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见福便利店看零售行业发展新貌

2017-03-21周勇

中国商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加盟店便利店总部

从见福便利店看零售行业发展新貌

张利说,在见福便利店,员工没有“迟到”一说,他们挤车累得够呛,上班迟到10分钟,你扣他工钱,毫无意义,更不人性。我们只是提醒他一下,这就可以了,从来不扣工资。不仅如此,职工生大病,按照医保规定支付的医药费以外的部分,由公司兜底,以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这就是张利所倡导的“零售包容观”。他认为管理企业首先是要释放人的能量,而不是控制人的思想,这与“洗脑管理法”有天壤之别。

文/周勇(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商学院教授)

厦门见福便利店于2013年进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主要连锁便利店企业发展情况》排行榜。2013年在纳入排行榜的50家连锁便利店企业中,见福便利店以250家的门店规模排名第33位;2014年在55家企业中以400家的门店规模排名第25位,当年门店数量行业增幅仅为7.8%,见福便利店则高达60%;2015年在63家企业中,见福便利店以550家门店规模排名第22位,当年门店数量行业增幅为9.8%,见福便利店为37%;2016年见福便利店门店数量达到800家,同比增长41%。在经济下行、实体零售业业绩下滑不见底的当下,尽管便利店等小型业态一枝独秀,但行业增幅一般在10%左右,见福便利店近年来的门店数量、销售总额和利润总额等多项指标的复合增长率都超过了30%,实属不易。

倡导幸福使命

“见福便利店”为厦门见福连锁管理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它是巷口文化、大众消费、网络节点的综合体,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快捷、时尚、有趣的便利生活方式的运营商,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拥有53万“福粉”,而它只是一家只有10年发展史的专业做便利店的连锁公司。厦门见福连锁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利是60后,曾为某国企的处级干部,第一次创业是做批发代理商,第二次创业则从批发转到零售。当时他考察了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商业发展,感觉便利店是一个很好的零售业态,便创办了见福便利店。

创业初期,张利首先想到的是做加盟便利。南方某大型便利公司要价上百万元,而且不让做区域特许加盟,与上海的便利公司也没谈成,无奈之下,只好自立门户。其实,依靠特许加盟方式从事商业活动,不仅是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更是很多创业者的首选。如沃尔玛从1945年9月加盟第一家富兰克林特许店到开办富兰克林集团旗下的“沃顿5分-1角店”,再到1962年7月开办第一家沃尔玛折扣百货店,前后经历了7年的时间。再如中国台湾的统一企业旗下的统一超商,于1978年4月创办,1979年5月开办“统一超级商店”,从1980年2月起,通过“地区转让”方式,获得了台湾本岛、金门岛、上海等地及菲律宾的7-Eleven经营权。地区转让的特许加盟模式,是指加盟主在某一地区寻找一个总代理人,并与之签订协议,允许其在该地区内全权发展连锁店。作为这种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是合资特许转让,即总公司与某一个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加盟总部,再开设自己的分店或继续转让给他人开店。张利具有做批发代理的深厚背景,所以对这种“地区转让”的方式情有独钟,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零售行业还很少采取此类商业发展模式。这也许与经营者的发展思路与营商环境有关。

谈到见福便利店的名称,张利说,2006年第二次创业的时候想到把“美国”倒过来叫“国美”的公司发展得很红火,我们就把“福建”转过来叫“见福”,但见福的真正内涵则是“要用有限空间,为人们提供无限幸福。这是一个幸福使命。”

破解行业魔咒

张利说,便利店起步的时候就几家店,倒是盈利的,但店越开越多反而亏损了,我们也没能跳出发展初期的“便利店魔咒”。整整熬了7年,达到200家规模的时候才开始盈利,后来亏亏盈盈,直到2011年才真正开始盈利。所以,张总对7—11便利店也有独特的理解,他说,7—11不仅是从早上7点卖到晚上11点,也不仅仅是卖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顾客所需要的商品,更是老板早7点来晚11点走,7年转盈,11年赚钱。

