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赛艇测功仪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特征研究

2017-03-23黎涌明资薇陈小平

体育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赛艇持续时间有氧

黎涌明,资薇,陈小平

赛艇测功仪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特征研究

黎涌明1,2,资薇3,陈小平4

目的:当今世界赛艇训练更加注重高强度训练的质量,而高强度训练质量的保证取决于首先对高强度训练能量供应特征的认识。旨在探究赛艇测功仪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特征。方法:11名(女5人,男6人)某省队赛艇运动员自愿参加了5次不同持续时间(45s、90s、3.5min、5min和6.5min)的赛艇测功仪全力测试。运用便携式气体代谢仪对受试者运动过程中的呼吸气体进行测量,并采集运动前后的耳血进行分析。运用基于运动后氧债快速部分、运动中累积血乳酸和摄氧量的方法进行能量供应的计算。结果:5种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的磷酸原、糖酵解和有氧供能量分别为约30~50kJ、约32~58kJ和约26~433kJ,有氧供能比例分别为28.6%±11.4%、47.0%±10.7%、71.6%±5.5%、81.0%±4.2%和83.2%± 3.1%。结论:赛艇测功仪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特征不一样,更长的持续时间增加了对总能量的需求,且这个需求主要靠有氧供能系统来满足。

赛艇;测功仪;能量供应;高强度

1 前言

赛艇是一项有氧供能主导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其在2 000 m比赛中的有氧供能比例高达>80%[10,17]。根据性别和艇种的不同,运动员需要在5.5~8min的时间内完成200~240次的拉桨[27,32]。为了提高比赛成绩,高水平赛艇运动员全年需要进行约6 000 km(约120 km/周)的水上训练[19,22,25],这些训练中约70%~95%属于低强度有氧训练(血乳酸<2 mM)[5,15,18,22],而中等强度(血乳酸2~4mM)和高强度(血乳酸>4mM)的训练分别只占2%~22%和1%~8%[15,18]。然而,尽管高强度训练在全年训练负荷中只占很少的比例,但其作用却极其重要,很大程度上甚至决定了运动员有氧与无氧能力的平衡。近年的研究表明,尽管不同统计方法会导致赛艇训练负荷的差异[29],但是赛艇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分布,尤其是当运动员由准备期进入比赛期时[15,22],似乎朝着“两极化(Polarized,即更少的中等强度负荷比例和更多的高强度负荷比例[29])”的方向发展[5,14],也就是说,血乳酸>4 mM的高强度训练比例较传统的认识出现明显增加[18,24],而常见的赛艇高强度训练包括250 m、500 m、1 000 m、1 500 m和2 000 m全力划等。此外,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在安排这类高强度训练时简单地认为,几次分段全力划的训练效果与一次全程全力划效果类似(如1 000 m×2的训练效果与2 000 m×1类似)(个人交流)。然而,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的这种认识是否合理还并不清楚。

能量供应特征是赛艇项目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赛艇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6,23],Hagerman等人和Mader等人分别认为,赛艇的能量供应比例为70%有氧-30%无氧(6min)[16]和82.1%有氧-11.7%糖酵解-5.9%磷酸原(7min)[23]。尽管这两则研究所采用的能量供应计算方法及持续时间并不相同,但这些有关能量供应特征的报道都促进了人们对赛艇项目特征的认识,并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赛艇项目成绩的提升[1]。此后,不同学者对赛艇能量供应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包括对次最大强度下赛艇运动[18],以及水上和陆上模拟赛艇比赛的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4,10]等。但是,对赛艇不同距离或持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特征却少有研究。在其他运动项目中,由于项目本身有不同比赛距离(如田径的100~3 000 m跑[11-13,30],静水皮划艇的200~1 000 m划[9,20,26]),对这些不同比赛距离的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本身就能帮助人们认识这一问题。如上所述,不同距离或时间全力运动是赛艇运动员常采用的高强度训练类型[18,24],一些教练员也将这类方法用以评价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如500 m和2 000 m)[24,28]。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类高强度训练进行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拟对赛艇运动员测功仪不同持续时间的全力运动(Time Trial)进行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一类高强度训练的生物学特征,为教练员科学安排高强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11名某省健康赛艇运动员(女:n=5,年龄19±1岁,身高175±5 cm,体重66±5 kg;男:n=6,年龄20±2岁,身高191±9 cm,体重90±15 kg;所有受试运动等级≥一级)自愿参加本研究。所有受试半年内均无伤病,测试前一天无剧烈运动,测试当天保持正常高糖饮食,且进食离测试的时间≥1.5h。测试处于全运会结束后第一次冬训的中期。

