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术期刊发展模式探索
——以《光学学报》为例
2017-03-23何卓铭宋梅梅张浩佳王晓峰
■何卓铭 马 沂 宋梅梅 张浩佳 王晓峰 杨 蕾
1)《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2018002)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201800
学术期刊是科研人员发表和传播科研成果的基本平台,是现阶段培养和挖掘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但是,大部分学术期刊,尤其是中文学术期刊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其学术质量、市场竞争力等劣势都较为明显。大力发展国内的期刊是新时期我国科技领域和学术期刊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2-3]。英文期刊日益壮大,尤其是国内期刊日益加强的国际化趋势现状,给中文期刊带来不小的冲击,另外诸如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也在寻求机会加强合作,抢占中国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大力发展英文期刊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发展中文学术期刊是中文期刊编辑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提升中文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90%以上都为中文期刊,如何提升中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学术期刊发展重中之重的话题。任胜利[4]提出要注重期刊运行机制、编辑人才培养、国际性期刊的编辑与管理理念等,实现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韩维栋等[5]提出通过挖掘高被引论文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董燕萍等[6]提出通过“刊学研结合”方式加快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药学学报》《岩石学报》等也通过自身办刊经验指导提高中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7-8]。
《光学学报》于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光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1979年,中国光学学会成立后,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王大珩院士的指导下创办《光学学报》,王大珩院士担任第一届主编。《光学学报》多年来持续得到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的基金资助,获得了“近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华东地区优秀学术期刊”等荣誉。2014年,《光学学报》出版单位《中国激光》杂志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本文抽样对比分析了8种具有代表性的中文光学期刊的发文现状,着重介绍了光学界旗舰刊物《光学学报》近年来的新探索,希望《光学学报》的发展之路能够为国内中文学术期刊同行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期刊发展措施
《光学学报》作为专业类中文学术期刊,主编、编委会以及编辑部一直致力于把《光学学报》建设成为一本权威的、全面覆盖光学领域的旗舰级中文光学期刊,同时也为我国光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搭建一个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中文学术期刊一直是中文编辑面临的一项高难度挑战,也是同行们最关心的问题。笔者将简要介绍《光学学报》所采取的一系列发展措施。
1.1 打造期刊知名度
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评价“数量”,即评价组织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学术期刊而言,知名度就是学术期刊在科研人员中名气的大小,如果有非常多本领域甚至其他领域的科研人员了解这种学术期刊,并且选择在该刊发文,则可以认为该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光学学报》与中国光学学会同时创办,光学界泰斗王大珩院士在创建中国光学学会的同时创办了《光学学报》,以《光学学报》作为会刊,王大珩院士担任创刊主编,他严谨务实的作风为期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刊三十多年来,《光学学报》一直是光学界期均载文数量最多的行业刊物,我国光学领域几乎所有知名专家,例如王大珩、周寿桓、干福熹、庄松林、王育竹、张杰,都在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他们不仅是学科的带头人,更是期刊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据不完全统计,《光学学报》有近十万名忠实的作者、读者,以及几千位期刊审稿专家。在与业内科研人员保持良好学术联系的基础上,近年来编辑部通过召开编委专家座谈会、走进实验室、举办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出版热点专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方位宣传期刊,使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高水平年轻专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光学学报》,继续巩固期刊在业界的知名度。
1.2 加强学术质量
国内科研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外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9],中文学术期刊如何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1 约稿