见福便利店大约是在直营店开到100家的时候开始发展加盟店,到如今,800家门店中有600家是加盟店,加盟店占比高达75%。大力发展加盟可以说是破解便利店魔咒的第一招,也是便利店行业最基本的招数。

第二招是发动内部员工开加盟店。见福便利店最初的50家加盟店是动员公司总部员工以及亲戚朋友来开办的,他们把赚钱的好店拿出来,以确保加盟者有钱赚,这一点做法与国内有些公司把不好的店拿出来加盟的做法截然不同。虽然说“死店活人开”,但对店面要求很高的便利店行业来说,如果有能把一个“烂店”开成一个“靓店”的本事,人家也就没必要再来加盟了。所以,不管直营还是加盟, “烂店”终究还是“烂店”,加盟的方式不是为救“烂店”而诞生的,加盟只是一种生意模式,需要发挥总部与店铺的两个积极性。

第三招是互惠互利。见福便利店主要采取特许加盟而非委托加盟方式,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总部与门店两方面的积极性。每个店铺含设备、装潢、商品在内的投资约30万元,其中,门头装潢约3万元,由公司投资,产权归公司,这样也便于特许加盟合约到期时按照合同约定摘下招牌。对加盟者只收入门费(品牌授权金)3万元,不收权益金。总部每周两次巡视加盟店,主要是为门店提供服务。见福便利店不是把总部当作“警察局”,而是把总部看作是一个“提供服务的机构”。

第四招是收购同行。见福便利店曾经整合过三家便利店公司,所采取的方式是门店转让,而不是全公司整合,这种方式快速、实用。如今的厦门市内仍然可以看到“悦士便利店”,但实际上该便利店已经被见福便利店整合。通过整合同行,快速改造成直营店或转换成加盟店,这也是见福便利店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前一般认为便利店完全可以通过加盟实现转换而没有必要整合,见福便利店的实践为便利店行业整合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以加盟为主导的便利店发展模式,也大大压缩了人事规模。全公司4000多名员工,每家门店员工平均不到5人,加盟店一般3人~4人,直营店一般4人~5人。减少人力成本,是便利店能够实现盈利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型便利公司仍然在实施6+1的运作模式,每个店6人~7人,多一个人,一年增加开支好几万元,这好几万元的开支要用好几百万元的营业收入才能弥补,这怎么能够盈利?

释放员工能量

当天下午五点半,与张利相约来到见福便利店厦门总部。按理说这是下班时刻,但员工丝毫没有下班的状态,各做各的事情。与张利的谈话就是从员工的工作状态开始的。张利说,在见福便利店,员工没有“迟到”一说,他们挤车累得够呛,上班迟到10分钟,你扣他工钱,毫无意义,更不人性。我们只是提醒他一下,这就可以了,从来不扣工资。不仅如此,职工生大病,按照医保规定支付的医药费以外的部分,由公司兜底,以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这就是张利所倡导的“零售包容观”。他认为管理企业首先是要释放人的能量,而不是控制人的思想,这与“洗脑管理法”有天壤之别。在见福当家人看来,公司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家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结果是员工都能把公司的小事也当作大事。张利说:“上班重要还是照看生病的小孩重要?当然是后者重要,这样才符合人性。”他还说,考核公司总部员工只有两个指标,一是门店开发,二是销售增长,而且这两个指标还与股权激励挂钩。由此不仅激发了总部为门店服务的精神,也引申出他们对团队两字的特别解读——“因利益一致而抱团,因价值观相同而站队”。

猜你喜欢

加盟店便利店总部
AKTION MENSCH总部办公空间
一克拉便利店
叶卡捷琳堡RCC总部大楼
RAYDATA总部办公室
京沈总部基地
独一无二的日本便利店文化
滤清行业壁垒 创造商业价值
加盟创业应注意什么
做一个人生意的超市发罗森便利店亮相北京
无人便利店PK传统便利店:现在的问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