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下的政府角色
2017-03-22覃小军
覃小军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社会已经迈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而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对于政府来说既是一种执政方式的创新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如何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推进网络民主,应对网络舆情,扮演好网络角色,都考验着政府的能力和智慧。
【关键词】网络问政 网络民意 政府角色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着政治生活的变化,相较于传统的表达渠道如今人们更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诉求,针对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在近几年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地纷纷建立了网路问政体系,比如广东南海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框架,北京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系统建设等等,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借鉴。尽管如此我国的网络问政的建设之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有许多的不足仍待完善,“孙志刚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都在考验着政府的应对能力。面对网络上如海的民意,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空前高涨,政府既要通过网络与人们进行良性互动,又要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民意推波助澜,网络问政下如何扮演好政府的角色,为民意的表达创造一个既宽松又健康的網络环境,意义十分重要。
一 网络问政兴起的背景
网络问政,一般是指公共行政主体通过网络途径就政务情况向民众征询意见的活动过程。网络问政是由政府、网民、网络以及政务情况等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政府是问政主体,即问政者,网民是问政活动的客体,网络是问政活动的渠道,政务情况是问政活动的主要容。
当前,我国已成为一个网络大国,从城市到乡村均可以找到大量熟悉网络的网民以及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这为网络问政热提供了技术上的基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它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机制,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在这种情形之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体制的改革,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而网络就成为了他们表达诉求的便利渠道。数以万计的网民对那些关系切身利益或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网络民意潮,通过网络表达诉求,抒发已见,传递民意。
而在网络民意此起彼伏的情况下,传统的政治表达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实的需要,其不公开、不透明的的缺陷为人所诟病,网络问政应运而生。在网络问政中政府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问政的主体,要随时应对各种各样的网络舆情问题,诸如土地征迁、安置补偿、教育收费、干部贪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上意见集中、反映强烈。因此政府领导要抛弃官僚主义,俯下身去倾听民情民意,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要掌握复杂的局面,保持头脑清醒,理清关系找出源头,合理化解危机。
二 网络问政中政府要面临的考验
在网络问政中,面对复杂的形势,政府必须要接受各种考验。
1.信息判断复杂性的考验。和现实信息相比,网络信息更具复杂性,网络信息的大容量性,网络信息内容和质量的千差万别,使政府在处理判断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考验,表现在:真伪判断的复杂性。网络信息传播主体具有匿名隐身的特点,表达的诉求也有缺乏理性的成分存在 ,这就要求能够练就一对“火眼金睛”,能够甄别信息真伪。
2.整合手段单一性的考验。网络问政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政府和网民是双向交流的。首先网络的观点是多元的。各种各样的民意诉求的背后是不同阶级的人,而每个人又都站在各自的立场在说话代表的是不一样的价值观。其次网民的情绪是多元的。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借助网络进行个人情绪的宣泄,以偏激的态度评价是非,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澄清,那么网络舆论就会朝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
3. 工作要求严格性的考验。在网络问政中,问政是围绕公共行政事务展开的,网络问政实际是就公共行政事务向民众征询意见的过程,也就是公共行政事务接受民众监督的过程。由于政府在公共行政事务的制定、完成中的重要作用,网络问政也可以说是对公共行政主体的工作和行为征求意见的过程,是政府接受网民监督的过程,因此在网络问政中,政府是被监督者,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情况。这就要求政府要摆正位置,工作的一切细节都要严格要求。
四 网络问政下政府的角色
互联网的正在不断凸显,在网络问政代民意来监督政府和抵制腐败的同时,网络问政也越来越担负起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社会性的事件中尤为如此,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越来越成为政治的一部分,尽管网络以及网络问政依然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但网络问政是大势所趋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运用好网络,理清网络民意,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首先,作为信息接受者,要重视民意。一是具有对信息的科学处理判断能力,对网络信息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对于群众真实反映的并且是当前所需的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民众的不理性发声则要耐心劝导。二是高度重视民意。对于一个把执政为民作为治国理念的执政党来说,高度尊重民意是执政为民的基本前提;对于建设一个现代、文明、成熟的政治来讲,同样迫切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只有“一种声音”是建不成和谐社会的,也难以推进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
其次,要敏锐把握舆情动向,做好舆论引导。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各种思想观点和文化冲击现象相互交织和影响,一方面需要具备迅速反应的应急能力,及时代表政府问政,另一方要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对舆情做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 迅速对网民有争论或疑惑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回应。在政府更加开放、公民民主意识更加成熟的情况下,民意将能够得到更好地表达的一个前提,就是要给公民充分的信息,保障他们的知情权,还要有相应的制度途径保障公民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流言止于信息公开”,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快速形成并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民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并不断更新信息,让网民及时了解事情真相、党和政府的态度以及正在采取的措施,网民就不会胡乱猜疑,这是一条最为重要的引导手段。 同时做到答复精准权威,有理有据,措施适当,避免模棱两可,减少网民猜想的空间。
再次,完善问责机制,工作严格要求。网络问政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随随便便应付,而是要真正倾听民情民意并且要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问题,将网络问政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来做常抓不懈,真正落实。要制定相应的问责机制,对于态度消极者、不重视民意者要严厉问责,督促他们落实工作,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要接受网民监督,对于民众指出的问题要虚心接受,对于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到位。总之一定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不要让其形成摆设,成为政府敷衍人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