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提升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
2017-03-23杨丽君
杨丽君
摘 要:习作就是把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作为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对学生习作的疑难问题进行剖析,寻找解决的方法,从阅读、生活、活动中汲取素材,积累语言,积极发挥文本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能力;中年级学生;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有了一些新增内容。文中指出:学生能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习作就是把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然而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无事可写;有的学生有话说,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有的学生平时积累少,不知在习作中如何应用;有的学生的习作没有真情实感,或者泛泛而谈,寥寥数语就无话可写。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一、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积累语言,夯实写作的基础
课外阅读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时间长了,积累越来越多,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引导学生向课外辐射,学生由一本语文书的阅读,扩展到几本、几十本乃至几百本的优秀课外读物的阅读。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迅速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习作能力,夯实写作的基础。
二、挖掘生活素材,让习作立足真实生活,打开习作的思路
叶老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生活是五彩缤纷、绚烂多姿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在习作中获取的素材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才能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1.观察生活
生活是习作素材的源泉。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他们身边有形形色色的人,有曲折生动的事,可学生没有观察的意识,更没有观察的方法,导致在习作中无内容可写。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的指导,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习作素材。例如,在教学生写《桂花树》时,我先引导学生对桂花树进行观察,这个观察不能是无目的的自由观察,而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精细化指导观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先观察桂花树整体的样子,然后仔细观察桂花树的各个部分:树冠、树枝、树叶、花朵、香味……告诉学生各个部分不需要都详细写,可以有详有略,做到详略得当,认真观察的学生则不会无话可写。
2.体验生活
习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学生历历在目,写起来也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习作4》时,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运用象声词。这个一定要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过,他们才能知道运用什么字来描写当时的声音。为此,课前我要求全班学生回家煎一次鸡蛋,并记录当时的声音。孩子们在课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写起来便容易多了。
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虽然说生活是习作素材的源泉。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课堂上我们想让学生凭回忆写一次活动,肯定有大半学生会出现无话可写的状态。学生离那次活动已经太遥远,已经失去了真切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习作课上组织一次活动,并以之为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习作,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写,有话想写,活动给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习作素材,更加培养了学生浓厚的习作兴趣。例如,我指导学生写《未来的科学家的照片》,在课堂上,我就引导学生先进行体验活动,开始设置一个悬念,让孩子疑惑未来的科学家到底是谁,然后让全班学生逐一上台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其他同学注意上台看照片的同学的神态、表情,指导学生在写的时候,挑选印象深刻的同学写。前序游戏,让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且在习作过程中有话可写。
四、依托文本,指导学生随文练笔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的范文,依托文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引导学生结合平时观察到的周围的事物,有针对性地完成随文练笔,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对学习起步作文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是十分有效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对文本也进行了适当拓展。
我就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中的几篇课文,谈谈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方法:
1.内化“石榴”,延伸课文,引导学生习得方法
《石榴》是一篇非常好的习作范文,重点教学完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采用看、尝、品味的策略,进行水果的仿写。从谋篇布局到字词句的运用,都进行了指导。所谓学以致用,学了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才是真正学会。在理解内化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强语文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这一环节的设置,具有针对性,使课内学的观察方法迁移于课外,真正地做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2.想象创造,积累拓展,引导学生抒发情感
童年时代的学生都是天才的故事创编者,只要你给他一个提示,他就能绘声绘色地给你来上一段精彩的故事。平时的看图写话是孩子们完成得最好的习作,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孩子的语言有时候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平时,由于我们过多地强调习作的“真实性”,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学生活跃的思维,约束了他们的思维,学生的习作却步不前。作为语文老师,平时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品质。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留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扩写、续写或者仿写,这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三年级课文《荷花》第四自然段,我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图片淡入)来到池塘边看荷花的我们,看着看着,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站在池塘中。一阵微风吹来,此时此刻,雪白的荷花站在荷花池中,你在池中做什么呢?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无限的想象之中,孩子们仿佛静静地看着,“也许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你听到了什么,也许你想到了什么”,一系列的追问,仿佛孩子们眼前真的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这时再让学生想一想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我想这时学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维,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的情怀。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單靠整册书的八篇习作是远远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必须经常抓住有利的契机进行一些小练笔,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结合课文教学实践让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仿写,它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写作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条件,以人为本,在阅读到写作这个过程中架起一座训练的桥梁。由于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好多学生说的语句非常连贯,用词也很准确,表达十分形象,效果较好,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习作难的问题,就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习作的疑难问题进行剖析,寻找解决的方法,从阅读、生活、活动中汲取素材,积累语言,积极发挥文本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