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域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剧

2017-03-22林晓婧

关键词:音乐剧意境民族

林晓婧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 610000)

审美视域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剧

林晓婧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 610000)

中国民族音乐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出的一座艺术宝库,其积累的众多优秀音乐剧目是中国歌舞剧创作的灵感源泉,对中国各领域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发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审美特色,为中国民族音乐剧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审美; 民族音乐剧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音乐剧发展已有近40年的历史,其中作品众多,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以及于1945年在延安成功演出的歌剧《白毛女》(由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等人作曲),为我国民族音乐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对音乐剧的认识,不少国人认为中国民族音乐剧就是传统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形式,甚至有些人认为歌剧就是音乐剧。事实上,对于我国民族音乐剧的定义并非如此简单地归类为那些传统戏曲表演之中[1]。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它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民族音乐剧是我国音乐剧的特殊剧种,蕴含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极具东方艺术魅力。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音乐剧又因各民族的乐器、文化、歌舞风格不同可以再细分为众多小类。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民族音乐剧吸百家之长,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多元素整体,即以戏剧为基本内容,音乐为表现手段,借鉴歌唱、舞蹈、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对中国民族音乐剧审美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一、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审美发展

(一)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原始时期

实际上,我国民族音乐剧的发展不仅仅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早在夏商时代便有民族音乐剧的影子,现今的中国民族音乐剧也由此演变而来。中国民族音乐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音乐剧的风格特点遵循人们审美变化规律和历史文化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发展与文化发展、政治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们审美倾向的改变密切相关。从审美视域来看,中国民族音乐剧审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原始社会,这时候的音乐剧尚不能完全称为音乐剧,其是由原始歌舞叙事组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此称为原始音乐剧。在原始音乐剧中,中国本土文化已经深刻地印在了每一个舞步舞姿中。原始音乐剧表现形式为原始节奏、舞姿(根据节奏做出的简单动作)、音乐(根据节奏做出的统一呐喊)、叙事情节(富有律动的简单的诗歌),由此可见原始音乐剧是以原始节奏为主题的一种朴素民族艺术,核心主要表达对劳动的热爱与收获的欢喜。显然,原始音乐剧已将叙事、舞蹈、音乐三者联系起来,对现实的劳动收获进行歌颂,为今后的音乐剧发展奠定了写实写意两种音乐剧的基调。

夏商之后民族音乐剧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同时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民族音乐剧添加了更多新的元素。统治阶级的形成也是民族音乐剧发展的因素之一,为了加强民众思想的控制,音乐剧审美悄然无息地发生着变化。此时社会主流对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审美由以往以劳动题材为主题的叙事性音乐剧,逐渐转向带有更多神话奇幻色彩的宫廷歌舞叙事音乐剧。由于审美阶级主体的变化,此时的主流中国民族音乐剧具有鲜明的统治阶级色彩、明朗的雍容华贵之感,艺术氛围更显凝重,带有较浓的阶级观念。然而原始的朴素歌舞叙事音乐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失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它带着强烈的普通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依旧活跃在民间大众之中。在中国民族音乐剧发展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相互碰撞,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中国东方特色的歌舞剧体系以及多元化的中国音乐剧形式。

(二)中国民族音乐剧的酝酿时期

写意、象征和程式的歌舞形式是传统中国民族音乐剧审美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从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中就能看出。其审美意趣在于氛围的营造,表演者是否能通过唱功与舞姿表现出情节中人物的形象,例如传统戏曲中表演者的身法讲究风骨走势,唱功讲究用丹田指引,而表演者还要对表演内容整体进行深入理解,才能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赋予人物十足的生命力与美感。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发展受惠于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音乐剧目的发展,例如京剧、昆区、南戏甚至是唐代的歌舞杂耍、汉代的百戏等。而多元的音乐剧种赋予现代民族音乐剧以灵魂,结合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与传统思想,中国民族音乐剧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体系[2]。

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一种新型的歌剧——秧歌剧悄然诞生。秧歌剧从题材上而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艺术形式上而言,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音乐、诗歌、舞蹈等众多元素融为一体,以自身的综合艺术特色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20世纪60年代,中国艺术舞台上最成功的大型歌舞剧当属《刘三姐》,它成功突破以往严肃歌剧的新局面。无论是秧歌剧还是歌舞剧,虽然称不上早期音乐剧艺术,但其中蕴含的音乐剧元素为我国民族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中国民族音乐剧的现状