约稿是加强期刊学术质量最直接的方式。一篇高质量约稿的影响力远远高于普通自由来稿,尤其是综述稿件。从被引次数角度分析,高质量约稿的引用数量基本上等于若干篇研究性论文。当然研究论文以及自由来稿也是必不可少的。《光学学报》自2010年以来发表文章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下载数量排名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下载数量前4名的稿件中有3篇为特邀文章。
表1 《光学学报》近年来下载数量排名前4的文章
显然,约稿尤其是综述约稿,是快速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或者期刊引用指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无论是约稿对象还是约稿方式都已经有很多研究[10-11],具体内容不再赘述。
1.2.2 专题策划
专题策划是掌握学科学术动态,发表最新最热研究成果的有效方式。《光学学报》根据不同时期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或者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策划多个热点专题,获得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例如,《光学学报》创刊30周年专题,邀请了8篇院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和29篇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受到了光学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反响相当热烈。近年来,光束传输与控制是国际光学与光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关研究受到了交叉学科领域学者和研究团队的广泛关注。为此,《光学学报》在2016年第10期出版了“光场调控、传输及其应用”专题,邀请了国内该领域几乎所有顶尖的科学家为本次专题撰写综述文章,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该专题和其他非专题文章在《光学学报》官网的平均下载数量跟踪对比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专题文章的下载数量远远高于同期非专题的文章,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还会更加明显。目前《光学学报》每年都会策划1~2个专题,例如,2017年3月份出版了近期非常热门的“超分辨成像”专题。实践证明,策划专题是吸引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好办法。
图1 “光场调控、传输及其应用”专题和非专题文章下载数量对比
1.2.3 专家办刊
《光学学报》在编委会的指导下,实行编委预审制度和专题编辑制度。《光学学报》所有来稿均由编委预审,从严把关,从投稿开始严格把控稿件的学术质量,加快了稿件处理速度。编辑部在专题编辑制度方面,除继续聘请资深专家全面负责稿件审理外,还特别聘请了多位青年科研人员担任助理编辑。通过这些具有光学专业背景的专家参与,《光学学报》在稿件审理方面一直坚持小同行审稿,提高了稿件审理质量,保证了刊物最终的学术质量和出版速度。
1.2.4 优秀论文评选与推广
评选优秀论文是编辑部根据评审专家推荐、主编审定等形式,每期选择若干篇优秀论文给予奖励,通过各种渠道加以宣传的一个活动。该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优秀论文的宣传推广力度,还能够激发作者的投稿热情,吸引更多优秀的自由来稿。从2017年第1期开始,《光学学报》每期策划和推荐1~2篇亮点文章,既可以鼓励优秀文章投稿,又可以从另外一个渠道宣传期刊最优秀的文章,增加曝光度。除此之外,文章一经录用便同时在官网和中国知网优先出版,第一时间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广大科研工作者。每期优秀论文和亮点文章、专题等也都会通过邮件推送、官网推荐、微信报道等渠道推荐给读者,让读者及时、便捷地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
1.3 提升服务质量
期刊作为学术传播的媒介,编辑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的桥梁,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期刊编辑的责任和义务。加快审稿速度、缩短论文发表周期、保证审稿的公正公平等[12],都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光学学报》平均稿件录用周期已经缩短至60天,平均网络发表周期已经缩短至70天,基本与国外主流物理和光学类学术期刊稿件处理周期相同。同时通过开辟处理高质量学术论文的绿色通道,在保证稿件学术质量的同时,极大地缩短了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出版周期。目前绿色通道稿件的平均网络出版周期小于30天,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好评。另外在编委会的指导下,《光学学报》逐步施行编委预审制度、特约审稿制度和专题编辑制度等,通过专家办刊的模式,从投稿环节开始把控稿件的学术质量,加快了稿件的处理速度。
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数字出版转型试点单位,《光学学报》通过社交媒体数字出版服务更大规模地宣传期刊。新浪官方微博目前已经成为期刊活动信息传播平台;期刊微信公众号具有查询稿件、查询论文等11项自定义查询服务功能,已经成为期刊的信息服务平台;自主建设的中国光学期刊网涵盖国内几乎全部光学期刊资源,已经成为期刊的信息发布平台。《光学学报》目前已经能够通过社交媒体提供论文阅读APP、专题征稿、最新论文、优秀论文等内容,此后还将围绕用户快速发表研究成果的需求,提供移动端的期刊出版服务。
1.4 提高办公效率
编辑部资源有限,所以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完成既定目标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于文章后期处理的编校工作,编辑部从2014年开始尝试,逐步实现全电子化办公,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地实现了编辑加工外包模式[13],更加快速有效地完成编校工作。2017年,编辑部成立了出版中心,专门负责期刊的文字编校工作,专人做专事,在保证期刊编校质量的同时提升了办公效率。
