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规则视角下的高校性骚扰探究与法治出路

2017-03-23李佳源方苏宁

关键词:潜规则规则

李佳源, 方苏宁

(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高等教育·

潜规则视角下的高校性骚扰探究与法治出路

李佳源, 方苏宁

(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潜规则是一个盛行于社会各个领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产生很大程度源于官僚体系高度集权导致的正式制度脱缰,而传统文化中的畸形化也为潜规则的盛行提供了文化基础。长期隐而不发却大行其道的高校性骚扰是潜规则在高校的延伸,嵌于正式规则和传统文化当中,严重危害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平安法治校园的建设,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以潜规则为独特视角,发掘高校性骚扰滋生蔓延的深层原因在于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组织结构氛围及中庸文化三者的融合碰撞导致的明规则缺位,提出治理高校性骚扰关键在于以法祛“潜”,依法治“性骚扰”。

潜规则; 高校; 性骚扰

20世纪末,历史学家吴思提出中国社会在正式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1]。至此,“潜规则”一词开始盛行。潜规则自古有之,虽在不同领域表现不同,但本质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特定领域中世人独特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模式,揭露出人们对潜规则的无奈与膜拜[2]。长期潜在却隐而不发的高校性骚扰,因X大“诱奸门”事件曝光,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性骚扰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因其自身的隐蔽性、潜在性及错综复杂的权益关系,一直拥有巨大的市场 ,而高校性骚扰作为一种师生相处时滋生的畸形行为模式,可谓是潜规则在高校中的具体化与延伸化。当今学界与公众大多把高校性骚扰的发生笼统归因于个体师德失范,却少有研究将其视为“潜”规则文化源远流长导致“明”规则不健全、无法可依、执行不力的产物。故本文以潜规则为独特视角 ,探析高校性骚扰现象产生的深层缘由,寻求高校性骚扰的法治出路。

一、高校性骚扰:潜规则的一种形式

(一)界定模糊

潜规则,亦称“非显规则”或“隐规则”。它是被排除在明规则外,介于明规则与无规则之间的灰色地带,虽无明文界定,却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领域。性骚扰概念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国人的权利意识低于西方女性,对性骚扰现象认识不足,致性骚扰概念界定不清,窄化、歪曲[3]。其中,高校性骚扰虽频发,但因其骚扰手段的独特性、隐蔽性以及外界对教师职业的盲目崇拜,尤其不为人所识,故高校性骚扰往往以“潜规则”或“诱奸门”指称,很少以“性骚扰”命名,可见其仍处于“无以名状”的境地。

(二)公众态度暧昧不清

对潜规则及性骚扰概念认知模糊,决定了公众态度的暧昧不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兰考县时指出,潜规则近些年盛行于党内与社会,有的人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必须引起高度警觉[4]。被视为潜规则的高校性骚扰,校方长期不仅不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反而持踌躇观望的立场。这种暧昧的态度使得高校内规章条例的制定同样边缘化。我国校园性骚扰行为并无特别规定,而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相应的性犯罪条款定罪[5]。同时,在相关司法条款中仅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作了概括性规定,并未提及高校性骚扰。2014年10月9日教育部出台的“红七条”虽明确提出“高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可是对于相关规范的性骚扰惩罚度并未明确界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性骚扰程度及相应处罚措施由高校视具体情节而定。而潜规则的制定者以其权力地位为捷径,很大程度上也可逃出法网,故此种种所谓的“规则”只能存在于潜规则之下。在X大诱奸门事件曝光引发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颁布之前,关于高校性骚扰的治理基本处于规则缺位、无所作为的状态。

(三)危害广泛深远

世人对潜规则及性骚扰模糊的认知、暧昧的态度加剧了其危害的程度。潜规则的建立宣判了旧的明规则的“死刑”,导致明规则在政治与社会上的话语权“失位”[6]。明规则虽在形式上取得垄断地位,但真正占据人们思维的是潜规则,潜规则虽听起来悖情悖理,却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在某种意义上,“潜规则”甚至不如“丛林法则”[7]。丛林法则遵守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规则,但“潜规则”却不然,它潜在着某种颠覆性,最终成为腐蚀人民思想、败坏社会风气的沉疴毒瘤。高校性骚扰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们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的一种颠覆,它的滋生架空了明文规则与师德规范,忤逆了传统师生伦理关系,使得高校潜规则的发生趋于常态化。在权力与利益的浇灌下,教师表现出的师德缺失和疲软严重危害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平安法治校园的建设,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二、高校性骚扰是滋生蔓延的潜规则