2.2 测试流程

所有受试者在5天内随机进行5次不同持续时间的赛艇测功仪(Model D,Concept II Inc.,USA)全力运动,每2次测试间间隔≥12 h,间隔期间运动员只进行恢复性训练。鉴于全力运动时能量供应比例与持续时间成指数关系[21],且受试者由于运动水平和性别的差异,完成相同距离全力运动的时间可能不同,因此,本研究选取45 s、90 s、3.5 min、5 min和6.5 min来模拟赛艇250 m、500 m、1000 m、 1 500 m和2 000 m全力划。

受试者在10 min准备活动(慢跑、牵拉和赛艇测功仪运动)后休息5 min,之后在测功仪上进行全力运动(女子和男子的测功仪阻力系数分别为4和5)。全力运动中受试者自选体力分配方式(Pacing Strategy),并得到测试人员的口头鼓励,以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完成更长的距离(测功仪可显示)。运用便携式气体代谢仪(K4b²,Cosmed,Italy)对受试者全力运动过程及运动后6 min进行breath x breath呼吸测试。测试前严格按照厂家要求进行设备校准。采集运动员准备活动前后,以及全力运动后3、5、7和10 min的耳血各10 μl,并运用乳酸分析仪(Biosen C_Line,EKF Diagnostic,Germany)进行分析。运用心率监测仪(Polar Accurex Plus,Polar Electro Oy,Finland)对受试者全力运动过程中的心率进行监测。

运用基于运动中累积摄氧量和累积血乳酸,以及运动后氧债快速部分的计算方法[3,8]对受试者全力运动过程中的有氧、糖酵解和磷酸原供能量进行计算(图1)。其中磷酸原供能量=运动后氧债的快速部分(ml)×能量当量(J/ ml),糖酵解供能量=累积血乳酸(mM)×氧气-乳酸换算系数(ml/mM/kg)×体重(kg)×能量当量(J/ml),有氧供能量=累积摄氧量(ml)×能量当量(J/ml)。氧债的快速部分为运动后前3 min的实际摄氧量减去由后3 min的实际摄氧量曲线倒推3 min所得到的摄氧量(慢速部分,即快速部分=前3 min实际摄氧量-前3 min慢速部分)。当呼吸商>1.0时,能量当量为1 m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21.131J)[31]。氧气-乳酸换算系数为3.0 ml/mM/kg。本研究统一选取3.5 ml/ min/kg(女)和4.0 ml/min/kg(男)的安静摄氧量。

2.3 统计方法

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SPSS Statistics 19,IBM Corporation,USA)对测功仪和生理学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双因素ANOVA(不同受试者和不同持续时间)对受试者5种持续时间(45 s、90 s、3.5 min、5 min和6.5 min)中的相邻两种持续时间全力运动过程中的测功仪指标和生理学指标进行方差分析。选取P=0.05的显著水平。

图1 能量供应计算方法示例[3]Figure 1.Illustration of energy calculation method

3 研究结果

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从45 s至6.5 min),受试者测功仪全力运动对应的距离、平均速度、平均桨频和平均功率都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3.5 vs 5 min对应的平均功率,以及5 vs 6.5 min对应的平均功率和平均桨频除外)。生理学指标方面,心率随着最大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但相邻两持续时间之间都不显著,P>0.05),运动后最大血乳酸值在3.5 min时最大(14.06±2.03 mM,5 min和6.5 min对应的值尽管低于3.5 min,但差异不显著,P>0.05);运动过程中的累积血乳酸(运动后最大值与运动前值之差)在相邻两持续时间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在3.5min时(11.15±2.05 mM)接近5种持续时间对应的最大值(11.18±2.64 mM);运动过程中的峰值摄氧量在相邻两持续时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过程中的累积摄氧量随持续时间的延长显著性增加(P<0.05);运动后氧债快速部分对应的摄氧量在相邻两持续时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45 vs 90 s除外),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持续时间赛艇测功仪全力运动的测功仪和生理学指标Table 1Ergometric and physiological results of rowing time trial with different durations

