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初中语文生动教学的构建
2017-03-23胡梅
胡梅
摘要: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更应是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生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96-02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生动性,只有“生动”了,学生才能被打动,才能参与其中,才能原意去学习,才能原意去思考。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常感觉大而无边,学而抓不住重点,从而产生一种"怕"语文的恐惧心理。笔者以为,不是语文太“大”了,而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的生动性教学。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完美地诠释这一点,首先,教师要真诚地去关心学生,注重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用自身的激情去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心,感受到你所散发出来的激情;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让他们乐意学,到自己愿意学。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在處理问题时公允不倚,不带任何偏见。在对待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失误和差错时,教师要多鼓励并加以引导,少批评训斥,更不能讥讽甚至体罚学生,以免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其次,教师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渲染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堂学习之余,配以优雅的音乐,让他们心绪随着韵律飞入青青的草原、碧蓝的湖水;让优美的音乐渲染课堂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妙大自然之中,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自然情绪高涨,陶醉于语文情境,此时,讲授本堂课的内容要点,就可让学生们在高昂的兴致中迅速掌握要学的内容,完成课堂教学目的。
2.将艺术融入教学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突破过去传统的强制式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从教材中尽量挖掘课文材料,注重教学的艺术性,以此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中要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从产生疑问开始,到生疑析疑释疑,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比如说,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我在教学时不直接说出其意思,而是对学生巧妙设疑: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干什么去了?事先预习过课文的学生回答: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这样“孀”、“遗”二字的意思学生便都明白了。如果说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那么疑问便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故事、表演、幽默猜谜等趣味手段,以及睿智、诙谐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绿色蝈蝈》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腿长胳膊短,眉毛盖住眼,有人不吱声,无人大声喊。"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了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3.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生动性体现在读写结合上。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条经验,如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做到读写的有机结合,这是语文生动教学的关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现在被认为是语文生动教学的好的做法。以读促写,是独立阅读课改为“阅读评赏课”,即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理解课文内容,自我评论、欣赏课文,自我发现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汇报自学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变过去那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去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学会读书,读是关键,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先反复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出重点,读出感情,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在读中感悟道理,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设计,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以写促读,是针对在阅读教学中有好多学生不认真读书,上课听听老师讲书,课下一点不懂的状态,发动学生动笔去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独特生活。所谓以写促读,就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精心设计写作练习,使学生带着写作任务去读书,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去写作。写是读书的出发点,读书是写的落脚点。这样就可以使读书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带着写作任务去读书,它是通过写来提高读的能力。
4.语文生动教学要“文”、“情”、“理”高度融合
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是教师在教学时要教学生读出作品的情味,品味语言的艺术,纵观人生百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读文字,在脑中理解文字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作者情与理融合在文字中的那种情味。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是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千差万别,所以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就在于将学习的共同性要求转化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使学习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中,发展起个人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教学,也刻不容缓地摆到了每一个老师的面前。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对我们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对我们这些"传道"者的要求。我们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把语文课上得生动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