20世纪中国音乐剧发展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借鉴西方音乐剧艺术的特点,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创作方向;另一种是民族音乐剧的创作方向,突出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特点。新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显示出一种歌剧新面貌,为民族音乐剧的创作开启了新的篇章。《悲怆的黎明》在音乐上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歌剧的音乐思维融会贯通,注重乐队的交响性;在表现手法上吸取了西洋音乐剧以时代背景为开头的表现手法,重点突出了中国民族文化意境之美的营造,在表演上注重民族唱法和西方歌剧唱法的结合,使戏剧的整体表演充满诗意,营造诗意的美学境界[3]。这正是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剧所要积极发展的、以东方意境美为特点的中国民族音乐剧。

1988年5月,由十三届“上海之春”组委会主办的全国音乐剧研讨会[4]是我国第一次音乐剧专题研讨会。会上提出:我国音乐剧应该放手去发展,不要过早界定概念而阻碍其发展;对中国音乐剧自身的特点达成一致,即传统不因袭,借鉴西洋不照搬,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的音乐剧艺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民族音乐剧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也受西方艺术的影响,融合西方审美,不断改变音乐剧的表演思维与模式。中国音乐剧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单一模式无缘,它的路子非常宽广,形态也多姿多彩。无论从剧本结构到音乐创作,从表现手法到艺术风格各显其能:有像《芳草心》那样以现代创作歌曲为主格调的作品,有像《搭错车》那样以通俗流行歌曲为主格调的作品,有像《月明照山乡》那样以方言民歌为主格调的作品,有像《我的幺表妹》那样以少数民族音乐为基调的作品。

二、中国民族音乐剧审美分析

(一)和谐统一的律动之美

诗、乐、剧、画、舞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构建的音乐剧结构,具有音乐复调织体的多线条、多层次结合的共时运动[5]。民族音乐剧审美是一门跨专业美学哲学,需要从音乐剧基本构成元素——舞蹈、音乐、叙事三大方面着手。中国民族音乐剧律动审美是民族音乐剧审美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音乐剧的各基本元素构成中最能带动观众注意力投入的最直观感受。在中国民族音乐剧中传统文化的律动之美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如同水墨艺术、传统音乐艺术一般,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律动之美得益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蕴含深刻哲理。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以和谐之美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道家所主张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指的就是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民族音乐剧律动之美的营造中也存在。其和谐的律动之美在于音乐剧三大元素的相互协调统一,以及各元素内部子元素的和谐统一。以音乐元素为例,在民族音乐剧中音乐大多具有和谐、平缓、适度的特点,如《白莲》音乐创作,从音乐素材、调式调性到平和娴静的气质都吸取了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这种审美来自于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庸之道,传统思想认为音乐的审美应当是有节制的、和谐的,其律动适度给人以平和感为宜。而在民族音乐剧的发展过程中,拥有淡雅的意境显然符合大众大雅的审美,不仅能够带给观众一种淡雅飘逸的美感,还能够给观众一种修身养性之感,脱离现实的复杂喧嚣,追求淡泊宁静的心灵境地。这种和谐律动的审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儒家的中和审美思想,崇尚自由,追求淡泊和谐的境界。又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般,虽然故事情节是以悲剧为主基调,但在表演过程中,舞蹈与音乐无一不是以一种悠扬的、柔中带刚的方式展现,让观众在一片平和的情景中欣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能够让观众在剧中意境的塑造中对故事情节进行联想与思索[6]。

(二)典雅古朴的诗意之美

中国民族音乐剧最早的叙事方式是以“诗”为主,这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剧以诗为美的审美情趣。诗是一种极简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审美价值最高之处在于对事物半遮半掩的表达方式,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的情感表达方法更激发观众的探究欲。诗意之美的审美情趣是由音乐的诗意、舞蹈的诗意、叙事的诗意共同构成的。音乐的诗意表现在音乐的节奏、音调以及韵律上。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传统审美中音乐就与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音乐与诗是相互融合的,根据诗中内容的变化,改变音乐的节奏、音调及韵律,进而表达诗中的情感,以带给观众更多感官的立体感受。而叙事的内容更要有诗意,要求创作者将故事的情节用凝练的语言表述出来,还需要有较强的故事性、节律性,进而与诗意的音乐配合,营造一种“诗”的音乐叙事美感[7]。舞蹈的诗意的加入为音乐剧更增添了力量美,如表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草原传奇》,舞蹈编导先后对赛马舞、射箭舞等多种蒙古族特有的舞蹈重新编排,将带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舞蹈与其叙事内容、音乐节律的变化相结合,并配合表演者舞姿力量上的改变,大大加强了民族音乐剧的整体情感变化。

