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共生类型及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表现
2017-03-22周美静
周美静
(中南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083)
旅游共生类型及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表现
周美静
(中南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083)
大量收集实体和虚拟旅游共生现象,形成数据库,依托共生理论思辨和逐级归纳,以共生元素类型为依据划分为2类、以共生界面类型为依据划分为4型、以共生方式和获利模式为依据划分为13种,形成2类4型13种的旅游共生类型体系。选取长株潭红色旅游发展区域为分析对象,运用旅游共生类型体系剖析区域红色旅游共生类型现状特征,指出优化方向。
旅游共生; 旅游共生类型; 红色旅游共生
红色旅游伴随新中国的诞生而出现,改革开放以来,其发展实践一直与相关旅游活动乃至相关产业活动融合在一块,探索出红绿、红古、红蓝等融合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旅游业融合发展中的元素联结和主体交互形成主体间复杂的利益关联,产生多种共生类型,组成共生网络。基于旅游业融合创新的具体实践,抽象出旅游共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是对旅游管理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共生机理和绩效,逐步形成旅游共生理论框架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意义重大。
红色旅游的相关研究开展较早,本世纪以来更是成为研究热点,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随着中国红色旅游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外共产主义遗产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也开始思考中国红色旅游发展问题。Rioux从文化景观与意识形态[1]、Zhao和Timothy从政府角色[2]、Lin从社会空间[3]等角度切入红色旅游研究。“共生”一词源于生态学领域,是群落生态学中一个广受关注的研究命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共生关系被认为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4]。同时,工业/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5-7]、共生营销(symbiotic marketing)[8-10]等主题成为研究热点,前者是产业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多以生态工业园为研究对象,指出共生是工业/产业生产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举措,后者则将共生看作企业重要的营销合作战略。
近些年来,红色旅游共生发展问题正成为一个讨论热点,红色旅游资源共生[11]、红色旅游区域共生[12]、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13-14]等受到重点关注,主要是运用共生理论指导红色旅游规划和资源开发,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理论探索仍有所缺乏。多方借鉴各学科领域共生研究成果,基于旅游业融合实践,探索建立旅游共生的科学理论体系,并选取共生属性非常明显的红色旅游及其发展区域进行实证研究,是推动旅游共生研究走向实证科学的基本路径。为此,有关学者以红色旅游共生为研究领域,对红色旅游共生内涵[15]、红色旅游业态群落[16]、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17]、红色旅游目的地间共生的市场驱动机制[18]等问题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夯实了旅游共生的理论基础。然而,整体而言,旅游共生的基础研究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旅游共生类型体系还不清晰,共生类型在目的地中的具体表征缺乏归纳。
本文引入共生理论,在界定旅游共生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实践需要,对旅游共生的类型展开基础研究,选取共生属性非常典型的红色旅游区域为研究对象,揭示旅游共生类型在红色旅游中的表现形式,为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旅游共生类型划分方法与依据
(一)旅游共生的概念界定
