团体能够有效提高改善自身生活状况的能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促进社会福利的提升[7-8]。本文认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视角下,“增权”是学生个体或群体通过自主意识与外部推动,打破无助、无能感的负面心态,实现重建自我能力、信心与自尊的过程。

(二)“增权”的层次维度

关于“增权”的层次问题,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国内多数学者将“增权”分解为个人、人际关系与社会参与三个层面。

个体层面,指个体通过控制各种社会能力,力求融合新的环境,从而提升对自身生存发展更有利的意识。这里所指的社会能力包括权力感受、自信心、自尊以及控制的理念和技巧等元素。对于不同类型的个体或群体而言,由于所处的环境状况不同,其个体层面增权的内容也不相同。

人际关系层面,指个体通过与他人结成具有共同诉求的社会群体,从而增强获取各种资源能力的行为。社会转型期内出现的大量弱势群体均有去边缘化的客观需要,他们希望通过人际关系层面增权,帮助自身获得更多社会资源,从而改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社会参与层面,指群体通过表达利益诉求、参与社会资源再分配,进而改善困难处境,争取社会平等机会的过程。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是一种群体行为,目标指向对社会决策的影响。

(三)特殊学生“增权”的现实功能:化解社会阶层分化与校园分层引发的消极影响

校园分层现象对于弱势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活动、就业求职观树立以及教育资源获取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远大于其积极作用。当前,我国阶层分化与固化以及随之产生的阶层对抗与利益失衡现象会长期存在,即不论在整个社会还是个别组织中,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精英阶层与普通阶层共存具有客观性。高校的校园分层现象作为社会阶层分化现象的缩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社会分层与校园分层问题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增权”是一个必然途径和有效手段。“增权”的结果不是消除校园分层现象,而是通过内部与外部手段改善弱势群体学生在人际交往、个人能力提升与社会参与过程中的现状,实现各层次学生的利益关系趋于平衡,从而达到减少校园学生群体利益冲突,提升弱势学生群体话语权、发展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建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

(四)特殊大学生群体实现“增权”的模式构建

学者范斌认为,增权不是赋予个人案主权能,而是充分发掘其内在潜能,使其在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权能的充实与人际关系的改善。外界推动模式“强调外部力量的推动作用,主张通过外界的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主体,并通过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实现持续增权。外界力量的有效推动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解除人际交往障碍,从而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并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进而获得更多改善、提升生活的技能和手段”[9]。本文以范斌的双模式论为基础,从个人素质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参与层面的根本目标出发,充分借鉴文化层次理论,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构建由核心层、执行层与目标层构成的“增权”模型。

核心层是以个体主动模式与外力推动模式为核心思想,引导学生通过挖掘潜能,从自我层面提升能力与话语权,实现“增权”。同时,在学校层面推动“增权”。

执行层是在个体主动模式框架下,通过改善学生个体心理状况、提升学生综合专业技能与就业求职能力及强化弱势学生群体整体话语权等方式;在外力推动模式框架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治校管理、加强资源供给以及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等方式,实现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以及参与层面的总体“增权”

目标层是人际关系层面增权,是个人层面增权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前提,社会参与层面增权是人际层面增权的必然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三、促进弱势学生群体“增权”的实践途径

高校应把“增权”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中,将其作为应对社会阶层分化与校园分层等现象的措施,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生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根据校园分层理论,校园存在不同层面的学生群体,本文所述的“增权”对象主要是指校园分层背景下在家庭背景、资源、学业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处于较弱势的学生群体。

(一)加强改进职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实现个人素质层面“增权”

通过加强改进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提升各类学生群体人际交往与专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增加对社会资源、机会的把握能力,促使他们在处事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成熟,从而增加个人的“权能感”,实现个人层面“增权”。一是树立全员育人的职业指导理念。将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检验学科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纳入学校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规划;充分调动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以及校外人员等不同类型岗位人员的积极性,投身到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中。二是树立差异化的教育培养理念。根据校园分层和各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心理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就业目标维度设置教育指导内容,科学划分出不同群体学生的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二)改善心态,实现人际关系层面“增权”

