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

2017-03-22刘慧敏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目的论英译传统节日

刘慧敏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交流,传统节日是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因此,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译对于传播中华文化至关重要。本文以德国功能理论派的目的论为依据,来探讨中国八大传统节日英译的翻译,以便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目的论;传统节日;英译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还孕育出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节日的英譯不仅直接关系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而且还影响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故传统节日的翻译值得我们重视。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属于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它将研究聚焦于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目的。现有研究多是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译,以翻译目的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对中国八大传统节日的翻译进行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视角,弥补了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做进一步研究,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对增强中文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一、翻译目的论及其原则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K.Reiss)和汉斯·弗米尔(H.J.Vermeer)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受众即译文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对译文的理解。每种翻译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他指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2001: 12)。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文化中,按照译文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意连贯,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忠实原则是指译者要忠实于原文,语义间要连贯,并要对原文负责,用忠实的方式翻译。这三条原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服从于目的原则。

二、目的论下中国八大传统节日英译

由于节日的翻译只是短语表达,极少涉及连贯原则,故本文主要从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来分析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翻译。

(一)春节的英译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翻译,有以下几种:① 直译为“Spring Festival”;② 采取简单的意译“Chinese New Years Day”或者“Chinese Lunar New Year”。在我国,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表达的是对新一轮生活的祈盼,以上三种译法都不足以表达我国新年新气象的内涵,根据翻译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我们在英译时要考虑受众即西方人民对译文的接受情况,我们要表达的就是春节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开始,每年一轮回,故译为“Restart Festival”更为合适。忠实原则虽然指译文要忠实原文,但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且忠实的程度取决于翻译目的,可随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春节的英译,更重要的是让西方人了解到该节日所要表达的含义,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春节应译为“Restart Festival”,表达了一切重新开始的期盼。

(二)端午节的英译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源于纪念屈原,有赛龙舟、饮雄黄酒和吃粽子等习俗。关于端午节的英译,有三种:①“Duan Wu Festival”。这属于“端午节”的音译,很少采纳。②“Double Fifth Festival”。该译文采取了直译法,强调了庆祝时间,而不是“端午节”的本质。③“Dragon Boat Festival”。该译文强调了“端午节”的庆祝形式,然而,“端午节”的起源与这个庆祝习俗并没有关系,赛龙舟只是最近出现的一个现象,因此,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会有疑问:龙舟从哪里来?以上三种翻译都可能会困扰读者,不能达到交际目的。赛龙舟只是一种庆祝方式,吃粽子,喝雄黄酒,佩香囊等都是端午节的象征性习俗,赛龙舟只是其中之一。但这些习俗都传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把屈原看作爱国者的典范,所以我们应该把“端午节”看作爱国的一天来庆祝,而“端午节”的英译就是要表达爱国精神,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为“Patriotic Day”更能表达这种精神。

(三)中秋节的英译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其起源与月亮崇拜有关,有赏月、祭月和吃月饼等习俗。关于中秋节的英译,有两种:① “Moon Festival”;② “Mid-autumn Festival”。这两种译法都是简单的意译,分别强调了该节的一个符号象征和庆祝日期。在中国,中秋节表达的是家人团圆的意思。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寄封信需要好长时间,出于对亲人的思念,人们总是在月圆之时凝望月亮,祈盼能像月亮一样可以举家团圆,由此,中国诗坛上就曾出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著名诗句。而八月十五正值月圆时刻,自然就被人们拿来作为专门表达团圆的节日,这正符合翻译目的论中的交际目的,从翻译目的论来看,“中秋节”译为“Reunion Festival”更为合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翻译角度,它突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提高了受众即读者的地位。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转移到译文的目的,强调译文的作用,译者应该重视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可接受性,从受众的角度对翻译进行新的审视,根据目的和对原文的理解采取适当的翻译。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这些节日的真正含义和想要传达的精神,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就应该侧重于表达节日内涵,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陈静.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6(9).

[3] 王晓梅.从中西文化对比中透视八大传统节日的英译[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目的论英译传统节日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传统节日礼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