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脸谱艺术起源再探索
2017-03-22施源
施源
摘 要:川剧脸谱艺术的起源一直存在假面说和涂面说之争。如果换一种考察角度与思维方式,我们很容易发现川剧脸谱绘制与四川版画绘制具有相似性,由此再联系到四川雕版印刷术发达、版画流传很广以及四川人文地理等地域特色,我们最终会发现:四川人民的生产生活是川剧脸谱艺术之源,假面、涂面、版画都与巴蜀文化紧密相关。人民群众创造艺术、消费艺术,离开人民群众,就艺术论艺术,不仅四川脸谱艺术研究没有出路,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关键词:川剧;脸谱艺术;版画艺术;四川版画;人民群众
一、川剧脸谱艺术的起源,如果就脸谱谈脸谱,就会产生争议与误解
尽管除了川剧以外,中国其他戏曲如京剧、晋剧、南剧等,也广泛使用脸谱艺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脸谱艺术在川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不是一种普通艺术,它已经成为川剧的标志。人们一想到川剧,就会想到川剧脸谱,就会想到川剧脸谱中的变脸艺术,其他剧种则不会有如此突出的脸谱联想效应。因此,有学者指出:“在丰富的川剧表现元素中,川剧脸谱是川剧展现给观众的最直观的视觉形象,也是人们区别川剧和其他剧种的一个重要标志。” ①
当前,关于“脸谱艺术为何产生,它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有很多争议。由于脸谱艺术在很多戏曲中都存在,很多人因此去探究戏曲脸谱艺术的起源,希望通过戏曲脸谱艺术起源的研究,回到脸谱艺术产生的初始原点。但我们看到,关于戏曲脸谱艺术起源的研究,如果不以川剧脸谱艺术的起源作为研究对象,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误解。例如,有学者认为:“关于戏曲脸谱本身的始源点,不外有两说,一是假面或称面具说( 即先有假面, 后有涂面),一是假面与涂面说( 即二者并行发端)。”② 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历史上的川剧脸谱艺术还是现实中的川剧脸谱艺术,都既有假面(变脸),又有涂面(化妆),二者相互支撑、并行不悖、综合运用于川剧之中,故假面与涂面作为完全独立的脸谱绘制手段,既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也不存在并行发端的问题。再退一万步,即便我们一定要回答川剧脸谱艺术的起源问题,按现有材料和说法也至少存在三个答案:一是先有假面,后有涂面;二是先有涂面,后有假面;三是涂面和假面出現的时间无法确定谁先谁后,推定为同时出现。三个答案都有道理,争议与误解也就不可避免。
既然研究假面、涂面的先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争议和误解,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尝试用一种新思维去架构现有材料,也许我们会有更加有意思的发现。下面就是我们的一种新尝试。
二、川剧脸谱艺术的起源,无论是假面还是涂面,都与四川人文艺术尤其是四川版画艺术存在共生现象
目前已经有较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川剧脸谱艺术与四川版画艺术在起源上存在着共生现象,二者有可能共同起源于四川发达的地域文化文艺,尤其是发达的民间雕版印刷术。目前至少脸谱的表达技法、效果与版画(雕版印刷)的表达技法、效果都很夸张是不容否认的。
首先,可以看一下时间上的吻合:面具艺术、涂面艺术、雕版印刷、传统版画在唐代的四川地区都很流行。我们看到,在脸谱艺术起源的争议中,赞成“面具说”的人将川剧脸谱艺术的起源归结为唐代的“代面”歌舞形式。他们说,代面歌舞一开始舞者都戴着面具,后来因为面具影响了演员表情的表达,观众看不到演员的脸部表情,戏剧感情无法准确传达,所以慢慢地大家就想办法把面具上的花纹图样直接画在脸上,于是就有了在脸上画脸谱花纹的涂面艺术。赞成“涂面说”的人将川剧脸谱艺术的起源归结为汉唐时期四川地区流行的驱鬼打鬼的傩戏。因为打鬼戏里面,神佛鬼怪的角色样貌都很奇特,其特点无法用真人的面孔去模仿,只能将构思先在脸上画出来,后来慢慢地又在其他材质,如纸张、丝绸、面具上画出来,慢慢地就形成了川剧脸谱艺术。
再次,可以看空间上的特色: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四川发达的地域文明与川剧脸谱地域性的关系。主要有三点:一是川剧首先是四川地区的剧种,具有鲜明的四川特色。尽管“川剧形成的时间,由于对川剧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直存有争论,因而迄今尚无定论。不过,有一点却是无须怀疑的,这就是川剧在风格上所具有的鲜明的地域特色——四川特色(巴蜀文化特色)……川剧演员的化妆艺术——脸谱(其“变脸”被视为川剧“绝活”)。它们的根,都深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巴蜀人文的土壤里”③。二是四川盆地孕育了神奇的“巴蜀文化”。四川,由于其盆地地理环境可以为人类遮风挡雨,相对于其他地理环境来说更适合人类生存、发展,自古以来被称为“天府之国”“巴国”,神话传说与神奇事件层出不穷。现在已经有很多证据证明,大禹治水就发生在四川与湖南、湖北交界处,大禹以前的人类文化中心基本上都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因此,如果我们顺着历史给四川划定的轨迹“天府国、巴国、伊甸园、四川盆地、地星人类的最初栖息地、人类文字文明的起源地”来研究四川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四川盆地的地形与四川祭祀文化、打鬼戏是有来头的;四川的脸谱、面具、涂面化妆艺术也是有来头的。三是四川的印刷术与版画艺术的发达。这主要有三方面的证据支撑:1.作为文明发展重要突破的两大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人,分别出现在与四川相邻的湖南耒阳(蔡伦)、湖北英山(毕升)。2.尽管雕版印刷出自谁手迄今还未考证出来,但是,“历代对雕版印刷的记载,都提到四川是一个刻印中心” ④。很多人都推测四川可能就是印刷术的发源地。