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医学领域科研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综述

2017-03-22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学者检索

信息行为是指用户为了满足信息需求而从事的行为,其目的就是指向某种有待满足的信息需求[1]。而医学领域科研用户是指从事医药卫生科学研究的信息用户,主要包括高校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各个医药卫生科研组织的研究人员、医药企业研发人员以及博、硕士研究生等。在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中,由于科研用户兼具信息获取者与知识创新者的双重角色,因而其信息行为也有着不同于一般用户信息行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20世纪40年代起,历经数10年的发展,科研用户的信息行为研究已成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本文重点关注近10年医学领域科研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成果,从三方面厘清国内外医学领域学术信息行为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1 信息行为的描述性研究

1.1 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

信息需求是用户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而信息意识的觉醒、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往往作为信息行为的起步阶段而逐渐受到学者重视。研究发现,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及渴求程度与学历或从事专业学习的时间相关。笔者调研发现,学历层次越高,对科研信息的需求越强烈,对数字图书馆等电子信息资源的需求也越高,更需要专业信息资源利用方面的培训[3]。韩玺等人的调研结果显示,年级越高的医学生,对信息需求与获取的主动性越强,非医学专业学生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远低于医学专业[4]。刘玥伶等人则发现,大三和大四的医学本科生的信息需求普遍较高,男女生之间信息需求和行为差别的不显著;四年级学生更多地利用医学数据库,三年级学生则更关注培训讲座信息[5]。

1.2 信息源选择

在信息源选择方面,数字期刊全文资源受到普遍重视,其他类型资源因职业不同而呈现一定差异,而文摘类医学专业数据库PubMed/MEDLINE因其权威性与开放性而受到共同关注。Hemminger等利用网络调查法研究了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902名生物及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查寻行为,结果发现科研人员更多地依赖网络资源,较少去图书馆,几乎全部采用数字信息交流技术[6]。De Groote通过电子邮件调查了某大型城市研究型大学6所健康科学院754名健康科学教师的信息查寻行为及数据库、期刊、社交媒体等在线资源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他们主要使用MEDLINE数据库,Google的使用率更高,其他数据库的使用率则很低[7]。Phua发现医生使用MEDLINE、UpToDate 及综述文献更多,纸质文献与教学会议最有用,其后依次为MEDLINE、在线综述类文献和UpToDate[8]。Martha的调查显示,MEDLINE 被公认为临床医生最熟知且最常用的数据库[9]。Niu等学者利用深度在线问卷调查法考察了美国5所研究型大学自然科学、工程和医学领域2063名科研人员的信息检索、信息利用和信息存储行为,结果发现科研人员的信息查寻行为相似,因单位结构或图书馆服务的不同而存在细微差异[10]。Haines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抽样调查了某大学医学院基础科学研究人员的信息查寻行为,发现科研人员使用的信息资源十分广泛,很少使用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主要依靠自身能力去完成信息查寻[11]。Nicholas于2010年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等方法对生命科学等6个学科领域的9个主要研究机构约1400名研究人员的信息查寻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术期刊已成为所有学科的核心资源,数字资源则是主要利用的介质[12]。李彭元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医学科研人员更关注学位论文和文摘数据库,印本资源的需求不及教师和临床医师,临床医师更关注多媒体数据库[13]。王彥则发现医院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推动因素依次为: 科研课题、临床复杂疑难问题、自我提升、专业领域出现重大进展、论文撰写、参加学术活动、审稿[14]。彭骏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工具分别调查了531名中国医学研究者和533名美国医学研究者,发现美国的医学研究者由于医疗、教学和行政等其他工作较少,投入科研和信息获取的时间多于国内医学研究者;PubMed数据库是国内外医学研究者共同的首选资源,Google(含Google Scholar)的使用率和其他学科相比不高,信息需求的满足率也不高;医学研究者利用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网络化趋势明显[15]。路莹等人调查显示,多数医学科研人员最常用的资源是数据库和网络免费资源,学术会议也受到青睐,排名前5 位的数字资源分别是全文资源、研究报告、内部资料、事实性数据/科学数据、文摘资源[16]。陈云香等学者也发现PubMed数据库为外文数据库检索的主要来源[17]。韩玺等人通过调研发现,期刊、网络资源和图书是基层护理人员最常用的信息资源类型,网络医学资源则是其信息获取的首选途径,继续教育和同事交流也很重要[18]。