由于人力资源的限制以及大量待处理的稿件,编辑部自主开发了多项自动化办公程序,例如相关费用的网络收取和支付平台,极大地减轻了财务汇款和作者邮局取款的工作量,通过网络支付方式(邮局汇款、电子支付等),方便快捷地完成各项审稿费、稿费等支付提取操作,提升了专家、作者的用户体验。为了节省责任编辑手动编排目录、撰写录用通知等大量重复性劳动,编辑部又自主开发了录用通知自动生成系统,通过与采编系统数据对接,一键生成和发送录用通知,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还不容易出现差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编辑部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更加快捷有效地完成日常工作,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2 期刊数据分析
期刊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各方面的积累。单就引用数据而言,目前所做的工作或多或少都会对引用有所帮助,但是引用数据一般都要在文章发表后第二年甚至第三年才能够体现。数据不是期刊的全部,但却是期刊最直接的体现。笔者将从期刊的基本数据分析如何办好中文学术期刊。仍然以光学期刊为例,由于中国光学期刊网数据库收录了90%以上的中国光学期刊,从该数据库中选取了8种有代表性的中文期刊作为对比数据源,其中包括1种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3种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4种中文核心期刊。8种期刊分别为《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光学学报》《光子学报》《发光学报》《中国光学》《光电工程》《光学技术》《强激光与粒子束》,统计分析了上述各刊2011年至今的发文数据,深入分析期刊的基本现状。
2.1 发文数量
一个学科的发文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学科的繁荣程度,也是目前衡量作者以及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14]。期刊发文数量的多少,取决于本学科的发展,也取决于期刊的影响力。图2简要对比分析了8种中文光学期刊近年来的年发文数量[15-19]。
图2 8种中文光学期刊发文数量对比
每种期刊的发文数量都由期刊自身的情况决定,比如期刊的自由来稿数量、编辑部计划刊发论文的数量和学术质量、编辑部人力资源等。由图2可以看出,《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发光学报》《中国光学》《光电工程》和《光学技术》年发文数量基本小于300篇;《强激光与粒子束》发文数量相对较大,但是在2016年也大幅缩减;《光子学报》从2011年缩减发文数量,2014年以后又逐渐扩大了发文数量;而《光学学报》的发文数量每年都大于500篇,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期刊评价中,其综合指标一直名列前3,在确保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保证期刊发文数量的稳定性,充分体现了旗舰期刊的责任与担当。每种期刊的发文数量都由该期刊的发展现状决定,如果要充分反映本学科的研究现状,那么必须有较大的发文数量,才能够满足该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学术交流需求。当然,发文数量也并非越大越好,由于期刊的自由来稿数量相对稳定,如果盲目扩大发文数量,只会以牺牲论文质量为代价,拉低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自然也无法更好地建设期刊品牌,更好地为科研工作者服务。所以,增加期刊发文数量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不可取,应当根据自身稿源等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发文数量才能有利于期刊的平稳发展。
2.2 栏目设置
一般通过期刊名称、办刊宗旨等可以大致判断该期刊的定位和发文方向,期刊栏目通常根据期刊具体的发文学科方向细分,栏目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投稿作者对该期刊的选择和该期刊留给读者的印象,过于粗放和过于细分都不合适[20]。8种中文光学期刊的栏目统计见图3。
图3 8种中文光学期刊栏目设置
从图3可以看出,每本期刊的栏目数量并不一致,《光学学报》设置的栏目数量最多。如果要反映本学科的全面性,那么设置适当数量的栏目必不可少。《光学学报》栏目设置形式采用光学领域通用的光学分类与标引体系表(OCIS)分类方式[21],基本覆盖了光学学科的所有研究方向,可以使作者更好地了解期刊的收稿范围,也为期刊避免了很多试投稿件,适当减少了工作量。栏目设置太少,则无法体现期刊细分的收稿范围;栏目设置太细太多,则会导致该栏目文章数量过少,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期刊栏目的设置与期刊本身的定位有很大关系,如果要全面反映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建议采用本学科专业的分类方式或者学科范围内认同的划分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报道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2.3 发文单位分布
进一步分析期刊的发文数据,统计了第一单位发文的总数量,结果见图4。正常情况下,不同期刊对应的作者群体和单位群体不同,即便同一个学科内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第一发文单位数量越多,通常代表期刊发文单位群体越广。目前,某些期刊规定只有“985”或者“211”院校单位才能够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不可取,只要稿件学术质量符合期刊发表的条件,就应该刊发该单位的文章,从而全方位地宣传报道国内各单位的科研进展。单一的发文单位只能够反映固定几个点的科研动态,通常无法全面展示我国该领域的学术进展。一定程度而言,发文单位数量越多,期刊的影响力越大,品牌声誉越广。
图4 8种中文光学期刊第一发文单位对比
2.4 期刊引证指标
图5 8种中文光学期刊引证指标对比
