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质意蕴,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思考

2017-03-23高传帅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1期

高传帅

摘 要: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便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数学思想。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已将原本属于数学思想划入了文化的范畴,使它原本的文化意味正逐渐丧失。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做了如下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文化意味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外,还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的真正含义,明确小学数学具有的价值,为构建包含数学思想的数学课堂教学找出最适合其发展的路径,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理性的精神,也是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的重要内涵。

一、结构化的整体设计,显化数学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生的数学认知和心理越趋成熟,我们应找出最恰当的时机向其渗透方程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发展水平。如,在以下三组乘法口算练习题中:

8×6=40×6=300×900=

80×6=40×60=30×900=

800×6=40×600=3×900=

通常情况下,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不再加以阐述,只有部分具有相当经验的教师才会让学生再计算一次,然后验证答案,并且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思考答案变化的原因。基于上述题目提出以下问题:

45×8=1500÷300=

15×8=1500÷30=

5×8=1500÷3=

通过再次的观察并分析,学生了解到:“两个数相乘或相除,如果其中一个数产生变化,另一个数保持不变时,其最终结果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对比”一课中也有体现,例如,分数应用题中,往往是一个具体数对应一个抽象的分率,而要解决问题只有找出数量与分率的对应关系。在行程应用题中也是如此,与物体运动路程相对应的便是物体本身的移动速度与移动时间。为继续深入学习数学必须写好这些函数,而将函数思想以整体结构化的教学设计显示出来,在达到解题目的的同时,还为学生打开了解题新思路。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

小学生因其年龄因素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针对小学生最好的教学方式便是培养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自主的观察、比较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与同学合作、交流中增强其团队合作的意识,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体验到学生带来的快乐,自然乐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教学中,更能有效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并学会以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例如,在进行“乘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如利用火柴摆出正方形、长方形等。通过摆放学生了解到一个正方形需要用到4根火柴,两个正方形用8根火柴,3个用12根火柴,以此类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与思考,能更深刻地了解数学知识,在学习到乘法口诀的同时,还对乘法知识的记忆得到有效加强。

三、数学化的过程参与,点化数学思想

学生参与数学组织实现材料的过程时,获取数学基本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是“经验材料化”与“数学材料逻辑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也是不断点化与显现数学核心本质的过程。在教学数学概念过程时,传统数学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告知学生数学的概念,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现代教育要求关注学生数学思想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从生活走向现实的过程有所了解。在进行《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聚合思维引导学生反复追问,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去芜存菁,最终实现数学抽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为学生示范用圆规画圆,接着让学生也在练习本上画,并让学生对两者的相同点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学生得知画圆要先定其圆心点,然后将圆规两脚拉到指定长度,旋转一周便能画出指定大小的圆。教师接着问:“现在我想将圆画得更大,有什么好办法吗?”通过再次比较,学生回答可以将一端系有小球的绳子另一端固定在圆的中心点,将球旋转一周,也能画出圆。

總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并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身所学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为之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君.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

[2]张良朋.把“课堂意外”转化成“愉悦与收获”[J].淄博师专学报,2008(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