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大问题的作用
2017-03-23扎西旺素
扎西旺素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提大问题?本文主要从如何提一个数学大问题是一门艺术,恰如其分的提大问题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课堂提大问题的作用,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大问题。教师的课堂提大问题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一旦我们真正掌握了这门艺术,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定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提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97-01
课堂提大问题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 提大问题是教师授课中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学会提数学大问题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大问题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课堂提大问题的作用,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数学大问题。
1.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乐于学习的作用
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提大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因为教师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设问诱导学生,使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教师提出疑问,就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激起学生内部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学生想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来自觉获取知识。比如教学《年月日》,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提出大问题: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到底有多长?一个月又有多长?
2.课堂提大问题具有点拔学生思维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频频启发下开动脑筋想会的。点拨思维学生能否积极地进行思维和语言交流与他们的思维是否受到"点拨"有关。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善于巧设疑,同时还要善于导疑、点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或对某个问题发生争执无法深入时,教师就要迅速而细心地分析学生成疑的原因,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点破迷津,另辟新径。这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思维障碍,并通过巧妙的设疑,突破难点和关键,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3.教师如何抛出“大问题”
3.1 围绕教学内容,抛出“问题云”。一节课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统领之下,会派生一些覆盖教学全局的大问题,这些大问题能够统领一节课的内容,组成课堂教学的“问题云”。例如,针对“折扣问题”,笔者设计了《促销活动中的数学问题》一课,课中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云”:(1)商家为什么要促销?(2)你见过哪些不同形式的促销活动?(3)你能举例说明这些不同的促销活动吗?(4)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在这由4个"大问题"构成的"问题云"中,问题(1)紧密联系生活,将学生的思绪从数学拉回生活;问题(2)和(3)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促销活动,并通过举例来加以说明,自然巧妙地将书本中相关的折扣知识加以巩固。在问题(3)中,教者再锁定“直接打折”和“买几送几”,让学生自然生成一连串的“小问题”,就着“小问题”再做足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不同促销方式的理解,从而为解决问题(4)作好铺垫。这样的“问题云”,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发挥。
3.2 循着教学思路,设计“问题链”。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某些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循着教学思路,设计直指教学本质的“问题链”,这些具有递进关系的系列问题,能帮助学生建立教学支架,让学生在“链”的摸索中,思维不断深入。例如,在《圆柱的体积》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链”:(1)你认为圆柱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怎么转化?(2)转化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有何关系?(3)你能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吗?(4)从圆柱的体积你又联想到了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问题链”的有序推进,使课堂少了教师喋喋不休的发问,学生能静下心来慢慢体悟与思考,在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之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自主探究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而如此有张力的课堂才能有助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3.3 结合重难点,推出“问题串”。在数学课堂中为了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化,可以结合某个教学重点或难点,推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串”,为学生思维提升搭建一个个必要的阶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这些"问题串"既可为并列关系上的横向支撑,也可为递进关系上的纵向推进。如《认识比》一课的教学中,"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果教师通过反复强调让学生机械记忆,则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以突破。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串":(1)比和分数、除法是否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2)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由此你想到了什么?(3)某次足球比赛中,红队和蓝队的比分为2∶0,是否意味着比的后项可以是0?这样的"问题串",基于教学难点,层层推进,不断地把球传给学生,让学生在思索争辩的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对比辨析中,深刻理解了体育比赛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的本质区别,更加明晰了"比的后项不为0"这一教学难点。由此可见,涵盖重难点的"问题串",能有效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
4.课堂提大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4.1 贴近生活,抓住学生的兴趣提问。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迸发。
4.2 提出的问题应层层深入。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但是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坡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所以,在内容上要融合新、旧知识, 在难度上应恰到好处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度,在方式上应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3 提的问题要有新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4 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不掉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如果提出的问题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大多数学生都呆若木鸡,这样的课堂就无所谓生动,更谈不上有效。所以提出的问题要能做到兼顾优生和差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在数学学习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力不够持久或不会应用。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数对"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结合方格图,教师可提问。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数学大问題既是一门学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定会大有裨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允分发挥提大问题的教学功能,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