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研思维的培养
2017-03-22石磊陈浩
石磊 陈浩
【摘要】医学物理实验是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在医学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传统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入手,初步探讨了改进和完善医用物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方向,并讨论了如何将科研元素融入到医学物理实验课堂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医学物理实验 科研思维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45-01
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是推动社会各个领域全面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现今,教学与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两大职能,两者相辅相成,有效的进行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学术水平;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科研及教学的发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展医用物理实验课程,可以使医学专业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疾病诊断、治疗、保健及药物制剂中的物理原理与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与医学学科交叉的成果;活跃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将我在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科研思维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引入科研元素将是提升现代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在课堂中引入科研思维是一个关键问题。
1.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
1.1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医用物理学实验课程都是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比如,我校开展的基础物理实验包括: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拉脱法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扭摆法测刚体的转动惯量、分光计测光栅常数和光波的波长等。实验内容枯燥,与医学内容相关度不高。
1.2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教育中,突出的是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養,强调教学模式的转变,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是一些高校教师在实验课讲授中,很多都是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学生预习,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学生动手操作。部分物理教师都是理工院校物理专业毕业,相关医学知识少,在理论及实验教学中许多和医学相关的内容避而不谈,教师的这种消极表现将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效率低。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积极性,应先从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入手。
1.3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医科类院校中,任课教师首先要增强医学相关知识。通过资料文献、网络、进修培训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要主动参加到科研团队中,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在科研团队中都会得到提升,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工作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与医学相关的内容及前沿研究动向,使学生及早了解和掌握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物理原理与技术,并通过实验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学与医学密不可分。
2.将科研融入教学的方法
2.1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介绍
科研性实验与传统实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它具有学科的前沿性,其中的许多内容还不够完善,这就给实验者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培养其创新能力。医用物理学把科研元素融入实验教学中,并通过介绍和医学相关的物理学史故事、科学趣闻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用科研思维去思考。
2.2将科研项目融入实验教学中
将科学研究的模式和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把一些成熟的科研成果或技术引入到实验课堂中,向学生介绍一些未作出定论的科研项目及项目中存在的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共同与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根据已有的一些科研项目,提出一系列综合性的实验。由学生自主进行科研调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达到教师要求的实验目的。实验设计、验证的过程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创新性的医学人才是医科类院校的根本任务,也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所在。我们将科研思维融入到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改进和完善传统的医用物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把医学和物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多更好的了解和医学相关的科技前沿动向。而且在课堂中这种科研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倩,王超,刘思嘉,等.浅析基于高校教师分类基础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黑龙江科学,2014;5(10):225
[2]廖艳林,赵艳,谌正艮,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科研思维的培养[J].大学物理实验,2012;25(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