1.3 信息查寻

在信息查寻方面,总体呈现出检索策略单一与检索操作追求便利的趋势。通用搜索引擎类基于关键词的一键式检索模式受到欢迎。Haines发现医学科研人员使用数据库或搜索引擎最简单的界面检索,通常选择关键词途径检索[11]。Catalano对1997年以来的实证研究文献开展了meta-synthesis分析,结果发现研究生与其他信息查寻者类似,以互联网作为其研究信息查寻的起点,有问题时会先咨询其导师,以不同方式的图书馆利用来支撑其学科研究[19]。蒋佳文则发现医学用户最熟悉的高级检索功能是布尔逻辑运算符AND 或“+”,而短语、截词符、限制条件等检索方法使用频率很低;信息查寻目标不明确时更倾向于主题分类目录的使用[20]。李菲等的调查发现,医生的检索策略过于简单,工具的选择受多方因素影响,但2/3以上的医生会选择主题检索途径,限定检索使用较少[21]。

1.4 信息交互

在信息交互方面,医学领域学者体现出信息活动范围或交流对象受限的特点,参加专业领域学术会议是其重要渠道。如Haines发现医学科研人员高度学院化,主要与同一实验室或受雇于其他机构的同事进行交互[11]。杨刚等人的研究发现,阅读时间和阅读信息的学科跨度、参加学术会议和与他人交流、实验室和科研室的研究活动对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22]。王彥的研究结果显示学术会议是医院科研人员了解专业发展动态的首要渠道[14]。

1.5 信息利用

在信息利用方面,医学领域科研用户体现出更多使用数字资源、OA期刊以及新的信息产品等特点。Nicholas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人员的共同特点是高频率的信息利用、较短的在线访问时间以及极少搜索功能的使用;受访学者常用Google访问期刊内容,历史学者更为突出;生命科学者是最大的用户群,经济学者则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摘,历史学者是最活跃的群体;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科使用OA期刊较多[23]。Hider等学者比较了850 名随机抽取的牙科、护理及综合医疗部医务人员,结果显示牙科医生最常使用搜索引擎及图书馆资源,所有医生均视Google为最具价值资源[24]。McKibbon则发现主治医生与专科医生均偏向于影响因子高的期刊[25]。Karen比较了美国、加拿大及英国医生的信息利用情况,发现美、加两国的医生更偏好于数字资源利用,更多地使用PDA等无线设备,且将电子全文文献视为临床决策时的最重要资源,而英国医生则认为咨询同行最有助益[26]。陈云香等利用软件拷屏记录读者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网络利用行为,发现医学生是电子阅览室的主要用户群,其网络信息行为主要以信息查寻为主,外文数据库的检索利用高于中文数据库,读者信息查寻和利用行为主要集中于日常工作时段[17]。

2 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除用户自身信息需求外,还有信息行为主体因素和信息环境因素。前者包括个体信息素养、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行为经验、社会角色等理性因素及情绪心态、兴趣偏好等心理因素,后者包括信息规范体系、社会互动因素、现实空间、网络设施与信息系统性能等,但在医学领域内对其开展研究的成果不多。Niu等学者将视角扩展到科学家的信息查寻行为及其个人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对美国5所研究型大学2 063个自然科学、工程应用和医学领域内的研究者展开调查,在对其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关框架,结果发现人口因素、心理、学术地位以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科研人员的信息查寻行为,而学术地位则是信息查寻行为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27]。邵慧丽的研究表明,信息行为与信息认知呈正相关关系,信息行为水平19.9%的变异是可以由信息认知来解释的,信息认知对信息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环境因素和认知方式、归因方式等认知因素影响用户的信息行为水平[28]。

