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7-03-23李春生
李春生
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信阳 464000
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李春生
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信阳 464000
目的 分析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10—2016-04收治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3),观察组给予丁苯酞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6.11%(31/36),对照组63.64%(21/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和FIB含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能显著降低其发作频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丁苯酞;奥扎格雷钠
短暂性脑缺血是指由于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造成一过性局灶性、短暂性脑功能障碍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前无明显先兆,临床以昏厥、眼震、行走不稳、视力丧失、舌肌无力等为主要表现,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有关学者[1]指出,短暂性脑缺血可诱发脑梗死,危害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命安全。本研究分析丁苯酞对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标准[2],并经CT、MRI检查确诊;知晓本研究,并自愿加入;近期内未服用相关治疗药物。(2)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存在相关药物过敏史者;合并重要器官器质性疾病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10—2016-04收治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3)。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43~77岁,平均60.11岁;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42~76岁,平均59.87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25 mg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8)静滴,2次/d。对照组给予80 mg奥扎格雷钠(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延吉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38)和1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0715)静滴,2次/d。7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4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 根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进行评价。治愈:发作频率降低>90%;显效:发作频率降低>70%~90%;有效:发作频率降低40%~70%;无效:发作频率降低<40%。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5 观察指标 (1)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TG)含量,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含量。(2)患者取卧位,头颈仰伸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利用三维功能显示局部颈动脉图像,进行多方位观察和测量,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3)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2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4,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对比 [n(%)]
2.2 2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对比 2组治疗前TG和FI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和FIB含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对比 2组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和纤维蛋白原
表3 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对比 (±s)
2.4 2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1例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暂停给药后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2.78%(1/36);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1例食欲不振,给予饮食指导后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6.06%(2/3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病机制复杂,多见于中老年人群[3]。有关研究[4]指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而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证实[5-6],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效果良好。
急性脑缺血时,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出现脑微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坏死,继发脑能量代谢失调,出现脑能量耗竭,可诱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对脑组织造成直接损害,同时脑组织缺血后血液处于高凝和高聚状态,由此形成的血栓是导致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丁苯酞能显著降低发作频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应用价值较高。瞿砚舟等[7]研究显示,丁苯酞总有效率优于奥扎格雷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发现,丁苯酞可选择性影响花生四希酸及代谢产物代谢介导过程,通过抗血小板凝集抑制血栓形成,且可阻止缺血后乳酸的升高,提高ATP含量,改善脑能量代谢,促进脑组织微循环,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且能抑制Ca2+浓度的升高,拮抗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同时可提高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另外,其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时脑损伤区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发挥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8]。高TG血症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FIB可引起血浆黏度升高,促进血栓形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而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组采用丁苯酞治疗后TG和FIB含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说明丁苯酞可预防短暂性脑缺血进展为脑梗死,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能显著降低其发作频率,改善临床症状,且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1] 侯凌波,乔利军,张新春,等.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 Essen 评分法及联合应用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 327-1 329.
[2] 李静.丁苯酞序贯疗法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2):135-136.
[3] 纪海茹,孔维,赵淑敏,等.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 31(3):250-252.
[4] 纪海茹,孔维,孔令伟,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丁苯酞预处理的干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30(11):2 079-2 083.
[5] 张诗童,孙宏锴,赵淑清,等.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7):3 311-3 315.
[6] 马婷婷,杨平,胡坤,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21):33-34.
[7] 瞿砚舟,吕锦,蓝丽康,等.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5):406-408.
[8] 万新立,赵焕东.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5):101-102.
(收稿2016-11-08)
R743.31
B
1673-5110(2017)07-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