(一)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为高校性骚扰的滋生提供土壤

君主皇权若是潜规则的孕育者,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则为潜规则的肆虐横行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中国古代严密的官僚制度使封建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8]。官僚体制之下,官员的升迁、调动与个人能力不对等,其关键在于上级与君主的契合度。如何培养契合度?官员自身的俸禄并不足以支持其投君主之所“好”,于是收受贿赂、贪赃枉法、瓜分群众利益等冲击社会明规则的不法行为应运而生,整个庞大的官僚集团内沆瀣一气。君主与官员因“所好”而“相投”的代价便是潜规则通行无阻,其能经久不息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专制集权统治削弱了政府及其领导人权力制衡、权力监督的能力[9]。然而,中国高校受传统官僚体制的影响,偏向行政化治理,以制度赋予的权力为基础,尤其是有行政权力的导师于学生而言拥有相当的震慑力,师生间存在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导师的相对权势与地位致使在官僚体系中对契合度的谋求同样深植于高校。在这种体制下,对学生的奖学金考核、毕业等主观随意性不言而喻,为高校性骚扰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二)组织氛围与结构为高校性骚扰的发展提供通道

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其内部文化氛围以儒家思想为主,重道德轻法制。因此,传统文化残留的糟粕之一便是有法可以不依,执法可以不严。正式规则虽然存在 ,但掌权者过于集中,其实质便是正式规则虚设,使得正式规则只流于形式而得不到有效执行。在权利与利益让渡的过程中,试图以官员个人素质维持行业明规则的组织氛围显然不足取。潜规则作为集权统治的衍生物,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愈演愈烈,而潜规则的解决“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高校同样缺乏法律的制约,一直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考核缺乏相对明确的机制,只注重学术上的考察与监督,并不考察师德方面。在潜规则的长期经营下,高校重人际关系轻法律法规,所谓的师德规范并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师生双方按潜规则办事,利益共享,各取所需,公平交易,深谙此道的人凭借规则的非公开性欺骗幕后无知者以获取巨额利益,而不谙此道的局外人只能成为被排斥孤立于圈外的失败者。

同时,女权主义运动中产生的组织结构说认为,是人们所处的校园、公司等社会组织的制度、结构为性骚扰提供了便利的环境。在以分层的层级化管理为特征的组织结构中,由于从上至下不同职位所处的地位不同与掌握的权力不同,个人可能利用其职位带来的权力和地位优势,从下属身上以暴力方式索取性的利益,以满足自身性的需要[10]。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结构,于学生而言,导师是处于权力结构的上层,地位权力本不对等,再加上组织结构对此缺乏足够的权力监督,造成导师权力脱缰。这就注定了性骚扰的不可遏制和不可防范,是产生潜规则和潜规则横行的根源,也是高校性骚扰频繁的溯源。

(三)中庸之道为高校性骚扰的蔓延提供市场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典型特征,而潜规则在中庸之道中找到了立足之地。只要于己有利,且不触犯显性规定,便对潜规则的存在及肆虐三缄其口,无动于衷。在看似集体默认下的潜规则畅通无阻,流窜在各个角落。以折中主义、妥协主义为代表的中庸之道盛行,致使人们对于潜规则肆虐等社会不公平现象习惯性呈现出麻木不仁、漠视纵容甚至亲自参与等态度,而犯罪成本减少,相较而言扩大了潜规则需求的市场[11]。潜规则在人情和关系圈中找到了生存之道,只须潜规则运用得当,情就可以无限大于理与法。高校中的潜规则亦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是社会转型期以来旧的社会规范失效而新的规范尚未建立时的产物。以师生亲密关系为基础的高校教育制度通过潜规则、性骚扰可以把法律、校规、制度消弭于无形。这种衬托道德教化而拉低规章制度成本的做法由于潜规则的渗透,导致高校教育中始料不及的局面。2014年X大学诱奸门事件既不是一种特殊现象,更不是少数人以“师德失范”的说法就可以解释的单一行为,而是近年来在这种潜规则逐渐模式化、普遍化过程中由明规则的强化而形成的“典范”。

国外相关研究报道表明,学校领导态度鲜明、切实采取硬性措施制止性骚扰是被骚扰者愿意向组织投诉的重要原因[12],但在中庸之道思想泛化下,中国高校大多反其道行之。学校领导本着“两害相较取其轻”的理念,在处理过程中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未能严正以待,积极预防、坚决制止相关行为,姑息养奸,放弃把罪恶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综上所述,当潜规则大行其道之时,其根治的落脚点还在于法治[13]。

三、依法遏制高校性骚扰蔓延趋势

(一)立破“祛魅”,依法祛“潜”

立破并举、扶正祛邪,这是高校治理潜规则必须遵守的原则。那么所谓“破”,即让潜规则失去滋生的土壤、成长的通道、蔓延的市场。潜规则与明规则并不是旗鼓相当、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处于一种此消彼涨的动态平衡中,若潜规则得以存在的相关因素发生根本性转变,二者之间保持的均衡状态就可能被打破,同时二者存在互换身份的可能,即由暗转明、由非正式的转为正式的、由病态的转为常态的;就潜规则一般存在于明规则缺位或空白的区域而言,治理高校潜规则,可通过改变高校潜规则赖以生存的权力行政化、组织氛围、学术文化等根本性因素,彻底打破明规则与潜规则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实现用健全的法律、高校新制度等明规则替代原有的潜规则。

