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电影《归来》的得失及其原因

2017-03-23梁晓慧

文学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改编电影小说

内容摘要:本文以电影《归来》对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二次创作为切入点。通过一些数据对改编后的电影《归来》得失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小说与电影本身性质和传播特点找出得失的原因。

关键词:小说《陆犯焉识》 改编 电影《归来》

影像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学与电影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新的话题,可以说,小说改编电影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趋势。继《金陵十三钗》之后,严歌苓和张艺谋再次合作的《归来》也吸引了大批的观众,二者的号召力使得电影票房和小说销量再创新高。可以说,小说与改编电影之间产生了一股相互促进的奇幻力量,推动着小说和电影的发展。电影的商业操作、小说原著与电影各自性质的特点使得二者的传播结果就会有不同,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笔者梳理出改编后的得失及其原因。

一.电影《归来》的成功之处及其原因

一部电影的好坏。票房是有力的证据之一。电影《归来》2014年5月16日上映,首日票房2991万,再创国产文艺片首日票房新纪录,截至2014年5月20日,观影人次已经达到360多万次,票房突破1.23亿元。严歌苓小说的实力保证,张艺谋导演的质量保证,实力派演员陈道明、巩俐的倾情加盟都已经是电影《归来》的票房保证。陈道明和巩俐饰演的男女主人公角色非常到位,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他们的“表演如教科书般精准”。学者周星认为:“演员的出色表现决定了电影的实際呈现,《归来》就是妙不可言的表演榜样”。[1]在电影中,陈道明演绎了一位“英雄化”的形象,他有担当、对爱情忠贞不移,对妻子和女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并将自己的爱细致入微地传达给妻子,角色可谓接近完美。

情感故事唯美、贴合中国观众心理需求。在严歌苓小说《归来》里,文艺青年眼里注意到的是老旧的钢琴,年轻一代则背负着代沟,老年人展现更多的是相濡以沫。无一例外的是,大家都被感动了。在小说中,主角在爱情、亲情等感情上的坚持与忠诚,也是其对国家忠诚度的证明,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111分钟的电影《归来》讲述了陆焉识和冯婉喻在特殊时期的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在改编中,张艺谋知道小说《陆犯焉识》中,哪些熟悉的场景和故事情节便于改编,哪些则不可取,如混乱的文革时代、被压制的人性与欲望等,他都能够较好的用电影情节诠释出来。他从“青海来信”之后的内容开始整改,让失忆后的爱情作为电影情节的出发点,这个手法较好的诠释了剧情。同时让观众对电影中纯洁美好的人性和爱情所感动,这对于一部商业片的导演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在电影《归来》中,张艺谋实现了电影改编艺术的新突破。张艺谋在改编中使用的极简主义手法,给观众讲陆焉识与冯婉喻的旷世之恋。电影《归来》叙事线索采取单线叙事,以叙事为主导。同时,电影《归来》中,张艺谋放弃以往电影的浓厚的色彩渲染,主张影像语言先行。整部影片采取色彩极简策略,色彩以灰色等冷色调为主,这避免了色彩夺去故事讲述的精彩,摒弃一切影响情节的因素,防止色彩“抢去”影片主调。其次是人物极简,电影中就两个主角、一个配角支撑,张艺谋用极简的人物关系给观众展现二人深沉的爱。

张艺谋的电影改编并非完全受制于原著作品,他惯于将原有的小说作品等改编成具有自身独特审美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另外,张艺谋将自身对商业价值的独到眼光和视野格局融入到了电影作品中,他主动探索受众的口味与喜好,立足于大众感兴趣的文化领域,并将艺术和观赏等特性纳入到电影作品当中,导演了一部部颇受观看者喜爱的经典改编电影。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人们可供休闲的个人时间越来越少,他们便对电影、网络、电视等这类靠图文影像信息等方式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喜爱。大众传媒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其图像所传达出来的丰富的视觉信息也给大众带来了更多美好的期望,给人们的生活倍添乐趣,尤其是影视作品,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人们可以选择不用观看剧本,而直接观看生动、形象的影视剧。现代人追求更多的是感官性的娱乐精神需求。再加上影视技术运用得越来越娴熟之后,更多精致的电影、电视画面让那个人们耳目一新。可以说,电影《归来》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受众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双面效应。

二.电影《归来》改编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张艺谋电影《归来》对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消解原著故事中的历史血雨腥风和人情冷暖,直接舍弃了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人生跨度和情感铺垫。小说厚重的历史、民族的书写到电影《归来》只成了一句话——“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婉喻失忆,陆焉识想尽办法也没能让她想起来。”《归来》的重头戏几乎演变成了一幕传统的家庭故事剧情,和其所处的时代没什么关系了。

二是砍掉了复杂而纠结的人物关系,小说中的继母恩娘、儿女三人、西北荒漠上的邓指、梁葫芦等人已经消失,只剩下看着不像陆焉识的陆焉识,不像冯婉瑜的冯婉喻和一个举报父亲的女儿。