弱势心态是此类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由校园分层问题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等途径,可以帮助弱势学生群体化解心理矛盾,减少自卑意识,培养健康心态。一是引导弱势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现状,树立自强精神。引导弱势学生群体自觉认识到当前状况的相对性与发展性特点,培养良好的校园风气。二是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根据校园分层的结构特点,深入掌握各个层面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想特征,有针对性地建立差异化与群体个性的心理辅导教育体系。将学科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利用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途径把显性心理教育和隐性心理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三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倡刻苦学习的风气;发挥校园文化的熏染作用。积极组织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质与时代特征、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为更多大学生提供锻炼社会能力、增加情感交流的平台。

(三)健全各级学生代表参与制度,实现参与层面“增权”

目前,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工作,通过构建师生联动的校园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但多数学校仅能实现学生干部参与治校,难以覆盖到各个群体的学生。因此,要使学生在参与层面“增权”,提升各类学生群体的归属感,实现自身价值,应进一步健全学生代表选拔、培养参与制度,确保学生代表能够正确履行代表职责,切实提高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实现机会平等。最大限度地赋予每个群体学生参与管理治校的权利与义务,不应将学生代表选拔对象局限于学生干部、学生组织负责人等特定群体。二是实现话语平等。应规定所有学生代表具有平等表达权,每一个学生代表都定期出席学校、二级院系相关管理会议,并及时反馈各自群体的真实情况,公正发表意见。三是实现利益均衡。在选拔学生代表过程中,综合考虑不同年龄层次、专业、学科背景、家庭背景以及学业水平,保证各群体学生的意见均能够全面反馈。

(四)发挥新媒体作用,实现群体话语“增权”

新媒体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在校园分层背景下提升各类学生群体话语权、实现参与层面“增权”的关键平台。高校的新媒体建设既要发挥教育功能,实现在官方主流价值语境下对学生思想进行有效引导,又要注重学生个体层面的话语权重塑与利益诉求。学生应当树立主体意识,实现个人层面“增权”。一是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主体意识。学生不能仅仅将新媒体作为娱乐休闲的工具,而应将其作为参与讨论和权益诉求的有效渠道,积极使用新媒体以及其他网络工具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以及各类校外公共生活,进而正确行使话语权。二是要引导学生自觉净化媒体环境。自觉抵制各类有害信息以及容易引发网络谩骂与群体对抗的信息,为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与群体关系提供有力保障,树立健康积极的自媒体话语习惯。三是引导学生自觉提升个人的网络表达能力。大学生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来实现自身话语权,通过语言与文字能力磨练,并通过理性客观的价值判断,将自己对校园内外各类事务的观察转化为有条理、有逻辑、具有阅读价值与借鉴意义的“微文本”,实现话语权自主意识与科学理性的有机统一。

[1] 柏文涌,刘峰久. 略论大学校园分层影响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39.

[2] 封雪.从概念到机制: 校园分层论略[J].煤炭高等教育,2006(11):14-15.

[3] 邓力铭.大学校园学生分层研究:以东北财经大学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1):114.

[4] 金宏妍,张向前,王艳.增权理论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139-140.

[5] 陈帆,盛新娣.校园分层研究述评[J].消费导刊,2009(1):37.

[6] SOLOMON B,BLACK B.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opressed communiti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45-70.

[7]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0-75.

[8] 苏颂兴.青年“充权”理论与自我实现:2004年海外青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J].青年研究,2005(1):1-7.

[9] 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73.

(责任编辑:张 杰)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mpowerment” of Speci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mpus Stratification

ZHENG Yuankai1,2

(1.College of Maxxism,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2.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 Fuzhou 350100,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lass differentiation made by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resources of different social levels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Campus stratification is a microcosm of the social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which is a new problem in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A “empowerment” mode is built for the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ampus stratification.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campus 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 special student

2016-1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影响研究”(16JDSZ3014)

郑元凯(1983—),男,山东淄博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G410

A

1674-0297(2017)04-0138-04

猜你喜欢

层面分层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