这种推测有着大家公认的依据,其基本说法是:“西蜀在历代的政局比中原较为稳定,天时地利好,因此,手工业发展相当迅速,四川的纺织、印刷、造纸、刺绣等业都是有名的” ⑤,其他地区很少具备可以同四川相匹敌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条件。3.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四川的地位一直处在中心:1938年10月,在上海萌芽的新兴木刻运动总会“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从武汉迁到重庆,四川取得了现代版画的中心地位。抗战时期,虽然延安地区也成为版画的中心,但大家公认抗战时期的中国版画是延安、四川双中心。“四川在中国近代美术史的新兴木刻运动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⑥,具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1939年4月,重庆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不仅轰动全国,也得到了苏联等国家的重视。解放后,四川现代版画的地位很高。“北大荒、四川、江苏版画创作是20世纪突出的群体现象,三大群体的版画创作在20世纪50-60年代并延展到80年代,形成的抒情品格,以及由此凸显出的时代风貌,在当代版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⑦
最后,我们可以探究一下技法上的共性:不求相似,只求传神;不求相近,只求爱憎分明,情天恨海,引人入胜。脸谱特有的程式化技法与设计理念,似乎直接来自于四川地区发达的版画(雕版印刷品)设计与制作。因为早期的印刷品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是用黑白两色表达所有的内容,颜色对比非常明显。只要稍微认真观察,不难发现川剧脸谱艺术无论是涂面还是假面,都要用绘画的方式画出来,但这种绘画理念与技巧已经完全不同于普通绘画的理念和技巧,而与版画理念与技巧相近。普通绘画的理念与技巧,强调真实生动,要用真实生动的绘画再现所画对象的所有意蕴。脸谱艺术不同,无论是假面还是涂面,都比普通绘画夸张刻板很多,而与版画艺术比较相近。脸谱艺术的三大约定(要根据角色的品质设定脸谱绘制的内容;脸谱色彩具有的固定象征意义不能突破;脸谱艺术的颜色对比要界限明显,不能看上去像没有画脸谱的普通人)都与版画相通相融。因为红色代表英勇正义、赤胆忠心,故关羽脸谱必须是大红色;因为黑色代表刚直果断,故包公脸谱一定是黑色;因为白色代表奸诈多谋,故曹操脸谱必须是白色,如此等等。脸谱艺术“在设色寓意中就往往以剧中人物的道德品质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为依据,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批判鞭打,其贬其褒,都要从脸谱中反映出来”⑧ 的特点说明:川剧脸谱具有相对固定的版式,与四川雕版印刷与版画发达原理相通。
三、川剧脸谱藝术与四川版画艺术起源共生现象再思考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川剧脸谱艺术在起源上不一定要解决假面与涂面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假面与涂面都起源于四川何种传统文化、何种艺术的问题。假面与涂面都要使用绘画手段创作,都起源于绘画艺术的不断演化是不用质疑的。有了这个基本结论,再引入当今绘画的国画、油画、版画三大分类,我们不难发现,川剧脸谱艺术的表现方法与三大画种中的版画最为接近。进一步的探索又发现,四川版画地位高又与四川印刷文化发达、四川地理环境适合人类稳固长久生存有关系。最后,我们得出一个脸谱艺术起源的综合性结论:四川盆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四川人文精神,也产生了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造就了先进的传播巴蜀文化文明的雕版艺术(含印刷术),雕版艺术尤其是民间版画艺术与四川传统戏剧艺术的相互交融,又产生了戏剧的奇葩川剧及其脸谱艺术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些研究路径与步骤可以参见“川剧脸谱研究路径图”(见上图)。 该图记录了川剧脸谱艺术起源研究从第一步“假面涂面之争”逐步走到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的过程,每一步都是由小到大,每一步都是步子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开阔。除第一步有争议外,后面几步几乎都无争议。从最深处看,川剧脸谱、四川版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生长在绵延数千年的地理、人文、艺术历史长河中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特色艺术。人民群众是艺术之源,人民群众既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消费者。任何艺术形式,都应当扎根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在人民生产生活中研究、创新和发展。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就艺术论艺术,不仅脸谱艺术研究没有出路,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作者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曾怡园. 川剧脸谱的艺术特征与设计艺术应用浅析[J]. 四川戏剧.2010(02)
②屈小强. 巴蜀文化与川剧脸谱[J]. 文史杂志.2008(01)
③屈小强. 巴蜀文化与川剧脸谱[J]. 文史杂志.2008(01)
④丰中铁. 版画在四川的发展[J]. 文史杂志.1985(01)
⑤丰中铁. 版画在四川的发展[J]. 文史杂志.1985(01)
⑥丰中铁. 版画在四川的发展[J]. 文史杂志.1985(01)
⑦潘宏艳. 群体现象与地域人文——论北大荒、四川、江苏版画抒情品格的文化针对性[J]. 美术研究.2007(04)
⑧龚思泉. 浅谈川剧脸谱[J]. 四川戏剧.19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