3 信息行为模型研究

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的研究,历经上世纪90年代的“井喷”之后,近年来也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成果,且总体上呈现研究内容与对象逐步细分的趋势。有针对普通学者的,如Chowdhury等学者提出的信息查寻行为的不确定性模型[29],Workman提出的信息偶遇模型[30];有针对特定职业群体的,如杨玉芹[31]及王其冰[32]提出的教师信息查寻行为模型,李淳的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行为模型[33];还有针对特定信息环境的,如查先进等学者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查寻行为模型[34]等;还有针对特定学科领域群体的成果,如社会科学领域有Al-Wreika的跨语言信息查寻行为模型[35],郭桑、李桂华的“情境-感知-行为”作用模型[36];人文领域有Lavranos的音乐创造力信息查寻行为模型[37];自然科学领域有甘利人提出的科技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模型[38]等。尽管国内外成果颇为丰硕,但在医学领域则仅有伊朗学者Salajegheh和Hayati于2009年提出的医学科研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他们利用访谈法与扎根理论收集、分析伊朗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查寻行为的相关数据,根据分析结果将信息查寻行为分为主题范围筛选、信息需求查寻、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浏览、信息资源收集、信息利用、知识传递等七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医学科研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流程[39](图1)。

此外,Andulaem和Kumie于2013年在研究埃塞俄比亚卫生专业人员信息需求与信息查寻行为时,也提出了一个信息行为研究的概念框架。尽管该框架涉及到信息需求、信息动机、信息查寻、信息资源、信息利用以及相关障碍等要素,但未展示信息查寻行为的内在机制、行为过程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内容,仅用于作者研究思路的脉络展示[40]。

图1 医学科研用户信息查寻行为模型流程

4 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医学领域科研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信息行为模型的构建等方面。具体的信息行为研究以描述性研究为主,数量众多,且内容涵盖面广,包括信息需求、信息源选择、信息检索与浏览、信息鉴别与选择、信息利用与创造等。研究对象既包括单一群体的信息行为特征的揭示,又有群体之间的比较分析。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模型的研究数量极少,且不够全面、深入。研究大多是在实证性描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发现问题并运用理论或实验设计来进行解释,部分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但多以认知心理学角度展开研究,或直接引入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组织行为学中的部分理论模型,因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Salajegheh和Hayati虽然构建了医学科研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但其调查对象仅为伊朗医学院的学者,且仅关注信息查寻行为,因而其适用范围受限。且该文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如信息需求、信息查寻、信息检索、信息浏览、信息收集等之间的界定与关系不够清晰,也可能影响学者的研读。笔者认为,信息查寻行为是一项复杂的人类信息行为,在当今信息渠道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单向的、线性的过程模型已不足以完整揭示与描述其内在机制。

从研究成果的地域分布及学术影响力来看,国外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丰硕,许多成果在国际上也引起强烈反响;国内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发展迅速,遗憾的是在医学领域尚无相关模型的研究成果发表。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外学者开展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时采用最多的是问卷调查法,其次为访谈。也有学者采用出声思维法、小组讨论、用户小组日志等方法来观察与收集数据,并采用统计如回归分析方法或扎根理论、关键事件分析等内容分析方法来展开数据分析。由于上述研究路线的数据收集主要依赖于受试者的自我报告或评估,因而近年来受到学者的质疑。科学领域的新趋势是采用更加自然式的观察法,如深度访谈而非大规模的调查技术,来研究信息查寻行为[2]。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一些不依赖于研究对象自我评估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得到应用,如基于大规模日志挖掘的用户查寻路径分析的深度日志分析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因其将用户日志数据、搜索导航及用户统计数据之间建立关联,故名“深度日志分析”。此外,国外学者也证实了其他方法或多种方法混合使用来分析信息查寻行为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如社会书签数据分析、实验或准实验研究、基于文献的Meta-Synthesis分析及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等,这些均值得国内学者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学者检索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专利检索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