生态学最初将共生界定为不同种属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19],后面将其界定为两个物种间互利或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无害的相互关系。共生概念延展到企业管理领域后,将企业共生界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个体为实现相同资源的共享和不同资源的优势互补, 在采购、生产配送、销售以及科研等各个环节联合起来, 以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 共同实现在复杂多变的企业生态环境里生存和生长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企业间关系”[20]。共生要求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一起创造和分享价值增值[21]。从管理学角度,以共生的过程和结果视角,将旅游共生定义为共生单元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产生正向共生效益的个体和组织间关系[15],定义中的正向共生效益也可表达为共生的结果至少对一方有利,对各方无害。共生单元是指参与共生的基本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不同共生体中的共生单元存在差异,在企业组成的共生体中,每一个企业都是共生单元。从广义上来说,旅游共生体是指旅游目的地中的个人和组织所组成的共生关系集合。因此,共生单元是指旅游业中旅游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综合服务中的所有个人、企业、组织与机构。
(二)旅游共生类型划分方法
旅游共生类型是对旅游共生种类的客观归纳,是有层级,有明显区分,并且上下层级间所属关系清晰的完整体系。根据系统性、现实性、全面性、明确性原则,采用实践审视与理论思辨相结合的思路,先细致考察线下线上各类共生发展实例,形成分类基础数据库。其中,线下案例通过实践观察归纳得到,线上案例通过逐个点击旅游OTA和垂直搜索网站(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同程网、驴妈妈旅游网)的每一个板块分析归纳得到。然后通过多轮反复的专家咨询与理论思辨,从下而上获取各层分类标准。首先,从实操层面考虑,每一个共生体都拥有不同的共生模式和利益获取方式,从运营角度可表达为共生方式和获利模式,它们构成旅游共生类型划分的基础标准。其次,进一步考察不同共生方式和获利模式下的旅游共生案例,发现它们的共生均缘于两种不同的共生单元接触方式和机制(共生界面)。从内部看,共生均源于契约的缔结;从外部看,共生都产生于一定的平台之上。最后,重新审视每一个共生案例,发现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接触和互动,构成共生的基本单元归根结底只有两种属性——实体和虚拟。
基于此,本文分别选取共生元素属性、共生界面类型、共生方式和获利模式为标准,将旅游共生类型划分为2类4型13种。第一类为实体元素,包括实体契约和实体平台两型,通过实体契约,形成实体交易共生、实体联合共生、实体互换共生和实体相伴共生,实体平台上存在实体集聚共生、实体品牌共生和实体交流共生。第二类为虚拟元素,包括虚拟契约和虚拟平台两型,通过虚拟契约形成虚拟交易共生、虚拟联合共生和虚拟互换共生,虚拟平台上存在虚拟集聚共生、虚拟品牌共生和虚拟交流共生。
(三)旅游共生类型划分依据
1.以共生方式和获利模式划分“种”
共生方式和获利模式是区分旅游共生类型的基础标准。共生方式是指共生单元间的互动方式,获利模式是指共生体获取共生能量的方式,即共生体获取对各方有利结果的方法。不同的共生方式或获利模式形成不同的共生种类。第一,获利模式相同,共生方式不同,共生“种”不同。为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共生单元既可以与其他主体签订契约,形成采购联盟,也可以在地理空间上集聚。但前者属于契约共生中的联合共生,后者为平台共生中的集聚共生。第二,共生方式相同,获利模式不同,共生“种”不同。同样是资源交换,通过交换获取财务上的收益为交易共生,通过交换获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为互换共生,而通过交换获取知识或信息为交流共生。第三,共生方式不同,获利模式不同,共生“种”不同。互动方式和获利模式均存在差异,共生种类是不同的,例如上下游企业通过产品交易获取利润是交易共生,旅游企业通过品牌共享获取更大的市场机会属于品牌共生。
2.以共生界面类型划分“型”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接触的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是共生单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对共生关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2]。共生界面包括内部界面和外部界面两种基本类型,内部界面是共生体内部形成的共生渠道,外部界面则是共生体外部环境提供的共生渠道。内部界面包括契约、股权和信任三种[23],外部界面主要有市场机制、平台和社会关系等[22]。
