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四川清代至民国年间族谱的教育功能

2017-03-23康雅迪

文学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族谱教育功能清代

内容摘要:家族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细胞,是族人启蒙教育的第一场所。族谱作为家族教育思想的载体,在社会管理、教化族人甚至维护国家统一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所得四川清代至民国年间部分家谱进行分析,结合清代教育实况,探讨其在当时所起的教育教化功能及其对如今学校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四川 清代 族谱 教育功能

中国宗族社会有编修族谱的传统。族谱是记载该家族发展史的文献资料,也是该家族家法、族规的根据,更是一个家族的光荣榜,族人以榜上有名为荣耀。明末清初,四川诸多族谱均记载类似如,咸丰九年(1859),旺苍县龙凤乡白虎村《杨氏族谱》:“先世避元末乱,徙居湖广麻城再避红巾乱入蜀。”他们或因奉旨移民入蜀,或因避乱入蜀,或因经商入蜀。入蜀之后,插占为业,耕读传家。仓廪充裕后,建祠修谱,慎终追远,教化后人。于是,各家族相互效仿,掀起了一股认祖修谱浪潮。

钟琦《皇朝琐屑录》有云:“谱牒者所以济宗法之穷,而宗法所系,恒必由之。……谱牒于祖宗源派,子孙流派,千百载并无淆混。”i编修族谱,除了梳理本家族源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订立族规家训,团结族人,教化族众。清代四川民众推崇诗礼之教,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德,这使族规家训不仅起到了特定的家族教化作用,更使族规家法成为国法的补充,有效地管理了家族人员,维护了社会安定。

一.族谱是教化族人的重要根据

族谱又称“家谱”“谱牒”“宗谱”等,编修族谱是凝聚族人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加强了社会管理。顾炎武认为,宗法的实行,是“扶人纪而张国势”。ii民间的宗法实行,是国势得以增强的手段,关乎政权的兴衰。他从君主的政治经济政策和民间的宗族活动,认识到历代统治者念念不忘对民众进行教化的“教化权”,其实是在民间,而不在国君。教化主要是通过家谱中的家训或族规来规劝族人积极向善,遵从仁、义、孝、悌等。

教化族人遵守国法、家法。中国古代社会,国法与家法共存。国法在于奖惩国民,维护封建统治,规范社会秩序。家法在于教育训导族人,维系家族繁衍。家法重在辅助国法,然而在封建家长的绝对支配权下,有时家法比国法更为严苛。光绪六年,渠县《龚氏族谱》:“族众当以忠孝为先,耕读为本。如赤贫者,应当营谋生活,不可妄为。倘有玷辱家声者,公同送官处究。”继而“弃毁祖宗神主,弃毁父母死尸者,斩。”这种家法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社会的警示作用可想而知。

提倡睦宗族、和乡里、戒争讼。各家族经过漫长的传承、发展,班辈世系难免混淆,甚至族人间血缘关系日益疏远。明末清初“填川”移民大多与原族失去联系,入蜀后,部分族人又经历了二次、三次、甚至多次迁徙。为加强族人间的联系,达到“维人心”、“固族谊”的目的,编修族谱变得尤为重要。民国37年,达县《陈氏支谱》中就明确提到:“谱系之设,可以明亲亲长长道也,并可以维族属于不紊,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又,金堂县竹篙镇宝象村《陈氏族谱》:“今族众人繁,其或创业中邑,徙陕西龙安、建昌等地者,代不乏人。由是,或因远而忘其宗,或以疏而乱其祖,众心恻然。夫世远年湮,惟有族谱,可以联属宗亲。”iii可见,在陈氏家族发展过程中,有的族人“创业中邑”,有的族人“迁徙陕西龙安、建昌等地”,这就使得部分族人间的联系变少,进而造成“众心恻然”“疏而乱其祖”的局面。而能联属宗亲、稳固族谊的,当为族谱。

宗族本同根源,尽管分支分派,也应亲睦团结。乡邻同井而居,且远亲不如近邻,也应相互亲近,不可结仇怨。此二者为家族发展必须维护的社会关系,若族中子弟与人为恶,定责之教之。南江县石寨村《夏氏族谱》记载了其入川始祖之四子夏顺音被当地孟姓人杀害,后其长子夏顺立为弟报仇,进京告御状,得到乾隆皇帝破格召见和御审,澄清了冤情,并赐以御品信物,还将名字改为夏顺让,教之多些忍让。iv

