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现状分析会计教学的改革
2017-03-23周红波
【摘要】会计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会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该专业教学的发展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探讨了造成这一结果的若干因素,并结合讨论提出了创新教学理念、调整课程结构、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及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的建议。目的在于促进会计教学改革的发展,提升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这一专业的持续发展探索可行之路。
【关键词】会计专业 就业现状 影响因素 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即便当前社会就业竞争非常激励,会计专业的就业趋势也是非常乐观的。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一方面是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对过剩,一方面是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强烈需求。事实再次证明,会计教学需要改革,只有与时俱进的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为企业提供能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
一、会计专业就业分析
(一)会计专业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是一个社会现象,会计专业也不例外,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聘用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会计专业,这种现象很明显,大多数企业都相信“老会计”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职业素质欠缺,根本不能胜任这么重要的工作。因此,当前会计专业的就业情况很不理想,学生就业、创业都存在很多的问题。总而言之,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二)影响会计专业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会计专业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的实践能力差、职业素养不达标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问题。众所周知,会计行业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要求很高,特别是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而这一点往往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最容易忽视的。其次,学生就业观念淡薄,很多学生只看到会计专业良好的就业环境,并没有意识到就业岗位竞争的激烈性。一方面,学生将就业方向设定的太高,对于就业企业、区域的要求太多,导致很多学生错失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其他专业的一些学生也看好会计行业的美好前景,很多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会计认证,走上会计岗位,这样就增加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再次,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不够,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浑浑噩噩,对于未来没有憧憬、没有规划。本来高校应该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但是在现教学模式下,高校教育与初中、高中没什么区别,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够积累到足够的社会经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学生难以应对实际的问题,不能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使学生的就业处于劣势。此外,随着经济市场的成熟、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社会对于高端的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会计人才培养的思想还停留在最初阶段,虽在这方面有改革的举措,但改革的规划多、动作小,会计人才的输出还是以中低端人才为主,这就造成了就业困难与人才需求紧张的矛盾。
二、会计教学改革
(一)不断创新教学理念
基于就业现状的会计教学理念,不仅仅要思考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还要思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会计的工作岗位环境非常的复杂,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会计的行为受到了很多限制和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沟通、交流成为会计岗位人员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活泼、谨慎的工作态度,遇到问题能够灵活解决,而不是拿着理论知识“生搬硬套”。第二,会计岗位对于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并且该岗位人员要能与时俱进,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例如,對于一些老会计而言,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他们工作上的一次“灾难”,也许他们精通各种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对知识的应用还很高效,但是他们不懂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一开始应用电子报表、收发电子账单、转账等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多老会计都抱怨“这玩意没有手账实用”,结果,一批人就被淘汰了。这件事说明会计岗位的专业知识不是老师给你教了多少能够用,而是要时刻的关心行业变化,时刻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不断的进取,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教学中,要树立学生动态的专业知识学习意识,要培养学生专研学习的精神。第三,改变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重视教学的创新和实践,但却忘了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也就是在教学中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被动。例如,遇到问题,老师会告诉学生这样解决,而不是问学生你认为怎样解决好,如果按你的思维方式解决了会出现什么什么的后果,这点你想到了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探索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要帮着学生解决问题或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
在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课程的安排往往赶不上社会的变化,当今社会的知识应用更新很快,而课本的编辑最少要滞后半年以上,也就是说教材在应用的时候已经“过时”了,那么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是不是放弃教材而自由教学呢,也不行,自由教学会使教学失去目标,教学活动会更混乱。况且传统教材中的经典知识是不会过时的,例如《基础会计》教学,其中覆盖的知识点是作为一个会计从业人员所必需掌握的,像这一类的精品课程是不能丢的。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抓住教材,引导学生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基本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应注重案例的更新,结合现代企业运营特点,选择切合教学内容,又符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形态的案例,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使学生的职业经验得到积累。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会计行业的发展和改变,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将社会问题分析、反思,以达到知识应用的最佳效果。
(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手抓
会计教学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开始时,我们的理论知识跟不上,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差、理解能力弱,这就使我们将人才培养的方向定位为中低端层次,目的是为企业提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会计人才。这一阶段的教学也以理论为主,迅速的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且受到了社会单位的好评。当时,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会做工作就行,这样的人才需求标准很低,学生就业后可以在企业内实践,逐渐增长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开始提高,对于选拔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提高很多,进入企业的员工不用经过漫长时间的培训,就能够熟练的完成岗位工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思想并不可取,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需要高端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在岗位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整合企业可用资源,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企业对这一类型人才的需求,使高校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又一次进入思考提升的阶段,事实证明,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才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基于社会对于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会计教学改革要理论、实践两手抓,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就业现状的会计教学改革,除了从课程安排、学生角度等方面思考会计教学的改革,还应该将教师的因素考虑其中,应该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研究、提高。一方面,注重会计教学师资资源建设,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丰富教学理论知识,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积极的促进在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其在教学中有“理论结合实践”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能够担负起实践教学的重任,能够积极的研究、开发实践教学的途径,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基于就业现状的会计教学改革,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前社会就业现状,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更具优势。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操作应该灵活、科学,能够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积极的接收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等,以促进该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喆.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亚太教育,2015(06):136-136.
[2]韦丽华.“诊所式”会计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J].商业现代化,2014(12):116-117.
[3]李引花.基于当前会计毕业就业形势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商业会计,2013(12):123-124.
作者简介:周红波(1971-),女,湖南湘潭人,本科学历,高级会计师职称,研究方向:会计实务、会计实训、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