辨析上述六种元素对共生关系影响的性质不难发现,信任在所有互动关系中均发挥关键作用,它是推动共生关系形成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场机制是市场主体应当遵循的基础规律,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主体很可能会由此联合共生。社会关系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关系的社交基础,也可能成为促成共生关系的关键力量,如亲密好友合作。契约是指主体间构建紧密、正式和稳定关系的协议或约定,平台是指主体间交互式的、共同性的利益谋求和协商通道。综上所述,信任、市场机制和社会关系是共生的动力因素,它们最终都通过契约或者平台使主体间形成共生关系。此外,股权关系实质上是投资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所以契约、平台是独立主体间共生关系的基本缔结形式,即共生界面两大基本类型。契约产生于共生体内部,为最基本的内部共生界面,平台来源于共生体外部,是最基本的外部共生界面。
契约分为书面的正式契约和口头的非正式契约,平台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平台,如旅游交易会、旅游节事和旅游协会等,也包括企业和个人团体组织的平台如战略联盟、旅游交流群等。契约和平台是相互独立的界面类型,两者的界限在于是否有明确的正式平台或者正式契约的存在。若形成正式平台,为平台共生;若签订正式契约,为契约共生;若既形成正式平台又签订正式契约,则同时存在契约共生与平台共生。
3.以共生元素属性划分“类”
旅游目的地内有实体和虚拟两种组成元素,实体元素是指实际存在的企业和组织,虚拟元素则是实体元素的技术等同物,是实体元素映射到虚拟空间的映像。虚拟元素最初包括企业和组织的网站以及网站之间的超链接。随着线上社交媒体的发展,现代企业中的虚拟元素范畴得以拓展,除了企业和组织的官方网站之外,网店、官方微博、人人、微信,甚至线上旅行商(online travel agent,OTA)中的企业产品介绍也成为企业的虚拟映像。实体元素和虚拟元素内部的相互联系分别组成旅游目的地的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24]。因此,从共生元素的属性来考察,共生可以划分为实体元素类共生和虚拟元素类共生。
二、旅游共生类型划定
(一)实体元素类共生
按照共生界面类型,实体元素间互动形成的共生种类分为实体契约共生和实体平台共生。
1.实体契约共生
实体契约共生是指旅游共生单元以签订正式或者非正式契约建立共生关系,在线下通过某种形式的互动产生至少对一方有利、对各方无害的相互关系。
第一,实体交易共生。实体交易共生主要为旅游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交易满足彼此的需求,表现为部分企业用货币或货币等同物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如旅行社与酒店、餐馆等供应商之间的交易,酒店与本地农户、酒店用品供应商之间的交易,服务类公司为旅游业提供网络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服务,客源地旅行社与地接社的对接等。
第二,实体联合共生。实体联合共生是旅游共生单元在复杂的外界环境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中,采取资源共享、联合研发、联合采购、联合促销、价格同盟等举措来实现降低运营风险,扩大市场份额等共同目标的共生方式。联合共生有一次性的、间歇性的和长期性的。有些联合共生体会随着行动的成功而自然解体,如旅游企业共同研发旅游线路后转变成竞争对手。而有些共生体可以长期存在,如机票+酒店、景区(点)+酒店、景区(点)+机票等互补企业间的联合销售,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联合营销等。
第三,实体互换共生。实体互换共生是旅游共生单元通过交换各自的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共生方式,如客源互送、设备互借、知识信息交流共享、参观学习、酒店使用权互换等。如果实体联合共生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联手合作,那么实体互换共生主要是为了整合使用各自的资源,实现更好的发展,二者存在明显区别。
第四,实体相伴共生。实体相伴共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共生方式。共生单元通过地理空间上的相邻产生叠加的市场效应。典型表现是企业的商业网点相邻,强强联手,最后产生双倍乃至数倍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研究证实特定区域内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在空间布局上高度相关[25]。在现实生活中也可发现,肯德基与麦当劳的店铺几乎都是相邻或者隔街相望,这种相伴相生的奇妙关系模糊了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品牌界限,强化市场认可度,提升品牌的联合吸引力。
2.实体平台共生
实体平台共生是指旅游共生单元在某个实体平台上集聚,相互之间不签订契约,只是借助平台互动而形成的互利关系,这个平台既包括旅游区、商业街等有形平台,也包括会议、论坛、联盟等无形平台。具体包括实体集聚共生、实体品牌共生和实体交流共生。
