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倍他乐克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3-21周继强
周继强
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倍他乐克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周继强
目的 分析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倍他乐克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9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组与B组,各45例。A组给予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倍他乐克联合用药治疗;B组单独应用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优于治疗前,且A组患者[(121.64±9.46)mm Hg(1 mm Hg=0.133 kPa)、(71.57±8.57)mm Hg、(83.75±5.74)次/min]均优于B组[(128.85±9.57)mm Hg、(78.57±8.36)mm Hg、(95.47±5.85)次/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的血清肌酐、血钾及尿酸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倍他乐克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较好、安全性高,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倍他乐克;高血压;联合用药
高血压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疾病,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朝向低龄化的方向发展[1-5]。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表现为能够作为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诱发更为严重的疾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1]。当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当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多种生理病理因素相关,因此选择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对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倍他乐克联合用药方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旨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随机将其分为A组与B组,各45例。A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3.69±7.35)岁;高血压病程5个月~11年,平均病程(4.52±2.16)岁。B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4.06±7.61)岁;高血压病程5个月~10年,平均病程(4.85±1.7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给予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倍他乐克联合用药治疗,给予依那普利5~10 mg/次、2次/d;给予氢氯噻嗪片25~100 mg,分为1~2次口服,结合患者的血压控制结果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给予倍他乐克100~200 mg,分为1~2次应用。B组单独应用依那普利治疗,给予依那普利5~10 mg/次、2次/d。
1.3 评价指标 ①血压控制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②实验室检测指标:对两组患者血清肌酐、血钾和尿酸指标进行观察对比。③用药安全性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优于治疗前,且A组患者均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B组治疗后对比,bP<0.05
组别 例数 收缩压(mm Hg)舒张压(mm Hg)心率(次/min)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A组45 157.47±12.52 121.64±9.46ab97.85±10.78 71.57±8.57ab103.63±11.75 83.75±5.74abB组45 156.94±13.05128.85±9.57a98.04±10.1778.57±8.36a102.75±12.0595.47±5.85a
2.2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结果对比 A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105.27±8.96)μmol/L和(103.52±8.54)μmol/L、血钾水平分别为(4.10±0.97)mmol/L和(4.41±0.89)mmol/L、尿酸水平分别为(353.84±24.37)μmol/L和(260.57±21.47)μmol/L;B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106.16±8.89)μmol/L和(102.89±8.54)μmol/L、血钾水平分别为(4.09±0.99)mmol/L和(4.50±0.93)mmol/L、尿酸水平分别为(354.37±25.47)μmol/L和(259.47±22.17)μmol/L。A组治疗后的血清肌酐、血钾及尿酸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A组患者中发生呼吸系统症状2例、神经系统症状0例、消化系统症状1例、肝功能转氨酶异常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B组患者中发生呼吸系统症状3例、神经系统症状1例、消化系统症状1例、肝功能转氨酶异常0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除了常规的头晕头痛、呕吐以及胸闷等症状之外,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的危害更为重要[6-9]。疾病治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降低患者由于心血管疾病致残和死亡的可能性,明确患者的可逆性危险因素,结合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依那普利属于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一种,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过抑制小动脉平滑肌收缩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减少交感神经冲动从而控制血压[3,10-13]。其特点在于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但是单独用药可能增加高血钾的发生率,安全性受到质疑。氢氯噻嗪属于利尿剂的一种,对于预防高血压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作用机制与利钠有着较大的关系,联合依那普利能够弥补其起效较慢的缺点,达到快速降压的作用,但是该药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和尿酸水平异常[4,14-16]。倍他乐克的价值体现在对心率的控制方面,能够调节血泵从而改善外周血压力。本文中,通过联合三种药物达到良好的成效,患者血压和心率控制效果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王红玫,尹建华.依那普利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在高血压危象急救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3):45-48.
[2]赵玉凤.依那普利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对2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血压、脂质代谢及电解质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0):2205-2207.
[3]汪爱民,李金能,赵江,等.初始治疗无效的高血压患者应用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的临床观察.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4):380-383.
[4]洪家旺,阚丽虹,王静恩,等.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与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龄高血压患者疗效比较.中外医学研究,2014(36):44-46.
[5]赵静珊.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对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的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3):119-120.
[6]米敏.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临床分析.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3):28-29.
[7]姜艳红,李云.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2457-2458.
[8]张秋生,张龙秋,王国强.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32-33.
[9]贺明清,陈小钦,陈玉.小剂量氢氯噻嗪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551-2552.
[10]周成明.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倍他乐克用于高血压治疗临床疗效观察.四川医学,2016,37(9):1024-1026.
[11]李贵山,迟戈夫,高宇航,等.依那普利合用氢氯噻嗪倍他乐克治疗高血压166例疗效观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汉文版),2006,21(6):702-703.
[12]彭洪炉,黄桂芳,姜果希.依那普利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医药论坛杂志,2009(18):4-6.
[13]刘伟光.依那普利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1):82-83.
[14]梁晓琴.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患者80例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108-109.
[15]杨平林.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104例临床疗效观察.吉林医学,2010,31(8):1037-1038.
[16]周昊.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66-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3.053
2016-12-30]
110026 沈阳市铁西区华康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