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新探
——基于互联网思维

2017-03-22赖新华何小春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赖新华,何小春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新探
——基于互联网思维

赖新华,何小春

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互动、开放、合作”的显著特征。在移动互联网的新环境下,充分借鉴和学习互联网思维,构建“去中心化”的平等模式、“朋辈互助”的互动模式、“无边界”的开放模式和“交互参与”的合作模式,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以适应新形势,提升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互联网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创新

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社会已进入“全民皆网”的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人们逐渐形成了以“平等、互动、开放、合作”为显著特点的互联网思维。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利用互联网最广泛也是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会受到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因此,抓住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借助互联网思维的优势,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对提升培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互联网思维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行业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在2011年百度联盟峰会上,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较早提出了“互联网思维”一词,他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连接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中国互联网20年,最大影响在于互联网思维的产生。”[1]2014年,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在《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包括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这4个关键词。”[2]学界一般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进行学习、工作、思考和生活的新思维方式,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特征。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同样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评估教育对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构建了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甚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自己定位在传授者的高位,把学生定位在接收者的低位。这种不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交流,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思维提倡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交流。互联网精神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倡师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教师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前提。互联网思维使教师改变过去生硬的教学灌输方式,提供让学生充分参与和表达思想的平台,有助于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2.融通了虚实交织的价值观培育环境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二者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高度依赖,使现实社会与互联网世界逐渐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也由单一的校园逐渐转变为校园与现实社会和互联网虚拟世界相互融合。培育环境的变化,培育空间的拓展,必定会大幅提升培育工作的纵深影响力。

3.促进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具有“平等、开放和包容”特征的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互联网的特征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增强其平等参与社会决策的权利意识。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打破了传统有限的信息获取途径。大学生可以便捷地在互联网上查找所需的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提升,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较强的效率观念。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无国界的广阔世界,足不出户就可以走遍全世界。这为大学生认识多元化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其视野得到迅速扩张,有利于打破自身思维局限,形成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人的行为规范。

(二)挑战

1.价值观多元化对培育体系带来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西方多种思潮相互交流和碰撞,这虽然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但也容易使人们的价值观陷于混乱。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最活跃的群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的影响是最严重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和价值理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些大学生甚至开始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普世价值”,价值观由“利他”逐步转向“利己”。价值观多元化不仅对社会和高校带来冲击,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带来冲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确保培育工作的有效性。

2.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使人迷失道德取向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又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个半虚拟半现实的世界里,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的界线。网络信息内容纷繁芜杂,充斥着不科学、不健康的内容。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容易为了追求某些外界刺激而做出一些诸如建设维护色情网站、充当网络黑客窃取非法信息等有违道德底线的事。社交网络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错位,会直接导致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甚至失效,可能会造成大学生出现责任观念淡漠、道德人格缺陷、崇尚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甚至还会滥用权利,给他人、集体和社会带来损害。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抢占网络道德教育制高点,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培育工作的全过程。

3.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

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式也主要以讲授为主。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教学方法是否契合教学内容,缺少对学生的引导,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单调的知识灌输过程。这与互联网所倡导的平等性和交互性思维是相矛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应适应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从而提高培育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课堂上所授的知识能够很快被学生通过网络查询验证,如查询结果有出入,他们通常会提出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权威性,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适应新形势,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创新

(一)构建“去中心化”的平等模式

互联网的离散性、无中心的结构模式决定了互联网思维所强调的人际关系“平等性”[3]。这种平等性消除了现实中人们由于地位、财富、容貌等条件所产生的不平等关系,具有显著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特征,有利于不同社会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互联网的“平等性”特征能够更好地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使其形成“去中心化”的培育模式。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可以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平等性”特点,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和独有特点,培养他们寻求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这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现实要求。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较优越的环境中,他们的自我意识比以往任何一代大学生都要强烈。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就必须把师生平等互动的理念内化到培育工作中。在培育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打造基于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的自由联合的网络社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社区进行知识学习、技能交换、经验交流、心得分享等活动;还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通讯工具分享在网络社区里见到的新奇、有趣的事情,并与粉丝、好友进行互动交流。学生通过社区模式,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熏陶,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实现的。互联网思维的“平等性”特征,倡导师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基于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创新,就是要改变传统育人的同心圆模式(即以教师为圆心,学生围着教师转),实现培育机制平等民主氛围的创新。鼓励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培育体系,在平等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向上向善。