第一,实体集聚共生。实体集聚共生是指因旅游共生单元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产生中间投入品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市场吸引力增强、知识信息共享等集聚效应的互利关系。实体集聚共生包括长期集聚共生,如旅游目的地产业集聚、旅游商业街的商业集聚等,也包括短暂集聚共生,如旅游节事、会议、展览、论坛等事件引发的住宿、餐饮、小吃等配套服务供应商的互补共生。常见的旅游综合体布局采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即旅游企业通过集聚,共同做大客流,共享客流,增加获利机会。
第二,实体品牌共生。实体品牌共生为多个旅游共生单元构成并共享同一个旅游品牌,共同促进正向品牌溢出的相互关系。共生单元间共享同一个荣誉称号,如“中国五岳”“伟人故里”等为品牌共生,旅游目的地整体品牌形象下的共生单元间也构成品牌共生关系,如山东(好客山东)、云南(彩云之南)等旅游地的商家。
第三,实体交流共生。实体交流共生为旅游共生单元借助实体平台主动进行知识信息共享、产品项目策划、项目研讨等交流活动的共生关系,如企业共同参与会议、论坛、研讨会、企业高层私人聚会等。
(二)虚拟元素类共生
虚拟元素间的互动形成多种多样的虚拟共生类型。与实体元素共生相比,虚拟元素共生在内容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基于虚拟平台的信息共生,在组织形式上更趋复杂,共生利益实现的环节更为多元。参照实体元素共生,将虚拟元素共生划分为虚拟契约共生和虚拟平台共生。通过虚拟契约产生虚拟交易共生、虚拟联合共生和虚拟互换共生,虚拟平台上则存在虚拟集聚共生、虚拟品牌共生和虚拟交流共生。
1.虚拟契约共生
第一,虚拟交易共生。虚拟交易共生是指旅游企业在网络供应链上形成的供需关系。如旅游企业在旅景通、欣欣旅游网、航空旅游B2B平台51Book等线上旅游服务商上达成交易,景区、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酒店、景区、旅行社等以佣金的形式购买同程,携程等OTA和垂直网站的营销及销售服务也属于虚拟交易共生。
第二,虚拟联合共生。虚拟联合共生是旅游企业借助网络等虚拟平台进行联合营销、联合研发、联合生产、共同筹资等途径实现共同目标的相互关系,如旅游景区(点)联票销售、旅游区域间信息平台共建、企业动态联盟、网络众筹等。
第三,虚拟互换共生。虚拟互换共生为旅游共生单元在虚拟平台上交换资源(主要为信息资源和流量资源)而形成的共生关系。携程等OTA将旅游产品放在去哪儿等垂直搜索平台上进行售卖,属于虚拟互换共生,携程的产品信息与去哪儿的平台流量对接,两者共同赚取更大的网络市场份额;B2B平台与平台会员为虚拟互换共生,平台会员以自身的产品信息支撑B2B平台的运营,B2B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平台服务;企业通过邮件、信息、电话、社交软件等即时信息交流也属于虚拟互换共生。
2.虚拟平台共生
第一,虚拟集聚共生。虚拟集聚共生是旅游共生单元在虚拟空间上大规模集聚而获取更多市场机会的共生形式。携程、同程、去哪儿、艺龙等旅游网站上成千上万的旅游商家为集聚共生关系,他们在网站提供的平台上相聚,通过满足消费者货比三家、自由选择的消费欲望而获得更多的点击流量和销售机会,同时凭借自身特色赢取更大的市场蛋糕。
第二,虚拟品牌共生。虚拟品牌共生为旅游共生单元在虚拟空间上构成并共享同一个旅游品牌,共同提升正向品牌溢出效应的共生关系,如目的地官方网站上的本地商家之间的共生关系等。
第三,虚拟交流共生。虚拟交流共生为旅游共生单元借助虚拟平台进行知识信息共享、产品项目策划、前期方案商讨等交流活动的共生关系,如旅游企业在旅游论坛、贴吧、微博、社交群、俱乐部等虚拟平台上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网络视频会议的召开等。
三、红色旅游共生类型在长株潭区域的发育现状及优化方向
红色旅游共生是旅游共生中一种非常典型的类型,它们实质上共享同一套类型体系。本文选取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比较成熟的湖南长株潭区域作为案例地,考察旅游共生在目的地的具体表现,检验旅游共生类型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湖南省长株潭地区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也是国家中部城市群建设地区,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作为红色旅游经典,区域内以毛泽东、刘少奇故居为依托的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精品誉满天下,红色旅游资源富集,交通网络发达,产业协作紧密。其中,湘潭(韶山)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并创建全国首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前景美妙。
(一)实体元素共生逐渐完善,虚拟元素共生潜力巨大
