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引领中国未来发展
2017-03-21耿黎明
本刊记者 耿黎明
新型城镇化引领中国未来发展
本刊记者 耿黎明
2017年1月7日,首届中国管理智库专家峰会“中国特色乡村之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三农”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与交流。在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培根。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培根
靠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别
缩小城乡差别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1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规划》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达到60%,2030年达到70%。实现这一目标,可谓任重道远。那么,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应如何缩小城镇化和城市化的二级分化的差距呢?李培根告诉记者:“在这个问题上,政策研究领域一直都有争论。在城镇化的具体路径上,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大城市的方式解决城乡差别,优点是中国人多地少,而大城市能更好地节省资源;缺点则是生活成本偏高,还有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另一种是走小城镇化道路,这是我比较看好的,其优点在于各地政府在推动小城镇建设方面普遍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但是,城镇化发展如果没有产业支持和大城市带动,就很难深入。现在很多人在大城市工作,在中小城市生活,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只有农村逐步发展好了,城市打工的人才会逐步返乡,人才、技术等资源才会逐步回流。当城乡差别变得越来越小的时候,人们才会越来越有回乡的动力,反之,如果鸿沟越来越宽,谁都不愿意回乡。
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现在各地城镇化发展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当记者问及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如何避免出现“千镇一面”的情况,如何走好城镇化之路时,李培根说道:“要走好城镇化之路,在操作手段上就不能太死板,一定要灵活,国家提出要建设一千个特色乡镇,要在城镇化建设中寻找更好的结合点。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但城镇化发展要有自己的调子,要突出特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美丽特色小城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的新常态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战略优化成为第一要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PPP模式是中央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那么,PPP模式在发展特色小城镇上有着哪些作用呢?李培根说道:“现在特色小城镇、特色社区(综合体)在一、二线城市及其周边的建设逐步成为房地产企业一个新的投资方向。这就需要房地产商有一个角色上的转变,很多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开发房地产和造城运动,其实不然,新型城镇化是要求开发商转型为城镇发展运营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开发商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2014年城镇化率为54.8%,今后还有2亿多的人口要往城市转移。这个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对开发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开发商未来建设的不仅仅是房子,更是为小城镇建设提升服务、实现创新、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城镇房地产商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真正转型为小城镇发展运营商。”
建设特色新型城镇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正走向内容竞争。在内容竞争不断白热化的情况之下,应如何走好城镇化建设之路时,李培根告诉记者:“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考虑到可以推出综合体或者是特色小城镇的地理位置等多种要素,可行性项目投资的数量有限,这就回归到了房企之间的竞争——内容竞争,这里的内容包含:特色建筑、自然资源、文化底蕴、优质服务、共享经济等。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内涵也必须融入其中,围绕的是综合服务内容之间的竞争。中国信息协会会会长卢时彻曾指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信息惠民工程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成绩显著。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根据当地文化、资源特色,植入当地的生态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和人文情怀,深刻体现对人的理解与尊重。”
走产能协调新型城镇化之路
在谈及如何更好地建设城镇化之路时,记者问及李培根,有观点认为城镇化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人口土地、资本、人口、产业之间的关系,对此您有何看法时,李培根说道:“资本是金融,属于上层建筑,属于形而上的东西;物质,属于形而下的产物,用道家的观点来说,‘形而下者谓之器’,用形而上的东西让形而下的物质实现更好的循环,畅通起来,这就需要国家在经济、资本的管制和政策上更加开放。如果这几方面关系处理得不好,就会出现土地开发比较快,但没有产业和人口聚集的现象,即大家熟知的‘鬼城’。如果这几个方面处理得好,土地开发将能吸引到资本,进而吸引产业,再现人口的集聚,那么人民群众就能安居乐业,城镇化发展就能够快速实现。”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就地城镇化”的概念。记者问及李培根,在推行“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会给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留守儿童带来怎样的变化?李培根说道:“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劳动力的问题,还包括整个国家社会体制、制度保障、生活水准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还包括如何在农村实现城市化生活水准的问题,很多权利农村人是几乎没有的,这跟城市人形成了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让农村的农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达到城市的水平,使农民享有和城市人一样的权利。推行‘就地城镇化’,农民离土不离乡,可以大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将带来极大的好处,城镇基础设施发展好了,产业集聚、交通网络会更紧密,服务业也将随之发展起来,吸纳就业的容量就更大了。与此同时,每年的春运也可以减轻很大的压力,农民工朋友到就近的省会城市、二线三线城市、县城或家乡小镇从事非农工作,其文化和生活习惯的融入也会比去跨省的异地他乡更加顺畅。再者,可以减少大规模异地流动的社会代价,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和安置问题,减轻外出务工成本,消除‘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城乡互补,有效结合,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要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发展的老路,市带县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主线是要走活城乡融合这盘棋。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根据不同地域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镇一面”现象的发生。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