(二)构建“朋辈互助”的互动模式

互联网思维强调互动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本身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培育过程中,既要强调培育双方的积极主动性,又要强调培育双方的相互影响性。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阶段,文化教育环境和网络环境都会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网络为青年积极主动参与政治提供了平台,“青年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经常会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4]。优秀的朋辈群体对周围大学生的影响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有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主动帮助身边的人解决各种问题,传播正能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榜样示范作用能够引导周围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因此,高校在强调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实现培育模式由传统的“说教”模式转为“朋辈互助”模式。在“朋辈互助”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网络新媒体平台,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习惯,创新“朋辈互助”新途径。

同时,可以培养一批网络“青年领袖”来影响周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领袖”是网络中的重要力量,起着聚集人气、形成舆论的作用。网络“青年领袖”应时刻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网络舆论,以彰显其思想与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粉丝,成为网络达人。高校应支持他们建立自己的团队和工作室,配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以及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资格的教师参与到团队中,有效促进团队建立社区威望。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迅速占领舆论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网络中弘扬和聚集社会正能量,扩大影响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三)构建“无边界”的开放模式

“自由、共享、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也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涵。在开放的互联网世界里,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所提供的自由、共享、开放的信息环境以及迅速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所获取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越通过书本和课堂所获得的知识。大学生不仅通过互联网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拓展了人脉,而且还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弥补自身不足,提升素质能力。互联网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符合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特点,进一步拓宽思路。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贯穿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各个环节,为打造一个“无边界”的全方位培育平台整合更多、更好的资源。

高校要打破高校内部、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家庭之间的边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做到相互支撑、相互渗透、资源共享。打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边界”,不仅需要在思想上破解培育的观念壁垒,而且需要在网络上搭建沟通的桥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进入高校。如引入优质的慕课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校外专家库等。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开放理念建立大学生网络服务体系,把开放与服务的精神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充分运用QQ群、微信群、贴吧、博客、BBS论坛等社交网络媒体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提供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服务,在助人与服务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信仰。

(四)构建“交互参与”的合作模式

互联网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通讯协议或规则连接在一起,相互合作交换数据,形成多源头、多通道的传播路径。互联网中的任何一个话题或事件,都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吸引众多的网友或粉丝来参与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通过各类社区软件来分享话题或事件。互联网思维的“交互性、参与性”特点将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单向垂直、单向参与”的模式向“交互参与”的新模式转变。

培育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沟通的便利性以及人们观点表达渠道的多样化特点,围绕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兴趣爱好等,通过QQ、微信、微博、BBS论坛等网络媒体生动活泼地全方位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大学生可针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和思想碰撞。“交互参与”合作模式的最大作用是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实现带动群体的效果。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构建“交互参与”的合作模式,使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

四、结语

基于互联网思维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思维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合作性”特点,指明了培育模式创新的途径和方向。教育工作者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校园里,而要把互联网思维贯穿于整个培育过程。要以平等的理念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开放的思维形成全方位育人理念,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1]李利利.中国互联网20年,最大影响在于互联网思维的产生[N].人民邮电报,2014-04-28.

[2]周鸿祎.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1.

[3]张振凤.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的高校网络“对话”育人机制的建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2).

[4]陆士桢,郑玲,王丽英.对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7).

(编辑:刘姝)

G641

:A

:1673-1999(2017)06-0096-03

赖新华(1978—),男,硕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何小春(1976—),男,硕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7-03-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14YJC71001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