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效果
2017-03-23通讯作者马彩云李靖婕张庆梅
吕 楠 尚 清(通讯作者) 马彩云 李靖婕 张庆梅
郑州儿童医院康复医院 郑州 450003
康复机器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效果
吕 楠 尚 清(通讯作者) 马彩云 李靖婕 张庆梅
郑州儿童医院康复医院 郑州 450003
目的 分析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10—2016-10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康复机器人辅助的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定2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E区GMFM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D区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区、E区GMFM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D区、E区GMFM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提高患儿的日常行动能力。
康复机器人;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康复治疗
痉挛型脑瘫约占全部脑瘫患者的70%,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瘫类型,主要表现为患者四肢呈痉挛型的肌肉关节僵硬,缺乏灵活运动的功能,活动幅度严重受限制,以下肢运动功能缺失最为明显[1]。患儿由于肌肉持续性紧张,肌张力长期处于增高状态,导致运动形式和肢体姿势均处于异常,而长期的姿势异常和运动形式异常违背人体正常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可能会加重患者痉挛的症状,从而出现一种恶性的进展,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损害[2]。因此,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治疗,在有效缓解患者肌肉紧张,减小患者持续性的高度肌张力,缓解或抑制患儿痉挛症状的前提下,进而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是最主要的治疗追求方向,同时也是康复治疗面临的重要困难。本研究通过使用康复机器人对痉挛型脑瘫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探讨康复机器人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10—2016-10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4例,纳入标准:均符合2014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对脑瘫定义和诊断条件[3];患儿未进行任何神经松解类的手术;患儿能够理解简单的语言指示,能够配合治疗;患儿或家属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除痉挛型脑瘫以外,还有其他脏器疾病;具有凝血功能障碍;存在感觉、视、听障碍;癫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2.6~10岁,平均6.27岁;身高90~135 cm,平均114.20 cm;体质量14~32 kg,平均23.07 kg。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3~10岁,平均6.25岁;身高91~136 cm,平均114.17 cm;体质量13~33 kg,平均22.96 kg。2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即一般的运动疗法,结合神经促通技术,适当使用利于关节活动程度的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进行站立、撑起、坐下等基础动作训练,以及进行体位变换、重心转移、平衡和协调能力等更复杂的动作训练,并进行上下楼梯、步行训练等增加肌肉力量的训练。全部常规康复治疗均由具有2 a以上工作经验的康复治疗师进行一对一单独训练,1次/d,30~40 min/次,持续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康复机器人(LOKOHELP,德国RECK公司)进行辅助,用以坚持减重步行训练。训练步骤:(1)患儿取坐位,下肢悬吊,将护具固定在双下肢,护具松紧程度要适宜,固定好护具后穿好矫形鞋;(2)康复训练师协助患儿到训练机器人上,帮助其扣好扣带同时调试好保护装置;(3)连接装置完毕进行调节减重,调节程度以患者髋膝关节得到充分伸展,并能支撑体质量,一般刚开始的设定值为患儿体质量的30%,以后根据训练情况逐渐增加;(4)康复训练师依据患儿情况进行机器人步行速度和坡度调节,坡度由0°开始,速度设定在0.1~0.4 m/s。机器人康复训练为1次/d,30 min/次,持续3个月。
1.3 疗效分析及评定
1.3.1 平衡功能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进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平衡功能评定,平衡量表设置14项指标,主要评定站起、独站、独坐、坐下、转移、闭眼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上臂前伸、从地面拾物、转身向后看、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等。每项指标的评分根据完成的程度分为0、1、2、3、4分,总分64分。1.3.2 阶梯试验(the timed stair test,TST)[4]:评估上下阶梯需要的时间。测试需要在5层两侧均有扶手的阶梯上进行。指导患儿尽最大速度自第一层阶梯开始步行到达最后一层阶梯时并转身下阶,记录所用时间。
1.3.3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GMFM)[5]:对患者站立区(D区)、走跑跳区(E区)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每一项指标根据患儿完成的程度按4个等级记分(0~3分):0分:不能进行;1分:少量完成(<10%任务);2分:部分完成(完成10%~90%任务);3分:完成>90%任务。各能区累计最高分:D区39分,E区72分。
2 结果
2.1 平衡功能评定及阶梯试验结果 治疗前2组平衡能力及上下阶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BB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上下阶梯时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下楼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及上下阶梯时间比较 (±s)
注:治疗前比较,*P<0.05
2.2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E区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D区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区、E区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D区、E区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GMFM D区与E区评分比较 (±s)
注: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痉挛型脑瘫是指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在各种致病原因的作用下,导致发育不完全而导致运动神经紊乱,表现为活动和姿势异常,以四肢,尤其下肢症状最为明显,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升高,协调平衡能力差。对于该症状的治疗,部分严重关节畸形或严重疼痛的患者多选择手术治疗,同时辅以药物治疗,而更多关节畸形程度稍轻,疼痛能耐受的患儿以康复治疗为主。
本研究显示,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BBS评分、GMFM评分(D区、E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下阶梯时间明显缩短,提示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机器人进行辅助训练,能够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提高步行速度,最终达到提高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本研究采用的康复机器人减重步行训练是一种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以机器人替代物理治疗师辅助患儿进行步行训练的方式[6]。其主要结构原理是以一套骨骼式的机器假腿支撑并带动患儿的下肢进行步行训练,可在患儿下肢尚无充分负重能力时即可直接开始步行练习,通过使用悬吊装置给患儿提供合适的支持,减轻部分体质量,从而减轻腿部的负担,以保持正确的直立位,使患儿能在康复早期还不具有足够承重和保持平衡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直立位步行训练[7],由于其可调节患儿下肢的负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合理减小患儿的下肢负担,使得患儿从初始锻炼能够保持较为正常的姿势和步态,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根据患儿情况逐渐加重其下肢负重,做到循序渐进,帮助患儿进行运动步态的学习和步态重建,使患儿学习正确的运动方式,让患儿在不断重复的步态训练中逐渐形成一套熟练的步态动作[8]。同时,随着步态的矫正,可有效抑制患儿肌肉痉挛,肌张力相应减小,能够较好促使步态趋于正常,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9]。
总之,康复机器人辅助减重步行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方法,能更早、更好、更充分地训练患儿的躯干控制、单侧支撑体质量及髋膝关节伸展等步行相关能力,最终改善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对治疗痉挛型脑瘫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 张彩侠,高晶,赵斌,等.头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2):130-131.
[2] 高晶,王丽娜,赵斌.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6):432-435.
[3] 唐久来,秦炯,邹丽萍,等.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858-866.
[4] Dodd KJ,Taylor NF,Graham HK.A randomized clinical rial of strength training in young people with cerebral palsy[J].Dev Med Child Neurol,2003,45(10):652-657.
[5] Weis R.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66 and GMFM-88)User's Manual[J].Eur J Paediatr Neurol,2004,8(2):111-112.
[6] 程方,王人成,贾晓红,等.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4):366-368.
[7] 刘建宇,纪树荣,范晓华,等.简易减重步行装置在康复治疗中的实用性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1):987-989.
[8] 刘翠华,张盘德,彭小文,等.早期减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7):518-519.
[9] 金星,孟兆祥,尹正录,等.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9):822-824.
(收稿2016-10-26)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201503205
R748
A
1673-5110(2017)07-0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