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内部制度视角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2017-03-23董绍江徐向阳
董绍江, 钟 厉, 徐向阳, 韩 西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基于高校内部制度视角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董绍江, 钟 厉, 徐向阳, 韩 西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针对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实训基地建设制度不规范、模式模糊、反馈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高校内部制度视角的基地建设新模式。通过明确建设目标、思路和措施来完善基地的建设制度;通过建立特色培养制度,紧盯企业的实际需求来明确基地的建设模式;通过过程实时反馈、满意度调查和就业率分析,形成反馈和评价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重庆交通大学机械类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对象,进行具体讨论。
制度视角; 创新实践基地; 建设模式
一、引言
随着国民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知识水平。伴随而来的却是研究生就业率降低,部分地方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就业困难。长此以往,将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调研发现,部分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是阻碍地方高校研究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够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着手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1-2]。
解决以上问题最重要的途径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安排相应的实训实践机会。对地方高校而言,囿于制度等原因,导致目前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普遍情况是只有少数实践基地,仅能满足有限的专业和人数实习,无法满足大部分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另外研究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企业、高校相关制度的限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研发工作中[3-5]。
对于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应形成完善的保障制度,保证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得到充分训练,这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点。然而,要真正完善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制度,还存在以下难题[6-10]。
部分高校研究生创新基地的设立制度不够规范,多是确定了意向企业之后再制定相关制度,且很多高校还处于增加数量的阶段,对于研究生实习的期望、目的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不清楚。同时对于如何通过实习基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如何巩固并拓展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没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和完善的实施政策。
部分高校在发展研究生实训基地的过程中,研究生实训实践基地的专业细化和分类不够完善,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无法给出定性分析,实训基地的发展模式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同时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仅仅依靠摸索或者参考重点高校的模式,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急需寻找一种普适于一般高校的管理制度,指导研究生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部分高校对学生实习过程与实训基地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反馈机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实训基地完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培养制度
针对部分地方高校实训基地建设制度不够规范的难题,首先要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明确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制定完善的高校章程、阶段发展计划以及研究生专业建设大纲,确定培养研究生的水平和层次。然后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发展期望和实际情况,在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和企业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生具体的能力提升需求,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为落脚点,明确不同的实训基地的设立目的和目标。
1.明确训练导向
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为主要导向。学生培养课程的设立、导师制度的建设、训练时间和训练效果的建设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与模式都要围绕工程实际项目的需求,紧跟地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进行针对性训练,不要以论文为导向,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形成体系,基地之间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重叠,使学生在实践基地完成一套系统化训练。
2.明确培养特色
目前,地方高校在发展研究生过程中仍是参照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有其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这个过程导致地方高校盲目参照重点高校的经验来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忽视了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一些课程“高大上”却“不接地气”,非企业所需,不利于地方高校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准自身的位置,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以特色基地和特色训练作为学生培养的着力点,才能促进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明确培养模式,完善管理制度
在实践基地的管理过程中,通过不同水平和环节实践基地的差异化管理,根据每个环节学生所要达到的技能,对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分类,实现具有高校自身培养特色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1.明确干预等级
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生产环节的梯度完善管理制度,如机械大类有机械设计、机械电子、材料加工等,不同的专业在培养过程中侧重点不同。同样一个专业,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能力要求也不同,如机械电子专业的基础要求是学生能够进行单片机的开发,进而进行电路设计、系统开发。对于特定专业的研究生在基地的建设思路以及培养阶段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研究生处于初级阶段或实践基地的生产能力较低的情况下,需要实践基地和高校联合干预,学校对学生的理论性指导就要多一些,而对于学生处于高级阶段或实训基地的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就要采用企业的管理模式,高校对实践基地和学生的干预只是辅助管理。
2.明确培训机制
学校在每个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都要保证理论和实践管理并举,紧密联系学校的相关资源,保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理论支撑。如针对以机械设计为主的实践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制度中充分考虑指导教师和设计基础设备的配置,学生在实践训练环节遇到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进入其他的实践基地所需的基础设施也有保障。
(三)明确培养效果,形成反馈和评价机制
地方高校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尤其呈现出区域的不均衡性,导致很多高校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可供学生实习的机会较少,而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使高校无法根据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条件,研究生在实践基地的效果和反馈更无从提起,这不利于真正锻炼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此,高校应重视两方面的制度建设。