能量供应量方面(图2),磷酸原系统供能量由45 s至90 s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相邻两持续时间之间无显著性变化(P>0.05);糖酵解系统供能量由45s至3.5 min发生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相邻两持续时间之间无显著性变化(P>0.05);有氧系统供能量则随持续时间的延长显著性增加(P<0.05)。

能量供应比例方面(图3),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磷酸原供能比例逐渐下降,并在从45 s至90 s和从90s至3.5 min时下降显著(P<0.05);糖酵解供能比例也逐渐下降,并且相邻两持续时间之间差异显著(P<0.05,从5至6.5 min时除外);有氧供能比例逐渐增加,并且相邻两持续时间之间差异显著(P<0.05,从5至6.5 min时除外)。

图2 不同持续时间赛艇测功仪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量Figure 2.Energy contributions of ergometric rowing time trial with different durations

图3 不同持续时间赛艇测功仪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比例Figure 3.Relative energy contributions of ergometric rowing time trial with different durations

4 分析和讨论

以往对赛艇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赛艇模拟比赛(水上[10]、测功仪[4,10,16,17]和荡桨池[23])与次最大强度测试(测功仪[17]),而缺少对赛艇训练方法/手段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与此同时,目前世界赛艇训练负荷分布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5,14],运动员在确保以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的前提下,更加重视高强度训练的质量[1],然而,高强度训练质量的保证取决于教练员和运动员首先对高强度训练方法/手段能量供应特征的认识。鉴于此,本研究分别对不同持续时间(45 s、90 s、3.5 min、5 min和6.5 min)赛艇测功仪全力运动进行了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呈现了训练过程中常用的高强度训练(250 m、500 m、1 000 m、1 500 m和2 000 m)的能量供应(及其他相关)特征。

4.1 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比例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显示,5种不同持续时间(45 s、90 s、3.5 min、5 min和6.5 min)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比例分别为磷酸原36.8%±12.4%-糖酵解34.7%±8.7%-有氧28.6%± 11.4%、磷酸原27.1%±8.7%-糖酵解25.9%±4.0%-有氧47.0%±10.7%、磷酸原13.4%±5.1%-糖酵解14.9%±3.1%-有氧71.6%±5.5%、磷酸原8.4%±3.4%-糖酵解10.6%±3.2%-有氧81.0%±4.2%,以及磷酸原5.7%±2.7%-糖酵解11.0%± 3.8%-有氧83.2%±3.1%(图3)。这其中6.5 min对应的能量供应比例与文献报道的类似(如有氧供能比例为82%-87%)[4,10,17,23],其中Mader等人[23]、Hartmann[17]的研究对象分别为前东德和西德国家队运动员,而de Campos Mello等人[10]和资薇[4]的研究对象与本研究相似,为有过一定训练年限或省级运动员水平,这似乎表明这一范围内的训练水平对能量供应比例影响不大。

但遗憾的是,由于还未见到有关<2 000 m或6 min赛艇全力运动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因此很难将本研究45 s~5 min的能量供应结果直接与赛艇相关文献进行对比,而只能与这一时段的其他体育项目进行比较。Duffield等人对田径100 m~3 000 m(持续时间为约12 s~11.7min)进行了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11-13],与此同时Spencer和Gastin也对田径200~1 500 m(持续时间为约22 s~4 min)进行了类似的研究[30]。此外,Byrnes等人[9]和Nakagaki等人[26]对静水皮划艇不同持续时间(20 s~600 s)全力运动进行了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将本研究的结果与这些文献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图4),可以发现,本研究所得到的有氧和无氧(磷酸原+糖酵解)供能比例都处在文献报道的范围内,且本研究和文献的结果都显示,随着全力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有氧供能比例增加,无氧供能比例下降。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不同研究得到的相同持续时间所对应的有氧和无氧供能比例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由不同的能量供应计算方法[21]、运动方式[2]、训练水平[7]等因素造成的。

