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

2017-03-22白梅花

关键词:社会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白梅花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

白梅花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在社会资本研究方面,目前有三种社会资本理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的社会资本理论;以我国的对策研究为导向的PPP(privatepublicpartnership)理论。此三种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域不同。目前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马克思主要从两方面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一是社会总资本:针对单个资本家所固有的私人资本而言,实际上此处社会资本等于资本的总和,其意思与资本的定义是相同的,在其著作《资本论》中集中得到体现;二是社会资本还指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社会化。

资本;社会资本;社会化;异化

社会资本的国外研究中马克思是不可忽略的。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讨论了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其他著作中对资本的社会化、社会关系、人与资本、人与人的关系的关注都是相当深刻的。因此,社会资本的研究理应从马克思开始,而不是从近现代的社会学家的理论开始。Ben Kei Daniel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尽管社会资本的概念在20世纪得到广泛盛行,但是这个概念并不是新的也不是原创的。事实上,社会资本理论的文本分析可以追溯到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斯·韦伯(1864-1920)和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1]可见,马克思等学者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是基础性的。

在马克思那里,社会资本有两层意思,即在其显性意义上,是指单个资本的总和,是资本的社会总和,在这里实际上社会资本等于资本,即资本的量上的总和;在其隐性意义上,是指作为资本本质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含义上的体现,是资本的质上的综合。下面对这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社会资本是单个资本的总和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分析,通过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的产品总实现问题来谈社会总资本的问题,在其著作《资本论》的三卷本中,这些思想分散体现,即社会资本是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资本是指单个资本的总体构成的资本,既包括量的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也包括质的综合,即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在内的一切资本和与价值实现有关的一切行为。

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是在流通过程中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并在分析社会资本的同时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产生。社会资本能否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是否能够继续生存,都是由剩余价值能否实现来决定的。

单个资本是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既有自己独立的部分,也有其他单个资本互相制约、互相合作的部分。从单个资本到社会资本的运动中,资本家阶级的总资本的运动中,私有资本之间的联合实现了。社会总资本指的是联系起来的各单个资本,是各个不同的单个资本的实际的联系。社会资本离不开每个资本的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形态的转化和实现。“每一单个资本只是社会总资本中一个独立的、可以说赋有个体生命的部分。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的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2]390

社会资本指的是所有资本加起来的总数。社会资本不仅联系了资本运动,同时,也解决了产品的实现和再生产的矛盾,是剩余价值的消费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统一。这是社会资本的另一层含义,即在总资本范围内实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的统一。

三个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的统一和不断地继起性证明了社会资本的动态的、统一的过程,在资本三个形式不断地更替、实现中社会资本才能得到实现。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马克思分析了在三个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基础上,对社会总资本的实现——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分析。把整个社会生产分成两个部类: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并把这个原理适用至整个资本的领域,用于计算总资本的周转次数,把不同的私人资本和对资本Ⅰ和Ⅱ采用了统一的周转年度和平均计算法统一在资本循环和周转的整个过程中。

社会总资本又由这些社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构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包括了所有的单个资本的运动,既包括商品流通又包括资本流通,既包括生产领域的商品流通也包括非生产领域的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所有的资本与非资本运动,比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运输、储藏、商品滞留等产生的费用,资本家和工人个人消费所需的货币资本等等。

社会总资本与单个资本一样,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地说,社会总产品由Ⅰ生产资料和Ⅱ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产品生产的总和来构成,两大部类又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即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最后的公式就是:社会总资本=Ⅰ生产资料(c﹢v﹢m)﹢Ⅱ消费资料(c﹢v﹢m)。

社会资本是单个资本的聚集和积累。然而单个资本之间彼此既独立又矛盾着,社会资本不断地调整这种排斥和吸引双重作用的冲击和合力。社会资本是单个资本矛盾的集中体现和解决,包含了单个资本的一切因素,却不是单个资本的简单相加。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消费、分配、流通为一体的生产模式,这是比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所优越的生产力特征和积极性。时间、空间、主体和客体都集中在一个场域中,即资本家和工人都统一在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中,这是资本主义所能提供的起点和场域,并为了最后的商品的总实现而努力着。除了资本主义社会,再也没有一个社会有如此强大的附着力来黏合这些资源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资本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即社会资本把社会里的所有的人、物都统一起来,为资本的价值增殖服务,因此整个社会才变成了物的社会,人的关系变成了物的关系。

各种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才成为可能。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作为商品销售或者卖不出当作储备产品,或者个人消费的产品等商品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产品,具有社会性,只有社会化才能实现其价值。