三是主观忽略掉特殊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在西北的荒漠上只是一个唯唯诺诺、见风使舵、毫无信仰、任人践踏、深愔生存之道的结巴“老几”,由此可见当时对人性的扭曲和一定程度的迫害。

在电影《归来》中,唯一剩下的只有张艺谋所说的“尽在不言中”和“留白”。对陆焉识复杂曲折的精神状态与人生经历统统去除了,对其知识分子这一特殊身份也予以淡化。原作品中描述了大量的大西北监狱的生活和环境等,其主要是反映了监狱作为文革时期的一个社会缩影的形象。在这个监狱中,革命干部、下乡知青、伪军营长、少年犯等角色各异的人物都集中到了一起,他们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而聚集到了一起,在这里展现了每一个角色背后特别的故事,令人记忆犹新,却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残酷的监狱生活,让身处其中的人以另类的方式来表现真善美、假丑恶。电影《归来》对陆焉识的监狱生活描述得并不多,仅仅在往来的信件中对其做过侧面表现。其中写道:“我们去了一趟戈壁,拉沙子的时候碰到了一阵龙卷风,风柱直冲云天,煞是壮观”。电影在这里将陆焉识所遭遇到的残酷的劳改生活用一道“风景”来传达。另一封信提道:“婉瑜,春天如期到来了,拉水的母马要生小马驹了……当我们看到小马驹挣扎着,站在了开满黄花的草地上,我们感觉春天真的来了。”在这段台词的描述当中,并没有让人看到黑暗、阴沉、冷酷环境的监狱生涯,而是传达出监狱中的陆焉识对生活、未来依旧充满美好和期待,那种绝望的挣扎并未出现在电影画面里,放佛与小说中绝望、黑暗的人物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以为这里不是监狱,只是一个远离家乡的场所。另外,电影中读信时所处的环境也是温馨而怀旧的: 陆焉识在火炉边对冯婉喻念信的内容,极力想唤起她过往的记忆。可以说,电影中对监狱里面的黑暗、灾难性的生活和环境的刻画弱化了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展现原有的灾难叙事方式。

在电影中,这部被改编后的作品无论是从思想还是主题上,都将原作品中的历史背景极力淡化,营造了一种纯爱氛围。电影里将历史淡化后所展现出来的爱情悲剧,以纯爱为商业电影常用的表达元素,把忠诚和坚贞不移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以感情取代政治反思,这也是张艺谋近年对“文革”采用的最主要的电影表现手法。莫言曾经对张艺谋改编的电影作品进行过点评:“张艺谋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知名导演,但其电影陷入了僵局,那就是无论他拍什么电影,都容易成为热门电影。然而他拍电影时,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他首先得考虑电影能否通过检查。如果电影中傳达出的艺术价值较高的情节,但争议又非常之大,那么他就无法冒险拍摄,此时他会‘弃车保帅,砍掉这部分情节。但若他想传达真实的想法,那么作品很可能被‘枪毙。”[2]由此可以看出,张艺谋在电影中无法像小说那样传达出过于沉重的历史现实,一方面是受到审查制度的制约,另外一方面,是受到喜欢观赏简单感情的观众的影响,这就使得电影无法像小说那样,将那个特殊年代的东西呈现出来。

三.小结

作为小众化的文学作品,所受到的制约因素不多。但电影则是一种大众化的传媒方式,首先就要接受官方或者非官方等因素的制约。同时,电影必须要赚取利润,因此张艺谋即使拍摄改编作品,也需要符合受众的审美情趣,进而才能拍摄。作为自古以来就令人津津乐道的爱情这一主题,无疑是最受观众所喜爱的电影主题,不管哪一个年龄层次的观众,哪一种类型的观众,都适合观看。电影《归来》从小说《陆犯焉识》中取爱情这一主题作为拍摄的题材,也是基于这一点进行考虑的。囿于电影艺术本身在时空上的限制和商业运营的需要,在改编过程中,导演采取凝缩与淡化策略将原著中宏大的历史背景隐藏,通过删繁就简、聚焦人伦亲情将原著厚重的主题意蕴简化为一段旷世之恋的爱情主题。同时,导演将原著中多视角的复杂叙事简化为单线叙事,小说中典型性的重要人物隐去,将重要人物形象单一化、类型化;小说中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寻、对历史和人类群体的关注在电影中被特殊时期的一对男女的爱情取代。所以,小说改编电影是难以逃脱被诟病的结果。当然,抛开小说原著,在电影《归来》中,张艺谋本身对情感故事的讲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陆犯焉识.作家出版社[M],2014

[2]周星.如何认知张艺谋电影《归来》的意义.艺术评论[J].2014

[3]莫言:《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文史哲》2004年第2期

注 释

[1]周星.如何认知张艺谋电影《归来》的意义.艺术评论[J].2014 (06)

[2]莫言:《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文史哲》2004年第2期

(作者介绍:梁晓慧,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改编电影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文学小说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