长株潭红色旅游实体元素共生有了一定的发展,湘潭(韶山)已创建全国第一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区域内的实体契约和实体平台逐渐发育和完善。韶山—花明楼—乌石“伟人故里”红三角成为红色旅游经典品牌,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成为全国红色旅游重要节会,红色旅游与自然资源、文化演艺、现代农业、特色工业等跨界融合日趋普遍。此外,区域合作持续推进,赣湘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宣言出台,跨区域举办红色旅游论坛,2015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的展开等联合促销、整合营销、整体线路设计等共生举措层出不穷。未来,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应加强区域内外融合发展,一方面进一步有效整合长株潭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实现各类共生单元的抱团经营;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区域外资源,联合大湘西、大洞庭、大湘南旅游地组成主题线路共生。
将视线聚焦到虚拟元素板块,可发现长株潭区域红色旅游对虚拟空间的利用还远远不够,尚未在虚拟平台上联合进行产品售卖、宣传推广、形象塑造、大数据获取和分析等工作。中国湖南红色旅游网2014年6月才正式上线。以“长株潭”为关键词搜索微信公众号,只发现4个与旅游相关的公众号,以“长株潭”为关键词搜索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则没有发现直接与旅游相关的结果,说明长株潭公共营销网络平台尚未建立。红色旅游相关产品在虚拟空间的联合销售、品牌推广、规模集聚等共生现象也较为少见。在移动端逐渐成为旅游营销主战场的大环境下,长株潭红色旅游一方面应加强利用已有的虚拟界面,另一方面创建更具特色的虚拟共生界面,充分挖掘虚拟共生的潜力。
(二)平台红利进一步释放,契约缔结需大力推进
定期举办的红色旅游文化节、源远流长的“领袖故里红三角”品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批准创建等,为长株潭区域红色旅游提供了肥沃的共生土壤。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的日臻完善更是为虚拟共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释放平台红利,长株潭区域应当实虚兼顾,通过资源整合和差异化定位,促进以韶山为中心的“红三角”旅游品牌共生,汇聚岳麓山、橘子洲头、都市风情、株洲方特欢乐世界、湘潭韶山等核心资源的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板块融合和主题线路设计促成线路品牌共生,如推出伟人将帅故里、工农运动热土、红军光辉史迹等主题旅游产品。区域内部共生平台的创建也十分必要,如成立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工作小组、长株潭红色旅游信息平台,定期举行红色旅游工作会议、红色旅游论坛等。
长株潭区域红色旅游契约共生已有一定基础,如赣湘签署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宣言、韶山市与广铁集团合作开通“中国梦·韶山情”长沙—韶山红色旅游专列、中俄旅游合作协议的签署等。无论是实体还是虚拟元素的共生,契约共生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如长株潭三市签订红色旅游合作协议、三市企业签订红色旅游联合行动协议、旅游企业在旅游网站、OTA网站进行联合销售和宣传推广等。
(三)共生种类不断丰富,共生类型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长株潭的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发展,区域内红色旅游共生种类渐趋丰富多元。区域层面,湖南省与江西、广东、广西等省份就韶山、井冈山、衡山构建旅游战略联盟达成协议,湖南、湖北、广东三省于2010年就“落地自驾”项目达成协议,属于实体联合共生;企业层面,湖南省与奥凯航空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8个旅游项目在第八届中博会上成功签约,属于实体交易共生;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层面,韶山因满足地理集中、产业联系、专业化分工、合作性竞争、本地网络、创新六项特征成为旅游产业集群[26],形成集聚共生,围绕品牌而存在的品牌共生以及各类企业间的交流共生;湖南省旅游局与红网合作创建了中国湖南红色旅游网,使得主体间形成虚拟联合共生。
共生种类数量获得长足发展,共生质量和共生体系格局尚需进一步优化。首先,需要着力塑造整体品牌共生,打造具有长远影响力的“领袖故里”红色旅游品牌,在此基础上,抓紧出台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宣言,联合组织红色旅游论坛,合力构建“领袖故里”为名的旅游资讯网,携手进行产品的差异化布局等。其次,构造由实体元素共生为主、虚拟元素共生为辅的共生格局转变为实虚共生齐驱并进的共生格局。紧跟网络技术发展步伐,积极促进与搜索引擎、社交网站、OTA的合作共生,鼓励支持景区联票销售、企业联合事件营销和信息共享,开通以长株潭旅游或者长株潭红色旅游为账户名的微博、微信、人人、APP、网页场景等。最后,注重不同共生种类的对接,营造虚拟平台、虚拟契约、实体平台和实体契约四种类型相互交织的共生圈,如虚拟品牌共生和契约共生共融,实现线上—线下(online to offline, OTO)顺畅承接,本地商家进行交易、联合、交流、集聚、互换等多维度共生,共同提升旅游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盘活区域旅游生态系统。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结论与讨论