工人的生命、基本生存都处于危险之中,用工人的寿命来换取资本的增殖,贪婪无比的资本家和辛苦劳作的工人都失去了自己,都变成了活动着的赚钱的机器,是异化了的机器和零件。作为人的基本性质都荡然无存,这是资本带来的毁灭和打击,这里社会资本的存在为零,在社会化的大前提下,人变成了可怜的机器和生产力发展的部件和零件。这是人的本性的扭曲,是人的本质的违背。因此资本主义提供的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即扭曲的、异化的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马克思也说,资本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反之也成立,即社会关系也是资本。“资本,土地,劳动!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社会某一部分人所垄断的生产资料,同活劳动力相对立而独立化的这种劳动力的产品和活动条件,通过这种对立在资本上人格化了……。”[2]922资本是一定的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和人格化的资本的合体。

二、作为社会关系的社会资本

(一)资本的社会化和社会的资本化的双向互动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关系入手,进而揭示了商品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以及资本的社会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提高生产力是牺牲工人来实现的,一切科学、机器等都成为了剥削工人的手段,工人也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本来作为人脑的产物——智力与工人相异化,成为了剥削工人的手段。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和劳动的两极分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也是资本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资本无处不在,从诞生起到整个生产过程贯穿着社会资本,随着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关系的产生,以及分工和大机器工业的到来,都把人与人拉入到了社会体系中,不得不在社会这个熔炉里互相锻造。每个人都成为了资本这个网络上的节点,社会资本也把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都融入在自身之内。社会“资本化”了。

私有制在非资本主义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存在的。虽然都是私有制,但是二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前者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而后者是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的这种转换实现了劳动的社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从私人财产到社会资本提供了制度条件和物质条件。私有制的社会化和异化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资本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分散经营,排斥各种聚集、分工、协作、社会化的,是以自然为基础,受到自然界限的限制,是以自给自足或者小范围内的交换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他们没有形成社会资本,也没有形成资本,只是个人财富或者收入。无论从社会条件还是从生产角度来讲,它们都没有产生资本的条件,这些条件对它们来说也是不必要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资本的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从广度上和深度上,生产资料更加集中,一切个人的物变成了公共的资源,剥夺者成为了被剥夺者,这些是资本产生的必然途径,也产生了工人和资本家两大阶级。资本关系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再生产的过程,就是社会资本的产生,或者说是资本的社会化过程。由此看来,资本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劳动的社会化,甚至是剥削关系以社会化普遍接受的方式确立下来的状况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专属特有的。可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剥削关系都叫资本主义。

(二)社会关系的资本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对劳动的剥夺不会是在温和的方式下完成的,显然是采用了最无情的手段,满足了最可恶的贪欲,这是人性的异化,也是剥削的本质所在,所以,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以剥削的形式存在的。

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并不仅仅是物。物可以是永恒的和自然的,是一般的,并不具有具体性,但是作为社会关系需要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有自己的历史性和具体性。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才能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条件成熟时它会随着消失。资本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有发生也有毁灭,并不是必然的、永恒的“概念”和“物”。以资本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显然也是必然灭亡的。

因此,试图掩盖资本的本质的一切努力是徒劳的。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称为资本,只有剥削工人的那些、带来增殖价值的生产资料才称为资本;资本也不会在各个资本家手里均分的。资本存在的地方就是剥削存在的地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之处在于,把资本的关系当成自由契约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导致资本是无所不能的了。资本的诞生是以劳动的剥削为前提的,资本从上帝那里得到的天赋权利就是剥削,对劳动的剥削,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才能成为资本,资本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使劳动力、生产资料都具有了社会性质。贵金属也具有社会性才能成为中介。商品也通过转换自己的价值形式,实现了增殖,成为了商品资本。以此类推,社会关系也通过转换成为了社会资本。

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的目标,资本是动态的运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物。在资本中包含着三个不同的形式,包含着社会性和阶级关系,因此,资本不是恒久存在的、自然的物,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

作为三位一体中的资本并不是物,它表现的是社会的、历史的生产关系,而不只是生产资料的总和。与资本相同,作为土地是自然界里的天然物,但是其肥力的差别造成的地租则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人的自然能力的伸展,并不是纯天然的。土地所有权、劳动工资等是历史的社会形式,与资本相适应的,处在一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中。

(三)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资本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指出了商品和货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性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把物本身的属性当作了生产关系本身。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超越了历史社会规定性,物与人直接融合在一起。庸俗经济学为了证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收入来源的永恒性和合理性,把现实教条化,并觉得找到了不容怀疑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这是颠倒了的世界,是倒立着的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支配着工人的存在,颠倒了人和物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拜物教的性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劳动来体现,劳动又以商品的形式来体现,商品占有者以商品为筹码与各种人进行不同的交流。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商品的交换是基础,商品是最基本的细胞。人与人的交流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商品的价值又在与其他商品的交换价值中得到体现,这些商品的交换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和社会关系的建立,这无论如何都是社会资本产生的第一步,即凝结人类劳动的商品和商品占有者的诞生促使了社会关系的固定化、同化和标准化,从而人与人以商品占有者的身份来交换和交往,因此商品占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这是社会资本的萌芽。

