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探析*
2017-03-23陈龙涛刘玉平钟瑷琳张
陈龙涛刘玉平钟瑷琳张 爽
(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2.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探析*
陈龙涛1,2刘玉平1钟瑷琳1张 爽1
(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2.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作出的重要决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体现着为培养专业型人才及破解多元经济对老工业基地的冲击提供理论基础的重要价值。专业设置与新型领域存在差异、专业型人才对区域企业认可度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相对薄弱、办学理念及思路创新性有待升华是高校参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整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互动基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完善高校—企业—政府三维合作保障机制等方式是实现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
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校;全面振兴;发展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1]。早在2016年3月召开的“两会”辽、吉、黑代表团审议会中,习近平主席就指明全面振兴东北的新思路。此举为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进其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将高校发展融入参与到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根本需要,也是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高等教育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价值体现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链条上的最后一环,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思想理论基础,为推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项基本国策提供理论依据。如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含义可以阐释为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高校特别是理工科类学校在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研究、新技术的研发方面都能为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提供人才培养与创新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在专业型人才培养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投入,这给东北各高校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全面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具有历史性优势。在黑吉辽三个省份中,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东北地区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等十余所全国百强重点大学,其中8所都为理工科类高校,这充分为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人才储备。对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而言,人才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基础性、全局性的工程,高等教育恰恰是完成这项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形成创新理论的任务往往要通过高校来完成,高校针对东北老工业发展需要,形成专业化的科研、管理理论,通过专业教育塑造创新型实用人才,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二)破解多元经济对老工业基地的冲击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重点发展工业的地区,包括“一五计划”的实行,东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大都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导致工业生产能耗高、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以致环境遭到污染。当前,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因素有产业结构单一化、内外联动机制不完善、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创新能力。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日益加深。这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传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搞好“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的关系;推动实施“双创”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倍增效用;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退出,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回升。高校作为改革发展理论基础的提供者,分析、解决问题的承担者,在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必须充分提供理论指导,坚持“科技强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破解多元因素的冲击。
二、高校参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大潮下,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来讲是一次历史性机遇。但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人才资源外流严重制约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一)专业设置与新型领域存在差异
东北老工业基地以重化工业、汽车装备业、原材料工业为主,企业科研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往往受传统固有模式的束缚,创新思维受到限制,同时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专业化信息平台联系程度不高,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往往囿于传统固定理论体系,相对新兴市场需求存在滞后性,高校因与企业对接程度不高而使得人才培养模式与思路发生一定的偏离,导致企业升级缓慢。此外,受地域等多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高校办学思路与模式与南方以及沿海等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培养目标及教学方式方面均沿用国内较为固定的模式,各高校的办学特色更新程度不明显,导致在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过程中,专业与人才培养的对接受到严重阻碍。
(二)专业型人才对区域企业认可度不高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往往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好的自身条件,也使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对自身能力及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了自我评价,更加明确将来的就业方向。然而,部分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认为毕业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中工作并不是优先选择,东北地区较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发展前景不明朗。对于缺少社会经验却又对自己的工作待遇有着很高期望的毕业学生来讲,通常认为东北地区企业待遇比不上南方,企业发展速度跨越度不明显,同时考虑到地理及气候等诸多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职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并存着客观性与主观性机制性障碍。
(三)科研成果转化相对薄弱
自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和美国等相继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就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导思想。直至今日,我国各级企业仍然在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更新换代问题。据相关报道统计,当前我国整体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左右,实际最终产业化的不足5%[2],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在发言中称近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以辽宁省为主导核心研发体系中尽管有600多项成果在辽宁转化,但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3]。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企业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而企业进步则依附于技术创新。但是部分国内技术市场的发展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待于发挥国际科技市场的作用。但在科学技术革新方面,特别是东北地区以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和装配为主,新兴创新型产业相对较少,在引进和消化外国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的难度较大,使得在全面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办学理念及思路创新性有待升华