期刊引证指标是对学术期刊科学、客观的评价,目前从事期刊评价工作的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等[22]。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光学学报》近5年来的所有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等)在36种物理学类期刊中均位列前3;在2016年中国知网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光学学报》的期刊影响力指数在44种物理学期刊中排名第1。8种中文光学期刊在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23]见图5。由图5可以看出,无论是影响因子还是总被引频次,《光学学报》的指标均优于平均水平,《中国光学》虽然影响因子很高,但是总被引频次不足1000次,从另一侧面反映该刊的发文数量不大,不足以全面反映中国光学学科的发展动态。
当然,引证指标是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数值化体现,并不是期刊品牌的全部,一些人为的、有意的调控均不可取,期刊正常的发展还是需要依靠编辑部自身的努力,真正地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3 结语
《光学学报》三十多年来一直秉承服务光学科研的办刊宗旨,发表了一大批中国光学科研人员的优秀成果,已经11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连续4届入选“中国精品学术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无论期刊的基础数据还是引证指标,《光学学报》在中文光学期刊集群中都是佼佼者。多年来,编辑部通过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加强把控学术论文质量、加大期刊宣传力度、提高编辑部服务质量、提高办公效率等多方位措施,一点一滴地把《光学学报》打造成为光学领域的旗舰级中文期刊。希望本期刊的发展能够为其他兄弟期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准确把握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EB/OL].(2015-11-03)[2016-08-11]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88/16753578.html.
[2] 李殷,钱俊龙.路在何方——中文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刍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27-1131.
[3] 刘志强,王婧,张芳英,等.发展·机遇——盘点2015年度我国中文学术期刊[J].科技与出版,2016(2):21-27.
[4] 任胜利.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5,17(6):393-395.
[5] 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514-518.
[6] 董燕萍,杨扬,李祖平.“刊学研结合”加快提升医学期刊学——以浙大一院《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英文版)》等4本期刊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0):81-83.
[7] 郭焕芳,岳瑞,郑爱莲.办好中文学术期刊的点滴体会——以《药学学报》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6,41(10):59-61.
[8] 董策,俞良军,陈辉.如何办好中文SCI期刊——以《岩石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553-558.
[9] 赵雁,赵宇,隋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20-622.
[10] 董燕萍.约稿技巧和程序优化[J].编辑学报,2015,27(3):264-265.
[11] 范真真,李明敏,孔琪颖,等.学术期刊综述约稿及其影响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s1):9-11.
[12] 宋梅梅,何卓铭,王晓峰,等.中文光学期刊作者投稿关注点调查及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60-464.
[13] 殷建芳,马沂,王晓峰,等.中文学术期刊编辑加工外包与质量控制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7-31.
[14] 朱丽君.学科发展对发文量的影响[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1,33(12):99-104.
[1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62,64,77.
[1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62,64,76.
[17]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60,62-63,75.
[18]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60,62,74.
[19]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71,74.
[20] 刘江霞.6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栏目设置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890-894.
[21] OCIS2007[EB/OL].[2017-04-11].http://www.col.opticsx.org/ocis.aspx.
[22] 熊水斌,彭桃英,骆超,等.我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数据库的对比分析与评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98-204.
[2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