在商品世界中,一般等价物出现了。在社会领域里,社会关系产生了。每个人都是自己产品的占有者,也就是私有者。一方面,必须通过跟别人交换产品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私有者也有选择的权力和意志,就是愿意跟谁交换什么,分工和个人的自由意志导致了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之间交换的矛盾加剧,在平时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中介连接着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换。但是,货币在支付时变成了单个化的社会劳动,把社会劳动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一个的绝对商品。“因为任何商品都不能把自己作为等价物来同自己发生关系,从而也不能用它自己的自然外形来表现它自己的价值,所以它必须把另一商品作为等价物来同自己发生关系,或者使另一商品体的自然外形呈为它自己的价值形式。”[3]货币使商品和商品持有者独立化,从而阻碍了商品的交流和流通。最终导致各种危机来化解商品的交换性和私有性之间的矛盾。

在商品领域里,人与商品的关系是颠倒的。人在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是与自己、与自己生产的产品、与整个人类对立着的,是异化的。冰冷、坚硬的经济关系获得了人格化。而人变成了对立的、由商品来控制的一种载体,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变成了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工人生产产品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使用价值需求,但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和生产是一般的价值需求,显然,商品个人私有和劳动一般是矛盾的。

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得有利位置,在市场这个公共因素的作用和调节下,资本家的个别商品的价格低于本产品的社会价值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给社会资本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也是资本家私人化和市场的社会化的矛盾的体现。社会资本在资本家私有制、商品和市场的社会化以及人性的贪婪之间的平衡中诞生,也是这些因素的矛盾的具体体现和载体。

有主体和社会存在的地方就有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为调节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而诞生的,也是这个矛盾的直接体现和载体。社会资本通过利益的均衡化或者良好的规范、信任、准则来调节。或者以抑制人性的负面来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资本的一种;那么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资本,二者的研究范围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但终归都是与人有关的问题。

三、结论

除了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之外还有两种社会资本理论:一是在具体学科领域里,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对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二是我国政府近期高度重视的社会资本研究。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自人类诞生起,人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根据社会关系的不同,马克思对人类发展的社会形态进行了划分: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依附关系为主,人与人之间是自由、独立的关系;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具有了隶属关系,奴隶的劳动和人身自由都由奴隶主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服从的和隶属的;封建社会,以土地为核心,形成了地主和佃农,解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人身依附;资本主义社会,人具有了人身自由,对自己的劳动自由进行买卖,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平等的个体,但是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人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在这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前面几个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上,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马克思主要分析了资本这一剥削的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社会资本理论的精髓,针对资本的增殖以及如何实现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各个资本家如何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的社会化从而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运转,这是不断追求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永恒的动机,那么这个动机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化发生矛盾时、社会资本不能实现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那么这也是资本主义自己娘胎里带出来的劣根性,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想论证这一观点。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资本”,从显性上来看,主要是对社会总资本的实现的研究。在19世纪,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里使用了“社会总资本”这个词。马克思指出了社会资本的总实现问题,这里的社会资本是与单个资本家所拥有的个人资本相对而言的,反映的是私人资本与资本的社会化,单个资本的循环与总资本的周转等的辩证关系。

从隐性的研究看,指向社会关系、社会性、社会化(自由人联合体,包括共产主义等)。从社会关系意义上所说的社会资本,则是贯穿在马克思的所有文献之中,首先马克思指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之后在相关文献中也集中分析了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扭曲和颠倒、虚幻的关系。

最后在马克思的成熟作品里,即在《资本论》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最普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本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也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物。在这里,马克思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时发现了资本的剥削关系,从而把资本放在社会里考量,进一步挖掘了资本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进一步认为资本是社会关系,资本是反映工人与资产阶级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生,并最终必然灭亡的社会关系。这有力地突破了资本主义永恒的、自然的关系,因为,如果资本是物的话,物是自在的、永恒的,既没有社会性又没有历史性,是自然的、永续存在的具体的物,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一样,是具有历史性的,具体的存在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这一特殊的社会关系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并非是中立的,并非是无阶级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必然包含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资本与社会学家所研究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有区别的地方。如果资本的本质是价值增殖的话,显然,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资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而社会学家所说的社会资本只能算是社会资源,社会中存在的关系资源,“利他”大于“利己”的资源,抹杀了社会资本的剥削本质和阶级属性,也就是抽离了具体的一般性,非唯物史观地分析了社会资本。在其本质上,社会关系“资本化”了。

马克思通过对社会资本的分析,一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私有化和生产发展的社会化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从而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的分析、社会资本的分析,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剥削的秘密和源泉——活劳动,这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

社会资本的研究一般都是从社会学的研究开始,这些研究都忽视了马克思的贡献。本文梳理了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以期弥补社会资本研究的空白。

[1]Ben Kei Daniel.Social Capital Model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Bayesian Belief Network Approaches[M].Hershey,PA:Information Science Avenue,2009:7.

[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6.

C06

A

白梅花(1978-),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哲学。

猜你喜欢

社会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