敦孝悌以重人伦。立人之道,莫先孝悌。孝为百行之先,康熙18年(1679年),《圣谕十六条》首条即为“敦孝悌以重人伦”。而且一般家族族规均有“族中宜各亲其亲,各长其长”“敦孝悌以重人伦,遵乡约以杜犯科”等。v

笃耕耘、尚勤俭。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认为农桑为百姓衣食之本。明末清初,四川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先是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接着有南明与清军的斗争,加上吴三桂反清,战乱前后达三十四年。康熙元年(1662年)川省初定,土满人稀。十年之后仍是有可耕之田而无耕作之民。vi继而政策导向、自发移民入川之后,插占为业,辛苦耕耘,发家致富。为了牢记祖先创业之艰辛,人们将家族发展的过程及农桑传家载于家谱,勉励后人。

二.族谱是教育族人的重要教材

中国传统社会里,“耕读传家”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模式。这种思想在清代四川地区各家族族谱中反映得尤为明显,特别是人死之后,其碑文几乎都以“耕读传家”来褒扬。“耕”指传统的耕田种地及養蚕织布等,是农民的本业,衣食足而知礼节;而“读”则指诵读儒家经典,进而知书达礼,修身养性。虽然旧时代“半耕半读”的生活悠然、闲适,足以让人安居乐业、尽享天伦,但是“学而优则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理想信条,又让人对仕途心生向往,读书则可以为贫寒子弟进入庙堂搭建桥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格言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伏案苦读、乐此不疲。

族规家训更是传达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颜氏家训》中颜之推认为,读书是最容易而又最高贵的技艺,且读书如庖厨之馔、御寒之衣,是世人增加智慧及阅历的最佳途径。vii对于读书的重要性,四川地区各家族族谱中均有体现,光绪六年,渠县《龚氏族谱·书录序》:“今者,展阅家乘,咸晓然于雍睦之雅。披吟谱牒,群卓然于伦纪之休。非即能成教于家,以亲九族。本支百世哉,惟合族昌大,子孙簪缨。后有驰驱皇路,黼黻大廷。后人之幸,亦前人之幸也。”光绪22年《冯氏族谱》:“教训子孙为人生第一事,诗书尤为第一事。古人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viii民国11年《熊氏族谱》:“家道之盛衰,系于子弟之贤否,子弟之贤不肖,又系于教育之有无。”ix民国37年《谢氏蜀谱》:“子孙为承先启后之人,未可任其游惰也。倘使资质愚弱,固应教导有序,渐开其锢蔽之胸。”又“古云子孙贤,族乃大,斯言洵不诬哉。”x

对于族中勤读诗书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子弟,将依据族谱规约给予奖励。光绪六年,渠县《龚氏族谱》:“一族内士子,务宜勤读,倘经幸进院,费公给。赏赐花红,合族共为迎接,以奖学术。发其乡试,拔扬族长首事等,亦必隆以肆筵,助以斧赀,倘有违抗,公同议罚。”民国五年《范氏族谱》:“一议眼下生活程度太高,祠内嗣孙贫乏者众,须增给学费以补之,庶可绵长祖泽。盖子弟为阖族元气,不可不加意培植也。”xi为了勉励族人,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传说故事,如雪梅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常被记载在四川各家族祠堂、族谱、墓碑上,以及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之中。

三.对当地文教的影响

族学是家族为教育子孙而开办的家族学堂,一般设在宗祠内,由族中有学识的长者任教。明末清初,移民入川后还未站稳脚跟,他们无暇考虑读书和教育,唯有努力耕作,所谓“衣食足而知礼节”,这种“先富后教”的思想在清代至民国年间的四川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资中县志》转引张氏家谱:“光绪时,其祖张开第延名师,置书籍,所设家塾‘优良为州郡之冠。”xii又民国30年,屏山县《文氏宗谱》:“栽培成美,鼓励氏族成才,况祖宗之最悦。后嗣读书,晓得孝悌、忠信、节义等事。我族故祠做学馆,令我族子弟来读书。聪明者,知忠孝节义,光祖耀祖,愚昧者,使知尊老爱幼,方合祖宗之心。”该二谱反映了张氏、文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他们设立家塾、学馆以施教化。和官学不同的是,族学重在德育,教化族人遵守仁义礼智信。官学是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偏应试教育的官办学校。族学从客观上迎合了官学科举取士的思想,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到了民国,族学逐渐转变为私塾或小学,《资中县志·宗族》:“有的祠堂也是私塾,作为族中弟子读书的地方。民国时,祠堂改作小学73个、私立中学1个;宗祠活动同时存在。”xiii