我国主张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专业化人才[4]。但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更侧重理论的培育和教化,而往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同时,绵延于中国五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强调“尊师重道”,使得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这既是造成东北各高校学生缺乏创造性的客观原因,也是导致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以新型产业带动发展的直接原因之一。高校教师队伍能否在办学理念及教学思路上顺应时代快速转型与创新是东北地区高校服务于老工业基地的主要问题所在。教育部在教育评价标准中从提高教师素质的角度,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教师概念。要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进行双师队伍建设。使高等教育课程融入更多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量体裁衣”地在高校专业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互动平台,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三、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途径分析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决定着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影响着我国“新四化”的大力发展。同时,对于维护我国与周边及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前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创新发展理念的主题下,高校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计划,互动融合发展,建立专业渠道、制定特定的人才发展机制、创立创新与企业的信息合作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调整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鉴于国际和国内对我国人才资源提出的双重挑战,制定相应的人才战略,形成自身竞争优势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大企业的决策层均把人才战略作为企业成功的战略性条件。通过构建动态调整机制,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急需不同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设置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计划,重点在制造行业、汽车行业等实现相互支撑和整体调整提升。同时,建立在校学生和离校学生信息跟踪系统,收集相关专业的反馈信息,实现专业结构调整的及时有效更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配置层面,打破传统的“3+1”模式,根据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推行“2+2”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多元化人才。同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层面,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机制,强化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密切相关专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建立互动平台,实现专业规划及课程设置优化重组,满足社会及市场需要,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痕”对接,创新发展适用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互动基地平台
专业性理论知识体系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础性源泉,高校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摇篮。高校通过搭建专业化科技创新型平台,全面推进企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融入到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实现高校与企业在区域内共同长足发展的局面。通过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与投资,高校在国家引导大中型企业产品开发和创新的工程中给予更多的专业化指导,形成“企业—高校—政府”三维合作研发互动基地,创新驱动老工业基地的全面发展,完成“科技发展促生产”这一主线,实施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当前,钢铁制造业等重金属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型工业[5],由于存在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面临着技术革新等多方面问题,通过构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地平台,将高校科研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建设工程中,在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平台基础上,加强与区域内各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科技创新机制体系,将创新型成果推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是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全面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提条件,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最基本单位元素。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不断迸发活力,高校与企业均面临适者生存的境遇。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要融入创新科技研发环境,适应时代发展主题。制定积极的发展战略,通过与国际其他国家开展技术及经济合作等交流,为全面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高校通过与企业产品研发对接,将自主研发成果进行转化,提高高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功率,实现新产品应用于生产,增强传统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升华。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创办科技园区及校企合作模式,将自主的知识产权进行实践应用,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与数据优势,进行系统分析,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同时将科研技术向企业不断转移,进行技术指导与帮扶,提高实践应用范围,实现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
(四)完善“高校—企业—政府”三维合作保障机制
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高校、企业、政府三者是主要的承担者。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大力加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紧缺的新兴专业人才培养及输送的保障工作,在保障专业人才数量的同时,进行自身科学技术的升级与创新,实现区域内高校保障功能的顺利开展。企业自身方面,在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集聚这一优势下,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积极帮扶中小型新兴企业,使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链条,实现双向发展。中小企业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融资,优化利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与外资,实现中小型企业创新发展。政府方面,要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政支持[6],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京沈、沈丹、哈齐等专线高速铁路,实现集中化和规模化发展,为科技创新奠定完备的硬件基础。同时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不断吸引人才为全面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贡献力量。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全面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7],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政策体系。通过完善“高校—企业—政府”三维合作保障机制是实现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4-27-(001).
[2]胡罡,章向宏,刘薇薇,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3):122-128.
[3]毕玉才.拴心留人,东北才能振兴[N].光明日报,2016-06-13-(002).
[4]陈晓刚.科技创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89-94.
[5]张宇帆,丁晓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就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6):26-30.
[6]康成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十年:绩效与差距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11.
[7]林木西.探索东北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9.
(实习编辑:郑 舒)
G640;G646
A
1004-342(2017)01-118-04
2016-09-05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学教育与高校学生品德教育融合研究”(2015BS1);吉林省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融入视域下四平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机制的构建”(20160121)。
陈龙涛(1984-),男,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博士研究生;刘玉平(1961-),女,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瑷琳(1985-),女,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张 爽(1984-),女,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