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白说”的现代范式研究

2017-03-21代美丽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范式跨文化

代美丽

摘 要:“空白”是艺术中的空间意识,也是审美范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范式,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文论中有着不同的理论范式,并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艺术接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详尽论述“空白说”的现代范式,可探究其丰富理论积淀及现代转型意义。

关键词:空白 范式 跨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QN-112

范式(Paradigm)是由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概念,主要指学科研究中一个特定的领域或阶段中的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或模式,现已广泛运用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及人文学科等领域。“空白”是艺术中的空间意识,也是审美范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范式,可与传统的美、崇高、滑稽并称,亦可与荒谬、荒诞等现代概念并列。“空白”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文论中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并在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欣赏和艺术作品接受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范式

纵观我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空白说”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已深深植根于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之中,且已上升到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的意义层面从而形成一种艺术范式。“空白说”这一艺术范式,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理论基础,且内涵多元化,如:无、空、虚及留白等各种概念,均是这一艺术范式的明确体现。横向看,这一艺术范式可适用于中国古典美学很多领域;纵向看,这一艺术范式在中国古典美学整个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

在中国古典美学之中,“空白”概念最初指纸张上下左右的留白。中国传统书法中有“计白当黑”之说,清代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凡作书,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实)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虚)处。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空白”概念可体现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之中,戏剧中,在舞台上面三五步行千里,五六人行千军万马,著名戏剧家梅兰芳也曾说“演少不是戏,演多不是艺”;绘画中,空白创造无限意蕴的美感,如朱耷作品中的一条鱼就能让观众看到在水中自由自在游行的鱼儿们;谈话中“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影视中的时空的割裂亦是空白的體现方式,正如严羽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表达、文章的结构和小说情节等等元素中的省略和不完整表达均能传达空白的无限内涵,给读者无限的审美空间。正如刘熙载曾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道家老庄哲学的宇宙观思想为空白说这一艺术范式提供了丰厚的哲学基础。老子在《道德经》 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不是意义上的不存在或没有,同时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它主要是无具体形式的物质或状态。万物之道不在于“有”而在于“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强调虚实结合,有无相依,正因为既有“有”的一面,又有“无”的一面,才能构成完整的世界,天地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艺术中“实境”描写和意境的追求恰恰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

总之,“空白”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一个潜在的审美范畴和艺术范式,可用于绘画、诗歌、小说、戏剧、书法、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 旨在发掘抽象的、寥廓含蓄的意蕴。

二、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说”范式

波兰的现象学家罗曼·英伽登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空白”概念,在其The 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中提出作品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的图式化纲要结构,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点的确定和对空白的填补实现了作品的现实化。伊瑟尔(Iser)在其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和The Implied Reader中均分析了“召唤结构”的魅力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这一“召唤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一样是一种艺术范式,主要应用于文本阅读和读者接受过程中。这一召唤结构可体现为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的断裂与留白,也可体现为文学作品中叙事画面的不连贯而形成的断裂,这些均是文学作品对读者阅读时的情感强调或理解。这些作品中的“空白”、“断裂”和“空缺”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

“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由文学作品内容的不确定与断裂及留白而形成的“召唤结构”,使得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对世界体验和认知与作品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作品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使具体的文学作品生成无限意义上面的解读。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上面的空白能够激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力,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一般说来,一部文学作品的不确定点或断裂或空白处越多,越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进而对作品进行意义上的再创造。这一召唤结构的艺术范式也就在作品阅读中不断地形成和实现。

随着“空白”概念的成熟发展,可以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空白艺术范式重在内容和意境,而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侧重于形式,均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不足,结合二者研究其现代空白艺术范式,达到跨学科地解读“空白”的具体内涵及其范式转型意义。

三、“空白说”现代范式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均有体现,如书法、绘画、诗歌、小说、电影等,在深厚的哲学基础上,审美范畴的“空白说”是一种抽象的、无限的艺术韵味,正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而在西方文论中,“空白”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谈论了“空白”概念。但是,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只是简单的具体的概念,即一些不连贯的“空缺”、“未定点”等。二者的“空白说”均不全面: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过于抽象,缺乏具体阐释,西方文论中的“空白”则过于具体,缺乏蕴含的无限韵味。随着中西文化和理论的融合,对“空白说”这一艺术范式的全面系统的理解成为一种趋势,且对跨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结合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并以抽象、无限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观照具体、有限的西方文论中的“空白”,从而得出既有具体含义又有无限韵味的“空白说”的现代艺术范式。在艺术作品创作和审美过程中,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大要素至关重要。在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学者关注的要素不尽相同,从“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的发展不难看出,学者大多是仅仅重视其中一个要素而忽略了其他两个要素,这样不免容易陷入极端理解。一位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文学活动中的四大要素:宇宙、创作者、作品和接受者,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这些要素间的平衡。本文以这一观点中的文学活动中的宇宙、创作者、作品和接受者四元素为切入点,把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的抽象、无限意蕴融合于具体的、有限的西方文论中的“空白”概念,达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进而研究其现代艺术范式及其转型意义。

这四大元素是一个整体,“空白”对四大元素的平衡关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创作者的化虚为实、作品的以实生虚和接受者的虚实结合,统一体现了“空白”理论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这一完整活动的作用与内涵,最终达到无限的“空纳万境”之境界,并融入浩瀚的宇宙。反过来,宇宙影响创作者,开始创作者的化虚为实、作品的以实生虚和接受者的虚实结合,如此循环下去,形成开放的、无限的、永恒的“空白说”,达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形成开放的无限意义的现代艺术范式,其转型意义在文学作品创作和赏析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化虚为实的创作行为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作者告知读者所有内容,那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仅仅是吸收而无参与,久而久之,便觉乏味。而“空白”能夠使得读者和作者以及作品有更好的互动,由此很多留有空白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如艾略特的《荒原》、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等。其次,在阅读过程中,作品的以实生虚使得作品中的“空白”激发读者的阅读参与性。一方面,空白使得作品内容之间更加连续并具无限遐想空间;另一方面,空白能够促进作品、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联系。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作品理解不同,就在于作品中空白的存在。最后,读者以自己对作品虚实结合的理解把作品内容间的空白联系起来,空白在作品的审美过程中也逐渐消失。从而拓展了读者的审美空间,正如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这一核心理念和效果与空白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异曲同工。

总之,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艺术范式补充于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形成新的“空白说”现代范式,这一新的“空白说”艺术范式适用于各种艺术形式,并可实际用于解读各种艺术作品,尤其为英美文学作品研究开辟独特视角,能够给读者留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空间,在审美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拓展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并加深读者与作者及作品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亦能反作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对文艺实践予以能动的启发。

四、结论

随着中西理论的相互融合,藉中国古典美学或中国文化思想观照西方文论或英美文学等尝试成为跨文化研究的一种趋势。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对西方文论中空白概念进行补充,体现了从古到今、从中到西的范式转型,这样对“空白”观进行了全面、具体分析,又为“空白”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开辟了新的视角。并把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资源与西方文论、英美文学及文化结合起来,使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成为跨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领域一种可行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李克和,张唯嘉.中西“空白”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J].2005(1):100-106.

[2] 王瑞.宗白华美学范式的独特性及其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3]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 Jauss,Hans Robert.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theory[A]//In Newton,K.M (ed.).Twentieth CenturyLiteraryTheory:AReader[C].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8(4):32-34.

[6] 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猜你喜欢

范式跨文化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范式守信不负约
跨文化传播学理与实践的全景展现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简笔画在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使用策略
史上最感人的约饭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