当今社会,我们倡导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在法治不彰、正气不扬的社会转型时期,世人会先入为主,相信“明是表面,潜在是精髓”[14]。我们要做的是以法压缩、抽空高校潜规则的生存空间,其实质是在法律范围内提高潜规则的交易筹码,同时运用现有的明规则,使原先需要潜规则经手才能获取的利益在新的明规则下就能够获得,影响或干扰高校潜规则某些惩罚机制或激励机制的作用效果[15],从而降低人们对潜规则的选择欲望;所谓提高交易筹码是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新的明规则,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参与以及教育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改变高校潜规则运行的基本机制,使师生在依法治国的构架下,在依法治校的常态下同样能够得到期望的利益。

(二)强化明规则,依法治理“性骚扰”

涂尔干认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规范失去作用,而新的规范尚未建立起来,这样就容易产生失范,出现“规范真空”[16]。 同样,因潜规则所呈现出的高校性骚扰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缺失和明规则的不健全[17],具体表现为:相关的法律法规本身存在漏洞,使得不法者有机可乘;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执法不严,或无人追究;相关监督缺失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曾发表讲话:“破除潜规则,其根本还是强化明规则,以正袪邪。”[4]高校性骚扰往往产生在明规则缺位或明规则约束力空缺的地方,通过健全法制、严格执法等途径,不断强化明规则的约束力,既可加大以性骚扰、性侵袭等形式显现的潜规则风险,又可拓宽明规则的效用空间,潜规则与明规则相辅相成,明规则的空间拓展也就意味着潜规则空间的压缩直至最终消亡。因此,积极构建高校反性骚扰防御机制、强化明规则刻不容缓。

高校反性骚扰机制的构建应着力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可操作性的高校教师考核细则、普及法律课程和性教育课程、监督拓展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功能、在高校内外建立多维度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及发挥社会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等,同时应在考察高校性骚扰现实案例基础上制定操作性强、约束力广的法制化规则[18]。依法揭露高校性骚扰的罪恶源头,使之透明化,无处遁迹,故而剔除高校性骚扰潜在安全网的关键还在于法治。只有校内外具有健全的法治环境,才能让目前高校性骚扰的冰山一角在法治进程中透明化,从而有效预防高校性骚扰,构建平安法治校园。

[1]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93.

[2] 于阳.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 李佳源.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女性旅游性安全:以泰国导游性骚扰为例[J].性心理学,2014(8):87.

[4] 习近平.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EB/OL]. [2016-02-28].http://qndb.net/lhxw/249589.html.

[5] “工作场所中的性骚扰研究”课题组. 工作场所中的性骚扰:多重权力和身份关系的不平等:对 20 个案例的调查和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9(6):22-31.

[6] 吕小康,汪新建.社会转型与规则变迁:潜规则盛行的结构性动力及其治理方向[J].天津社会科学,2012(5):56-61.

[7] 郑奕.潜规则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8] 黄友浤.潜规则探源及对策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5-87.

[9] 刘杰,邹世允.潜规则交易现象透视:以高校招生为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3-86.

[10] SANDA S T,STEPHANIE M H.Theories of sexual harassment[M]//ODONOHUE W.Sexual harassment:theory,research,and treatment.Boston:Allyn and Bacon,1997:113-118.

[11]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 OFFERMANN L R, ADAM B M.When leaders harass:the impact of target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nd climate on harassment reporting and outcom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5):67-82.

[13] 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J].经济问题,2004(8):14-16.

[14] 汪新建,吕小康.作为惯习的潜规则: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分析框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33-139.

[15] 李昊懿.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官场潜规则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16] 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7] 潘祥辉.论中国媒介转型中的“潜规则”及其制度根源[J].昌吉学院学报,2009(6):81-86.

[18] 李军.学术性骚扰的共犯性结构:学术权力、组织氛围与性别歧视:基于国内案例的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4(6):44-55.

(责任编辑:张 杰)

Analysis on University Sexual Harassment and the Way of Rule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spoken Rule

LI Jiayuan, FANG Suni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China)

Unspoken rule is a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prevalent in all areas of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spoken rules of sexual harass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spoken rules arise largely from bureaucratic system of highly centralized system that leads to formal runaway results, providing 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prevailing the malformation of the unspoken rule. University sexual harassment, as one of the unspoken rule form, because of its concealment and non normality, has been hidden and not fair.The long hidden sexual harassment is a special form of unspoken rule, embedded in the formal rul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existence and prevalence of which damage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gir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nd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rule of law of safe campus, and destroys th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Viewing the unspoken rule from the unique angle, discusses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spread of sexual harassment are discussed, which is due to the rule, leading to collisions of highly centralized bureaucratic system,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the three’s absence. The key to strengthening the rule of law is the rule of “potential” according to “sexual harassment”.

unspoken rule; university; sexual harassment

2016-05-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弱势群体自杀维权的社会原因及应对策略”(12XJC840005)

李佳源(1979—),女,四川南充人,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管理心理学;方苏宁(1991—),女,安徽池州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3.6

A

1674-0297(2017)04-0130-04

猜你喜欢

潜规则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规则的正确打开方式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搜索新规则
清代阅卷潜规则
潜规则
潜规则
显规则对付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