(三)情景相融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独有的一个审美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意境营造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民族音乐剧审美发展历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民族音乐剧意境的营造。如《五姑娘》使用了中国古代的蓝色布作为背景之一,几个身穿古装的演员簇拥在这个招牌下,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热闹场景。创作者希望通过音乐来为音乐剧奠定一种情感基调,通过表演者的神态、肢体动作以及唱法来叙述一件事,进而表达一种情,刻画一个人物,向观众传达一种精神和气韵。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存在。在一个音乐剧作品中想要构造意境美感,必须保证表演内容与作品的主题思想高度一致,并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令观众产生联想,进而随音乐剧情节的进展出现思想情感上的变化。可以说意境的美感并不全是表演者营造的,还需要观众情感上的接受。意境的营造实际上是音乐剧中喜、怒、哀、乐情感境界的营造,是为整部剧奠定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民族音乐剧中十分重视情感基调的奠定与构建,这与西方音乐剧的情感构建截然不同。西方音乐剧情感的构建以严肃、对立与浓烈为主,什么剧配什么情感十分鲜明,情感背景的营造也十分直接与浓烈。而中国民族音乐剧则追求一种更为悠远的情感营造方式,追求情景的交融,使音乐剧的情感背景都能够带有一定的领悟性,如《西施》中将一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搬上舞台,不但向观众展示出当时征战的场面,而且还是一条重要的剧情发展线索。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带有引导性与探究性,不是一种简单直白的感官盛宴,更值得观众反复细品,探究更深层次的“味道”。这就是中国民族音乐剧中所要追求的意境美。音乐剧中的意境实则是一种内在的含蓄韵味,这种韵味使音乐剧的整体富有了灵性,可以让观众通过有限的音乐剧表演感受到无限的情感,由实到虚,让作品带有无限的生机余韵。在民族音乐剧中除了三大基本元素外,表演者同样善于用物象来营造情感意境。如月的应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往往代表着娴静、超脱、柔美,将月在音乐剧中展现就易营造出幽静、缥缈的舞台效果。同样,将月引入叙事部分的创作也易带动情节整体的情感基调,引导观众进入剧中的情景,使观众与表演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审美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艺术哲学问题,涉及音乐美学、肢体美学、语言美学、情节美学以及舞台布景等多个领域。中国民族音乐剧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自己独有的审美情趣,重视传统艺术审美在中国民族音乐剧中的应用,有助于中国民族音乐剧在今后国际艺术舞台上形成自己的风格。缺少传统文化审美支持,中国民族音乐剧将失去华夏文化特色,终将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暗淡。因此,中国民族音乐剧的进一步发展创作必然离不开对中国民族音乐剧审美发展的探索与传统文化审美的分析。

[1] 中国大百科全书[M].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2]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3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 卢广瑞.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沈承宙.音乐剧歌剧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5]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6] 陈敏红.中国原创音乐剧中民族舞蹈的运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6):94-97.

[7] 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 李蓓.中国音乐剧如何走进老百姓心中:观民族音乐剧《大红灯笼》有感[J].大舞台,2014(6):9-10.

[9] 钱思舒.民族元素在中国原创音乐剧中的融合与运用:以音乐剧《五姑娘》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4):70-73.

[10] 杨小高.中国音乐剧的美学意境探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5(6):99-102.

[11] 洪燕.当代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特征分析[J].大舞台,2014(2):162-163.

[12] 李欢.“陈三五娘”戏曲存本的出目设置比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92-96.

OnChineseNationalMusicalDrama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s

LIN Xiaojing

(The Sichuan Art Academy, Chengdu 610000, China)

The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s are an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ny outstanding musical repertoires are the inspiration source of Chinese opera cre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s is analyzed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mming up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s,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s.

aesthetic; national musical

张 璠)

2017-04-07

林晓婧(1983—),女,四川成都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J607

A

1674-0297(2017)06-0109-04

猜你喜欢

音乐剧意境民族
我们的民族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多元民族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