第一,确定了一套旅游共生类型的分类标准。形成三个层面的旅游共生类型分类标准,依次为共生元素属性、共生界面类型、共生方式和获利模式。分类标准的选取同时考虑了理论根基与现实发展。在“类”的划分上,主要考虑到虚拟元素共生的快速发育,并且出现与实体元素共生截然不同的新特性;对“型”的划分,主要来源于对旅游共生现实发展轨迹的总结,也是回到共生关系形成的基本形式进行类型分离;“种”的划分则回到旅游共生本质内涵,在甄别共生方式与获利模式差异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共生种类。
第二,构建了一个2类4型13种的旅游共生类型体系。参照生态群落分类结构,结合对现实共生现象的归纳与剖析,将旅游共生划分为2类(实体元素和虚拟元素)、4型(实体契约、实体平台、虚拟契约、虚拟平台)、13种(实体交易共生、实体联合共生、实体互换共生、实体相伴共生、实体集聚共生、实体品牌共生、实体交流共生、虚拟交易共生、虚拟联合共生、虚拟互换共生、虚拟集聚共生、虚拟品牌共生、虚拟交流共生)。以往研究中,生态学界根据某一个标准将共生分为零散的类型,如内共生和外共生,专性共生和兼性共生,寄生、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经济管理领域以共生类型为主题的研究较少,学者提及较多的是共生模式,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27-28]、共生驱动模式[29]、共生关系[30]等。更多的以合作内容加共生命名,如资源(开发)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环境共生[13,31],或者研究跨产业共生,如旅游与工业、旅游与农业、景区与房地产共生等。从上述分析可看出,已有研究对于旅游共生类型的划分更多的是揭示共生状态、共生内容或者宏观层面的共生形式。本文着眼微观单元共生,借鉴生物分类结构,构建了三个层面的共生类型体系,进一步丰富和推进了旅游共生类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第三,系统考察了旅游共生类型体系在红色旅游发展区域中的表现和应用价值。选取国内著名红色旅游区域——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区域内实体和虚拟红色旅游共生案例,并将之与相应的共生类型对应,勾勒出旅游共生类型在红色旅游区域中的具体体现。该案例研究表明,首先,在具体区域中,旅游共生类型体系对区域旅游业融合发展有实际指导意义。其次,契约共生与平台共生应同时兼顾。在质量上,契约共生比平台共生更为稳定;在数量上,平台共生容纳的共生单元数量比契约共生更多更广。最后,微观和宏观视角应同时具备。微观上,每一种共生类型有不同的共生阶段;宏观上,一个区域内的共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共生类型的组合。因此,从共生类型出发研究区域共生水平问题,既要考虑每一种共生类型的发育水平,又要注意不同共生类型的组合优化,从而深入推进区域旅游业融合发展。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第一,旅游共生类型体系的动态发展值得持续探讨。共生类型体系庞大,旅游主体间共生形式复杂多变,本文对于类型的划分只精细到种以及种内包含的典型共生实例,而没有细分种以下的共生类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共生类型将更丰富,旅游相关主体究竟还会以怎样的形式相依相存、互利共赢,值得持续关注和研讨。
第二,旅游共生类型体系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视角审视同一个共生事例会得到不同的共生种类,如旅游目的地商家整体集聚共生,彼此之间又可能建立契约共生和平台共生。此外,不同共生类型是相互关联的,平台共生上可生成契约共生,契约共生可能累积演变成平台共生。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各种共生类型间的演变路径,将旅游共生类型体系由树型升级发展为网络型。
第三,亲缘共生未纳入旅游共生类型体系。已有文献将母子公司、家族企业、控股公司、参股公司、母公司与分公司、兄弟企业等企业间组合形式归纳为亲缘共生[28],或者一体化共生。企业主体在人事、财务、战略、营销等环节有千丝万缕的协同效应,发展成为寄生性、偏利性或者互利性关系。然而,上述互动已远远超越独立共生单元间单纯的利益关系,更趋向于表现为全方位的紧密互动,本文未将它纳入共生类型体系。
[1] RIOUX Y.Marketing the revolution:tourism,landscape and ideology in chinap[D].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2008.