4.2 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量

能量供应比例是3大供能系统能量供应量分别除以总能量供应量(三者之和)的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全力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能量供应量方面的变化主要是有氧供能量的增加(图2),这一变化规律与文献中的跑步[11-13,30]和皮划艇类似[26]。由于现有文献主要是针对赛艇模拟比赛(6~7 min)的研究,因此,可以对本研究中6.5min全力运动与文献报道中模拟比赛过程中受试者的相关能量供应量进行比较。本研究中受试者磷酸原、糖酵解和有氧供能量分别为30.6±16.5 kJ、58.1±22.2 kJ和432.8±51.6 kJ(总供能量为521.5±72.7 kJ)。这其中的磷酸原供能量与资薇报道的某省女子赛艇运动员类似(约450~490 s,约30 kJ[4]),但低于de Campos Mello等人报道的男子赛艇运动员(约400 s,约60 kJ[10]);其中的糖酵解供能量与资薇和de Campos Mello等人报道的也类似(约50~55 kJ[4,10]);其中的有氧供能量与资薇报道的相似(约420~460 kJ),但要低于de Campos Mello等人报道的值(约560 kJ[10])。

本研究受试者为5名女子和6名男子,由于男女受试样本有限,因此,未将男女运动员分开进行统计,而是将这两种性别的运动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计和分析,所得到的生理学相关结果很可能会介于女性和男性对应的数值之间。此外,由于能量供应量与最大运动的持续时间有关[30]同样见图2),持续时间越长会带来3大供能系统(专项是有氧供能系统)供能量的增加。资薇的研究对象为某省女子赛艇运动员,其训练水平与本研究中的女子运动员类似,且其测试的持续时间为约450~490 s[4],比本研究的6.5 min要长约60~100 s,本研究样本中的男性导致的3大供能系统的供能量的偏高与本研究对应的更短的持续时间导致的3大供能系统的供能量的偏低很可能出现抵销,造成本研究在这3个指标上与资薇报道的类似。de Campos Mello等人的研究对象为经过训练的男子赛艇运动员[10],其训练水平可能比本研究的男性运动员略高,但其测试的持续时间与本研究类似,因此,本研究中的磷酸原和有氧系统供能量要低于de Campos Mello等人研究所报道的值。而至于二者在糖酵解系统供能量上的相似,则可能是由于de Campos Mello等人研究中受试者偏低的运动后最大血乳酸(约11mM[10])造成。

图4 本研究有氧/无氧供能比例与文献中相关数据对比Figure 4.Comparision of relative aerobic/anaerobic energy contributions from this study with relative data in literatures

4.3 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的测功仪和生理学指标结果

本研究对不同持续时间(45 s、90 s、3.5 min、5 min和6.5 min)赛艇测功仪全力运动进行了能量供应特征的研究,尽管都为全力运动,但是不同持续时间所对应的强度(如平均速度、平均桨率、平均功率)并不相同(各测功仪指标随持续时间的延长变化趋势一样,只是个别相邻持续时间之间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样本量有限导致的),对运动员造成的生理学刺激(如心率、血乳酸和摄氧量)也不相同(表1),这其中就包括与能量供应计算相关的氧债的快速部分、累积血乳酸和累积摄氧量。本研究中各持续时间全力运动后的血乳酸与Hartmann等人对前西德赛艇运动员的训练监控结果类似[18],6.5 min对应的峰值心率和摄氧量与资薇报道的类似[4],但略低于de Campos Mello等人的报道值(男子,>190 bpm,>5.0l/min)[10]。对于赛艇的训练实践来说,这些不同持续时间对应的测功仪和生理学指标(包括能量供应方面的指标)方面的差异应该成为教练员制定和实施250 m、500 m、1 000 m、1 500 m和2 000 m训练的理论依据,不同训练方法/手段的训练效果并不简单是距离的加减(如1 000 m×2=2 000 m)。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尽管呈现了赛艇测功仪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时的能量供应特征,但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n= 11),且受试者又是两种性别组成(女5名,男6名),而男女运动员在测试仪和生理学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这一定程度干扰了与文献数值的对比。但是,有限的研究[6,11-13]并没有发现性别对能量供应相对值的显著影响,这使得本研究所得到的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对应的能量供应比例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5 研究结论