1.明确反馈模式
针对研究生或者实训单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和处理,通过建立定时反馈、网络反馈、年度座谈或者聘请专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把脉分析等多种形式保证研究生实训的实效性。
2.明确评价标准
构建系统化的评价表征,从学生的实践意愿、实践基地的服务水平、问题的反馈机制、学生的实践效果等建立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研究生自身因素、导师因素、企业因素、学校因素、用人单位因素等方面的表现,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表现权重。这是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实例分析——以重庆交通大学机电学院为例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地方性院校,其交通特色促使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加大与知名设计公司、制造公司的合作,联合建立实践基地。如为了拓展设计类人才的实践机会,学院与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共同建设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为了加强车辆类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与长安集团签订研究生实习实践协议,长安集团拿出部分资金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学院根据每位指导老师的专业特色,采用自愿参与的原则,确定三方协议,明确权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评价的主体,且研究生参与的项目都是实际的工程项目,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度非常高,学生就业后用人单位的反馈也较好。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对于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相关课程,并进一步细分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增加了开题报告和答辩环节中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度。硕士生导师的选聘也由以前看重论文、职称,转变为更加看重导师的企业资质和横向课题的经历,并总结出了具有交通特色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学院积极以服务地方制造业企业为落脚点,紧盯企业的实际需求,促进研究生质量的提升;针对不同专业和研究生教育梯度的需求,学院定性分析现有的实践基地和准备发展的实践基地,明确不同专业所匹配的实践基地类型和培养阶段梯度化管理模式,并与企业联合建立教授工作站,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评价和反馈机制方面,学院管理人员及时和实习研究生以及企业人员沟通,保证学生的实践效果。同时积极走访相关用人企业,咨询毕业学生的表现,将企业的反馈作为改进重点。对技术实力较强的几家企业,学院通过聘请专家访谈、年度实地调研等形式获取学生情况。以上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定提升。
四、结语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合理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地方高校面对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企业需求的不断提高,只有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培养出企业认可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围绕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的讨论还要进一步开展,相关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只有这样,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越来越好。
[1] 马超,校企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发展初探:以吉林大学为例[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3(3):17-20.
[2] 陈闻,梁富一,试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9,45(2):94-98.
[3] 马凤才,郭永霞.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功能及其实现[J].高等理科教育,2014(3):31-35.[4] 汪毅能,邹玲,陈启卷.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初探[J].探索与实践,2013(15):222-223.
[5] 李冬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8):93-94.
[6] 陈开明,余世琳,金春寒.生命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创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4-127.
[7] 马强,付艳茹,政府主导下园区型公共实训的校企合作新机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8-101.
[8] 郑群,余昌学,基于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曾家服务区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36.
[9] 陈雪钧,资源整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9-122.
[10] 王帅,陈苏婷,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6(4):53-54.
(责任编辑:张 杰)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View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University
DONG Shaojiang, ZHONG Li, XU Xiangyang, HAN Xi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base is not standard, the mode is fuzzy, the mechanism of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is imperfect of some local universities, a new model based on the system perspective is put forward. he organization system is made by clarifying the construction goal, ideas and measur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system, as well as g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to clear the graduate base model,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imely feedback, after graduation survey of social satisfaction and employment analysis,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base is determined. All of this is used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 graduate students.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 the details are discussed.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mode
2016-10-07;
2016-10 -20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PBL的交通机械类人才工程创新培养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152022);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EKIS目标驱动理念的机械工程专业卓越人才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153077);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yjg142029);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构建”(yjg2016200);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创新为导向的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14020024)
董绍江(1982—),男,山东烟台招远人,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机械电子工程;钟厉(1965—),女,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机械电子工程。
G643.6
A
1674-0297(2017)04-01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