[2] ZHAO N,TIMOTHY D J.Governance of red tourism in China:perspectives on power and guanxi[J].Tourism management,2015,46(1):489-500.
[3] LIN C F.Red tourism:rethinking propaganda as a socia space[J].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cultural studies,2015,12(3):328-346.
[4] 武春友.资源效率与生态规划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3-37.
[5] ENGBERG H.Industrial symbiosis in denmark[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Leonard N. Stern Sch. Bus. Press,1993:25.
[6] BEERS D V,BOSSILKOV A,CORDER G.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Australian minerals industry:the cases of kwinana and gladston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8,11(1):55-72.
[7] NOTARNICOLA B,TASSIELLI G,RENZULLI P A.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Taranto industrial district:current level,constraints and potential new synerg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122:133-143.
[8] VARADARAJAN P R,RAJARATNAM D.Symbiotic marketing revisited[J].Journal of marketing,1986,50(1):7-17.
[9] ERCOLANI J S.Strategies for building a customer base on the internet: symbiotic marketing[J].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2001,9(1):47-68.
[10] DICKINSON J B.Symbiotic marketing:a network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research,2012(11):1-27.
[11] 何海斌,王荣林.共生理论视阈中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84-87.
[12] 黄细嘉,邹晓瑛.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0(2):213-218.
[13] 肖海平,谷人旭,黄静波.湘粤赣“红三角”省际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0(3):121-127.
[14] 高科,刘海洋.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9):858-860.
[15] 许春晓,周美静.从共生概念演变看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内涵[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4):87-91.
[16] 许春晓.红色旅游的业态群落发育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5):51-59.
[17] 许春晓,黎巧.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J].旅游科学,2015(2):14-27.
[18] 许春晓,佘白连.旅游目的地间共生的市场驱动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6(7):96-105.
[19] DE BARY A.Die erscheinung der symbiose[M]//Strasbourg:Verlag Von Karl J.Trübner,1879:125-137.
[20] 赵红,陈绍愿,陈荣秋.生态智慧型企业共生体行为方式及其共生经济效益[J].中国管理学,2004(6):131-137.
[21] 王勉,谭金琼.共生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与共享价值创造途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57.
[22] 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23] 冯德连.共生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2(1):7-9.
[24] BAGGIO R,CHIAPPA G D.Real and virtual relationships in tourism digital ecosystem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ourism,2014,14(1):3-19.
[25] 梁玉立,王为,黄日辉,等.应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外来快餐业的竞争关系:以广州地区麦当劳与肯德基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1(6):45-52.
[26] 冯卫红.平遥古城旅游企业竞合关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8(11):51-55.
[27]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1-105.
[28] 李良贤.基于竞合关系的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共生行为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1.
[29] 毛长义,张述林,田万顷.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村)旅游驱动模式探讨: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71-77.
[30] 唐仲霞,马耀峰,魏颖.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共生关系检验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4):671-677.
[31] 陈玉涛.基于共生理论的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滨州与东营两市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8-34.
TourismSymbiosisTypeandItsPerformanceinRedTourism
ZHOU Meijing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By collecting large numbers of practical and virtual examples of tourism symbiosis and following symbiosis theory, a tourism symbiosis type (TST) system is constructed, which divides TST into two classes based on symbiosis element attribute, four types based on symbiosis interface attribute and thirteen species based on symbiosis pattern and profit model. Changzhutan district was used as a study case to reveal typical examples of TST. The optimization suggestion was pointed ou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ourism symbiosis; tourism symbiosis type; red tourism symbiosis
张 璠)
2017-04-11;
2017-05-1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红色旅游+’的形成机理与发展水平提升研究”(16C1001)
周美静(1989—),女,湖南衡阳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旅游共生发展、资源经济与管理。
F590.8
A
1674-0297(2017)06-00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