1.赛艇测功仪45 s、90 s、3.5 min、5 min和6.5 min(相当于250 m、500 m、1 000 m、1 500 m和2 000 m)的能量供应特征不一样。更长的持续时间一方面降低了负荷强度,另一方面增加了对总能量的需求,且这个需求主要靠有氧供能系统来满足。

2.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3大供能系统的供能比例分别由36.8%下降至8.4%(磷酸原),由34.7%下降至10.6%(糖酵解),由28.6%增加至83.2%(有氧供能)。

3.这些结论将有助于教练员更加清晰地认识赛艇不同持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特征,为教练员合理安排和实施这一类高强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1]黎涌明.世界赛艇科学的德国流[J].体育科学,2013,33(6):77-84.

[2]黎涌明.4min跑步和自行车全力运动中运动方式对有氧供能比例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6,36(9):48-53.

[3]黎涌明,毛承.竞技体育项目的专项供能比例—亟待纠正的错误[J].体育科学,2014,34(10):93-96.

[4]资薇.女子赛艇2000m模拟比赛划过程中能量代谢和能效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130-135.

[5]TRAN J,RICE A J,MAIN L C,et al.Profiling the training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s of elite rowers[J].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2015,10(5):572-580.

[6]LI Y M,HARTMANN U.Similar relative energy contributions in 40s kayaking time trail in both genders[C].14th SCSEPF Annual Conference,Macau,2015.

[7]NUMMELAA,RUSKO H.Time course of anaerobic and aerobic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hort-term exhaustive running in athletes[J].Int J Sports Med,1995,16(8):522-527.

[8]BENEKE R,POLLMANN C,BLEIF I,et al.How anaerobic is the wingate anaerobic test for humans?[J].Eur J Appl Physiol,2002,87(4):388-392.

[9]BYRNES W C,KEARNEY J T.Aerobic and anaerobic contributions during simulated canoe/kayak sprint events 1256[J]. Med Sci Sports Exe,1997,29(5):220.

[10]DE CAMPOS MELLO F,DE MORAES BERTUZZI R C,GRANGEIRO P M,et al.Energy systems contributions in 2,000 m race simulation:A comparison among rowing ergometers and water[J].Eur J Appl Physiol,2009,107(5):615-619.

[11]DUFFIELD R,DAWSON B,GOODMAN C.Energy system contribution to 100-m and 200-m track running events[J].J Sci Med Sport,2004,7(3):302-313.

[12]DUFFIELD R,DAWSON B,GOODMAN C.Energy system contribution to 400-metre and 800-metre track running[J].J Sports Sci,2005,23(3):299-307.

[13]DUFFIELD R,DAWSON B,GOODMAN C.Energy system contribution to 1500-and 3000-metre track running[J].J Sports Sci,2005,23(10):993-1002.

[14]FRISKERSTRAND A,SEILER K S.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mong norwegian international rowers 1970-2001[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3,14(5):303-310.

[15]GUELLICH A,SEILER K S,EMRICH E.Training methods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young world-class rowers.[J].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2009,4(4):448-460.

[16]HAGERMAN F C,CONNORS M C,GAULT J A,et al.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imulated rowing[J].J Appl Physiol,1978,45(1):87-93.

[17]HARTMANN U.Querschnittuntersuchungen an Leistungsruderern im Flachland und Laengsschnittuntersuchungen an Elite-Ruderern in der Hoehe mittels eines zweistufigen Tests auf einem Gjessing-Ruderergometer[M].Koeln:Deutsche Sporthoch schule,1987.

[18]HARTMANN U,MADER A,PETERSMANN G,et al.Verhalten von Herzfrequenz und Laktat waehrend ruderspezifischer Trainingsmethoden-Untersuchungen bei A-und B-Kaderrudern und deren Interpretation fuer die Trainingssteuerung[J].Dtsch Z Sportmed,1989,40(6):200-212.

[19]LACOUR J R,MESSONNIER L,BOURDIN M.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performance.Case study of a world-class rower[J].Eur J Appl Physiol,2009,106(3):407-413.

[20]LI Y.Energetics in Canoe Sprint[M].University Leipzig,Doctor,2015.