对于教育内容,族谱亦有规定,新都《吴氏族谱·家规·崇正学》:“人之择术要正,趋向要端,而儒教为万世不易之正宗,故读书明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皆由此出,富贵功名由此进,极之希圣希贤亦由此而至此,诚千古之正学也。切不可误入歧趋,妄信邪教如天主、白莲、青莲一切等教,其为害不小矣,凡我族人最宜戒之。”吴氏遵从儒教,以为正宗。族人需懂得孝悌、礼义,不可轻信邪教。另外该家族还主张因材施教、资助品行兼优而家贫者,新都《吴氏族谱·家规·严教训》:“至于庭帏之中,教以孝悌,使子弟犹能知爱亲敬长;接物之间,训以谦恭,使子弟不至傲己凌人。倘族中有子弟英俊可教,彼父兄家贫无力,劝家富者助其资费以励勤苦。俾得成名,异日自必深感。及光前裕后,阖族亦与有荣焉。……纵以免后之子弟,效尤如此,则教训有方,子弟悉能守其正矣。”

但是传统的儒教思想指导下的族学亦有其局限,如“重男轻女”等思想。光绪六年,渠县《龚氏族谱·妇女丛德论》:“当深闺待字之年,从父为正;而值夭桃致咏之候,从夫为良。即或举案难齐,偕老莫庆,须念承祧有后,从子维殷。‘从有三焉,固当时时凛觉;‘德有四矣,尤当一一毋忘。”

四.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知识分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的四重境界,这很好的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有机统一起来。颜之推、王安石、苏轼等做出了有力的实践,被称为大家、通才。他们的家训、族规被各家族竞相学习,甚至引以为典范。所谓家学渊源即使如此,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自然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对待这些传统家族教育理念,我们应引以学习贯彻。当今应试教育背景下,现代学校教育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传统家族教育可以通过家族中隆重的祭祀、传承等活动,使他们感受并牢记孝悌忠信等祖训思想,能够使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家族教育的辅助,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优秀接班人。当然,传统家族教育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取优去劣,弘扬传统文化以纯风俗,使这一古老的教育形式在当下发挥其更优的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冯尔康:《家谱的学术价值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期。

[2]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3月。

[3]党明德、何成主编:《中国家族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4]吴康零主编:《四川通史》卷六,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5]叶国爱:《族谱的教育价值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4月。

[6]田佳立、张贵桃:《家谱——一部对家族成员进行纵向教育的教材》,《百花园地》,2010年第6期。

[7]张宪平:《试论家谱的教育功能》,《志鉴论坛》,2011年第3期。

[8]牛志平:《“家训”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注 释

i 钟琦辑录,沈云龙主编:《皇朝琐屑录》,文海出版社,1897年,第1338页。

ii 顧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文集》第5卷《裴村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01页。

iii 陈善德等:《陈氏族谱》(打印本),2001年3月,第18页。

iv 夏祥基等:《夏氏族谱》(打印本),2009年10月,第71页。

v 吴康零主编:《四川通史》卷六,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667页。

vi 胡昭曦:《“张献忠屠蜀”考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第53页。

vii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金庸出版社,2009年2月,第91页。

viii 陈世松、刘义章:《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49页。

ix 陈世松、刘义章:《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第183页。

x 陈世松、刘义章:《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第112页。

xi 陈世松、刘义章:《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第152页~第153页。

xii 四川省资中县志编纂委员会:《资中县志》,巴蜀书社,1997年,第684页。

xiii 四川省资中县志编纂委员会:《资中县志》,第683页。

(作者介绍:康雅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族谱教育功能清代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