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几点策略

2017-03-23钟柏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小学生

钟柏康

摘 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问,总之是要充分发挥和表现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提问能力 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可见,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活动中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笔者发现,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大多敢问个“为什么”, 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似乎变得少年老成,金口难开。究其原因,一是教材权威的慑服,二是教师师道尊严的压制,三是应试教育的遏制。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课堂实践,谈几点对策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表现和发展。学生不敢或不愿意提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给自己惹麻烦;二是自信心不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的价值遭同学嘲笑。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敢问、愿问,关键是要营造宽松的提问氛围: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其次,课堂中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发问、允许补充、允许争论、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再次,要形成积极地评价机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数学问题,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个环节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质疑是思維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只有对学习探究发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这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

如“年月日”中“闰年”的教学,结论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对于这个结论,在教学时并不是单纯地灌输,而是把学生推上“舞台”当“演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再观察——再提问”的程序中主动地获取新知。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月的天数,目的是掌握本课第一层次的知识,即大月和小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出“大月31天,小月30天”,于是我对学生进行大力鼓励,然后投影出平年的“年历表”(2011年)让学生观察、验证。为了搞清大、小月,我有意避开了特殊的月份(二月),引导学生从观察十二月份的天数开始,依次观察十一月、十月份直至三月份的天数,学生显得很得意。这时,我让学生往下猜二月份的天数,有些学生猜30天,还有的学生猜二月份有31天。对于这些猜测,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年历表中的二月份,结果既不是30天,也不是31天。此时学生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二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这年历表会不会是印错了?”我还是保留学生的意见,然后又提供更多的年历表让学生继续观察二月份的天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二月份的天数就是28天,这是个特殊的月份。而这个结论又是不完整的,于是让学生接着看年历表,这一次学生面对又一个“疑点”——二月份有的28天、有的29天、很客观地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老师,二月份到底有多少天?”通过进一步的观察,确认二月份有28天和29天这样两种情况。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老师,二月份是28天,还是29天?”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了出来。最后,学生在继续观察年历表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四年一闰”的规律,并解决了“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问题。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有部分学生尽管思维比较活跃,但因存在知识、经验、语言等方面的不足,或限于思维水平的障碍,提问不得要领,缺乏深度。教学中,教师要在巩固学生已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发问水平。要特别注意给学生造就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如在教学《年、月、日》后,留给学生发问的机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年、月、日这些时间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如:多少年为一个世纪?为什么有些年份的第一季度的天数不一样,有几种情况?等等。教学中要及时“捕捉”这些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问题意识。

当然,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不是朝夕之功,应当成为我们平时课堂教学持之以恒的追求,在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的同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开展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和表现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能让他们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