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构建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
2017-03-23黄勇
黄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96-01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与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那么,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呢?
1.导入的“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可以设置悬念,扣人心弦,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也会相应提高。例如:我在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导入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后会想到什么?有的说:“谁在烈日和暴雨下?”有的说:“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有的说:“烈日有多烈?暴雨有多暴?”……这样的导入,不仅给学生设置了悬念,引发其积极思考,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就可以初步了解小说的人物、情節和环境,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奠定了基础。
2.设计问题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语训练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提问像反击水的石块,一些灵感火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的。怎样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提问的有效性?
2.1 设计问题的人文性。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问题设计时应该注重个性、鼓励创造,力争人文性的有机渗透。在讲授《散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陪父母散过一次步,或帮助父母洗过一次脚,或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给父母打过一个电话、写过一封信、送过一个自己做的礼物,或者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给父母发个短信、送个贺卡等?通过调查,大部分同学能够做到,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句真心的问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体现出自己的成熟和家庭的温馨。而更多的是对他们心灵上的潜移默化,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2.2 设计问题的开放性。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不必千篇一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个人经历、生活体验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就像一个圆圈,孩子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张嘴、一块饼、一个球,甚至是妈妈含泪的眼睛、人类生存的地球、老驴拉的磨盘和它留下的足印……如果他们的头脑里只剩下数字“零”和字母“O”,那么,学生还有什么想象力、创造力可言?例如,在讲授《创造学思想录》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个死结,让全班同学去解,没有一个能解开的。但课文中的亚历山大,解开了比这难度还大的高尔丁死结,他是怎样解开的呢?同学们带着疑问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他通过尝试,建立了自己的原则,他拔出宝剑,将结劈为两半,最后成了亚洲之王。他的思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要想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思维的主体地位,为其思维的多元性发展开辟一方天地。
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有效的结果。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互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
第二,师生间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广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师生间能够得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师生互动要注意走出几个误区:一是教师不要把学生当成回答问题的机器;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无论对错一律评定为很好、很棒、真漂亮;三是教师要更多地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4.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更有效。例如,《孔乙己》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全文的一个重点。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题——“孔乙己现在究竟如何?并说明理由。”让学生从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小说主旨、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出孔乙己的死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总之,有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大程度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