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高职院校金融营销类课程的教学现况与改革建议
2017-03-23陆昱江陈宏亮
陆昱江++陈宏亮
【摘要】高职院校营销类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但现行的教学方法在实现相关教学目的时,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技能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完善的培训平台及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对此,应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不断推进金融营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金融营销 校企合作 实践能力
随着销售行业的不断发展,营销类工作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核心支柱之一,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社会收入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在此背景下,工商金融类的高职院校也逐步将营销课程纳入教育教学的核心范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但通过在校生顶岗实习及毕业生就业追踪的结果可以发现,营销课程的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而本文也将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地区实际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综合营销类专业的教学现况
目前南宁地区共有十余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金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及其他同类专业,在地区全部高职院校中占比近半,金融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充分体现了社会对金融销售类人才的需求。通过公开数据可以发现,尽管金融销售类工作的平均薪酬仍在各类工作中排名居前,但其离散程度较大,高低层次落差尤为惊人。这不仅反映了学生个人对相关工作适应能力的差异,更体现了不同学校之间销售类课程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显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更加科学有效的营销技能培训,那么在未来的就业中,学生将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将更加顺畅。而如何寻找和解决金融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根据南宁地区高职院校综合营销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技能培训流于形式,考核仍以笔试为主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市场营销教学的需求,但由于长期的教学惯性,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秉承过去的旧式教学方法,销售技能的训练浅于皮毛,流于形式,并未真实体现教学的核心目标。以考核为例,相关课程的考核仍以笔试为主,对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提升帮助极为有限,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目的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及获取学分,并没有意识到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提升,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和职涯发展极为不利。
(二)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缺乏实战训练体系
与区内其他城市相比,南宁的金融行业相对发达,各层级、各类型的销售企业构成了完整的营销产业链,市场上运作的既有大型金融央企,也包括中小型股份制企业,销售的各型金融产品也较为齐全。传统的证券、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与新兴的电商产业争相辉映,为高职院校的金融营销教学提供了优异的实践平台。但目前相关院校的金融营销教学大多局限在校内,缺乏足够的校企合作项目,未能很好利用本地区的现实优势,而企业也缺乏与学校的合作渠道,无法进一步降低增员成本,学生也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销售实战经验。
(三)教师企业经验较少,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我区高职院校的基层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层现象,部分教师年纪较轻,甚至是近一两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尽管这样的条件便于师生沟通交流及消除阶层代沟,但也同样意味着教师可能存在的缺乏企业经验的情况。虽然高职院校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学习,但并无一个完整科学的规划,也未建成严格统一的执行体制。部分教师在挂职学习时,也存在轻视思想,导致整体效果欠佳,而教师实践经验的匮乏也进一步提高了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难度,使得教学任务的实现更加困难。
三、对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营销类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提高实践培训占比,构建综合考评体系
现阶段考核体制仍是引导学生的关键性风向标。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利用好新的考评体系,改进学生学习方法,调整学生学习倾向,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就高职院校金融营销类课程的设置目的而言,其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基本的金融销售常识,而是要让学生提前融入到未来的销售工作中去,在思想和意识上同社会需求接轨。因此,在构建新型考评体制时,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综合考察的占比,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互动,将自身思想从单一书本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引进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共赢良性循环
目前我区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实战经验的关键原因是优质培训平台不足。在以往的实习及校外实践中,企业与学生没有共同的利益点,企业同学校的合作更多是为了落实其社会责任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劳动成本。由于培训的不规范性和双方对培训采取的不重视态度,大多数学生存在敷衍和抗拒的思想,导致培训的效果始终差强人意。对此,应积极引进合作企业,构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同时肩负起学习和销售的双重任务,利用考核压力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同时通过实践营销强化学生的营销意识,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降低未来的择业迷茫感。
(三)鼓励教师赴外挂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金融营销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实战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过去教师的赴外挂职多在寒暑假或是课余时间进行,挂职的同时还必须承担日常的行政教学任务,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挂职学习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的挂职学习长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的制度保障,使得挂职学习本身就不具备持续性和一致性,这对实现挂职学习的目标尤为不利。对此,应在院校层面建立健全教师赴企业挂职学习的基本体制,定期安排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赴企业挂职学习。同时可将学习的成效与教师年度考核相挂钩,在执行过程中应尽量采取脱产培训的方式,取消挂职期间教师的日常行政教学工作,使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挂职学习。
参考文献
[1]朱茂宗.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思考[J].淮南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
[2]尹小悦.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定位与方法分析[J].新校园(上旬).2016年09期.
[3]谢鑫.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管理模式探析——促进市场营销系统化教学创新模式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4年14期.
[4]马周梅.浅谈素质教育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6年33期.
[5]林娜.新时期中职市场营销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年17期.
作者简介:陆昱江(1989-),男,广西南宁人,就职于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金融与风险管理;陈宏亮(1988-),男,广西玉林人,就职于中国人寿广西分公司,研究方向:金融与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