[21]LI Y,NIESSEN M,CHEN X,et al.Overestimate of relative aerobic contribution with maximal accumulated oxygen deficit: A review[J].J Sports Med Phys Fitn,2015,55(5):377-382.

[22]LI Y,ZI W,CAO C,et al.Training of a female world-elite rower in pre-Olympic year[J].Med Sci Sports Exe,2012,5(41):687-688.

[23]MADER A,HOLLMANN W.Zur Bedeutung der Stoffwechselleistungsfaehigkeit des Eliteruderers im Training und Wettkampf[M].Leistungsport(Beiheft).Berlin:Bartels&Wernitz KG,1977.

[24]MAESTU J,JURIMAE J,JURIMAE T.Monitoring of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in rowing[J].Sports Med,2005,35(7): 597-617.

[25]MIKULIC P.Maturation to elite status:A six-year physiological case study of a world champion rowing crew[J].Eur J Appl Physiol,2011,111(9):2363-2368.

[26]NAKAGAKI K,YOSHIOKA T,NABEKURA Y.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anaerobic and aerobic energy systems during flatwater kayak paddling[J].Jpn J Phys Fitness Sports Med,2008,57(261-270.

[27]NILSEN T S,DAIGNEAULT T,SMITH M.Basic Rowing Physiology[M].FISA Development Commission,1990.

[28]NOLTE V.Rowing Faster:Training,Rigging,Technique,Racing[M].Champain:Human Kinetics,2005.

[29]SEILER K S,KJERLAND G O.Quantifying 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 elite endurance athletes:Is there evidence for an "optimal"distribution?[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6,16(1):49-56.

[30]SPENCER M R,GASTIN P B.Energy system contribution during 200-to 1500-m running in highly trained athletes[J]. Med Sci Sports Exe,2001,33(1):157-162.

[31]STEGMANN J.Leistungsphysiologie:Physiologische Grundlagen der Arbeit und des Sports[M].Stuttgart:Georg Thieme Verlag,1991.

[32]STEINACKER J M.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training in rowing[J].Int J Sports Med,1993,14(S1):3-10.

Energy Contributions in Rowing Time Trials on Ergometer with Different Durations

LI Yong-ming1,2,ZI Wei3,CHEN Xiao-ping4

ObjectiveThe current world rowing training highlights the quality of high intensity training.However,this highlight depends firstly on the knowledge of energy contributions in this kind of training.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nergy contributions of ergometric rowing time trial with different durations.Methods11(5 females,6 males)trained provincial rowers volunteered to preform 5 time trials on rowing ergometer with different durations(45s,90s,3.5min,5min,and 6.5min).Portable spirometric system was utilized to measure the ventilatory information during the test.Earlobe blood was taken and analyzed prior to and post the test. The energy contribution was calculated with the method based on fast component of oxygen debt,accumulated blood lactate and oxygen uptake during test.ResultsThe energy contribution from anaerobic alactic,anaerobic lactic,and aerobic system in the five time trails were约30~50kJ,约32~58kJ,and约26~433kJ.The relative aerobic energy contributions were 28.6%±11.4%,47.0%±10.7%,71.6%±5.5%,81.0%±4.2%,and 83.2%±3.1%,correspondingly.Conclusion The profile of energy contributions in different ergometric rowing time trials varies,with higher demand of energy supply in longer time trials,which is predominantly met by aerobic energy system.

rowing;ergometer,energy contribution;high intensity

G804.2

:A

1000-677X(2017)03-0051-07

10.16469/j.css.201703006

2016-08-16;

:2017-02-19

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课题(HK201400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0963)。

:黎涌明,男,湖南汨罗人,副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体运动的动作和能量代谢特征,Tel:(021)51253467,E-mail:59058729@163.com;资薇,湖南衡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Tel:(0371)22866474,E-mail:bighuntersee@126.com;陈小平,男,山东武城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Tel:(0574)87600227,E-mail:chenxiaoping@ciss.cn。

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2.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8;3.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4.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61。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Shanghai Key Lab of Human Performance,Shanghai200438,China;3.Henan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4.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

猜你喜欢

赛艇持续时间有氧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调节血脂要靠有氧运动
赛艇队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
上海市大、中学校赛艇运动发展现状研究
赛艇运动中运动员身体悬挂技术的运用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