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人性的呼唤与传统文化的寻根
2017-03-21辛铁钢陆宏通
辛铁钢++陆宏通
承德医学院学校办公室
摘 要:将电影《罗生门》与《红高粱》引入大学语文课堂并进行深层次审美鉴赏比较,呈现出两种风格迥异的美学思想,带给人们阻滞与欢畅的心理感受,诠释艺术世界的瑰丽多彩,这对提升大学生艺术品位、欣赏水平、价值取向、思想道德意义深远。
关键词:《罗生门》 《红高粱》 大学语文 鉴赏比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Q141020)
将电影嫁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是我试图尝试的一种教学方式,发挥电影的寓教于乐的特性及声音、画面的视听冲击效果,引领学生关注电影艺术,裨益颇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对影片《罗生门》和《红高粱》进行了鉴赏比较,研究比对二者迥异的思想意义、艺术技巧、艺术风格。
一、观影心理:阻塞滞缓与欢快流畅
电影《罗生门》和《红高粱》为我们描绘了风格迥异的镜像世界,学生观影后的心理感受差异极大。
从整体的审美感受来看,学生们在观看《罗生门》过程中的情绪始终被凝重笼罩着,沉重压抑而且郁闷,低落失望甚而迷茫。黑白纪录片风格默默地诉说着一个深刻的主题,人性之恶在剧中四个人物的谎言中暴露无遗,而且不断颠覆着你的认识和判断,让你倒吸着凉气,直至感到透心的寒意。真相与谎言,挣扎与粉饰,事实随意被篡改,谎言转瞬被戳穿,摄像机记录了人物内心脆弱虚伪的全过程,触动着观影者敏感的神经。导致观影者心中始终纠缠着一个问题,剧中人物为什么要撒谎,谎言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导演就是这样把观影者拖入人性善恶的迷雾之中。
同学们观看《红高粱》时,挣脱了“幽咽泉流冰下难”的阻塞,进入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畅快淋漓。流畅紧凑的画面,富有野性色彩、民间风俗的传奇故事,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爱情加战争的电影元素……迎亲、颠轿、劫轿、祭酒神、耍酒疯、闯土匪窝、抗击日寇这些事,时而令人忍俊不禁,忽而引人屏气凝神,继而引发血脉喷张,旋即产生庄严肃穆,调动起人的各种情感体验、心理感受、审美愉悦。
畅快欢腾能给人无限的审美愉悦与快感,流畅的剧情安排、火红明亮的色调、戏剧化的元素构成强大的画面声效磁场,一方面带给观影者流畅的视听观影感受,另一方面把观影者牢牢地吸入影片设定的场域,形成美妙的视觉奇观。阻滞艰涩给人一种生涩的阻滞感、顿挫感和难以言表的陌生感,但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和悠远的思索。影片《罗生门》的循环讲述、黑白片色调、真相不确定性都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陌生化感受,使人理解困惑、思维困顿的处理本身就是一种比较高明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1]艺术作品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这两部影片激昂与沉郁并峙,風格迥然不同。学会欣赏多种艺术风格的影片对提升审美水平、拓宽审美视野大有益处。
二、创作思想:剖析反思与歌颂礼赞
两部影片文化反思意味非常浓厚,两位导演分别将关注的触点深入到处于浓厚包裹之中的民族心理。
黑泽明通过电影想象解决当下面对现实生活产生的焦虑,“从一种现代人文主义的视角去反思现代物质文明所造成的精神及生存世界的毁灭性灾难。”[2]黑泽明创设了三重叙事语境:第一重叙事语境是茂密幽深的竹林。有学生质疑影片开头使用樵夫行走长镜头的意义和价值,此举实乃有意让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而荒凉的环境之中,有意与现实社会、现代文明拉开了距离。当竹林中故事主人公即将回归文明社会之时,人类文明、民族文化、伦理道德、野蛮罪恶扑面而来,人物内心陷入了挣扎与博弈,竹林中的三角关系显然不能移植到文明社会之中,只能通过扭曲、破坏、撕裂、摧毁等非正常手段改变才能被文明社会接纳。进而故事生发出第二重叙事语境,杀人案件的审判地——官署衙门大堂上。阳光下的审判大堂看似照耀一切,实际上难以明晰隐藏在人物灵魂深处的阴暗和罪恶。在这里由文明对野蛮、罪恶进行审判,在强盗、武士、武士之妻、樵夫谎辩中暴露了文明重压下虚伪和异化的人性。第三重叙事语境是凄风冷雨下的罗生门。如果说官署衙门是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一个犯罪事件的法理审判,罗生门下三个人的言论则代表了来自民间的民族心理、伦理道德、社会舆论对人的道德品行、人心善恶、社会风尚的评判,进而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人性之恶在社会民众心中产生的痛苦和迷茫。黑泽明的电影叙事正是日本物质与技术文明不断膨胀而精神层面却正在发生断裂和坍塌,虚伪的、庸俗的、实用的个人主义盛行的现实写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介绍该片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学生们在观影后产生对现代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滞后之间的矛盾的深深思索,这一矛盾始终贯穿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之中,在现代社会尤其凸显。当代社会人文素养的缺失、道德伦理的滑坡、高尚品性的失落早已成为人文学者心中的焦虑,笔者希望借此影片引领学生关注这一社会深层问题。
张艺谋作为一名有思想的艺术家,透过其作品可以发现隐藏着的关于整个国家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华文明中刚健野性热烈不屈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狂放的张力。《红高粱》绘制了一幅具有亦幻亦真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民情、文化传统画卷。迎亲嫁娶以及由此引发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中墨彩厚重的一笔,民俗民情、伦理道德、政治环境、社会发展都可以借此得以展现。新娘子红妆艳裹红盖头遮面美艳动人,喇叭唢呐吹得响彻天地,一群精赤上身的壮汉把红轿子上下颠飞,但是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闻听新娘的哭泣声,颠轿戛然而止;新娘桃花灼灼眼波流动,英雄救美只因英雄难过美人关,眉目之间男女主人公已经定下山盟海誓,真心相爱以身相许……中国历史文化的元素清晰可见;“我爷爷”,响当当的轿子头,月高风黑夜杀人于无形,一人敢闯土匪窝,单挑威震一方的三炮毫不含糊,酒缸里睡觉、酒桶里撒尿,抵御外辱毫无惧色。老实巴交的“罗汉叔”,精通酒里乾坤,国难当头轻生死重大义,活剥至死骂不绝口,影片蘸满了中国传奇故事厚厚之神韵;一群酿酒人,爱酒如命,敬酒如神,酣歌雅致,性如烈火,有一种精神和文化让酒具有了悠深厚重的内涵。
三、画面色彩:多彩的浪漫与黑白的凝重
注重画面的构思和色彩的运用,在电影《红高粱》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土地、高粱、酒基本构成了影片画面背景,黄色和红色填充了背景的主色调。黄土地,黄色厚重苍茫的黄土地,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就在这片土地上演绎出了一场充满爱恨情深、悲欢离合、家仇国恨的浮世悲歌。红高粱,秸秆强壮如枪,叶子浓绿如刀,高粱穗红似火炬,它像钉子一般植根于大地上,像烈焰一般熊熊燃烧于大地上,与人民一起共生共存,繁衍生息。红高粱酒,火一样红、血一样红,红得炽热、红得深沉、红得醉人,当这诱人的酒与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酒神、抗击日寇的武器联系在一起之后,酒就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黑白片的运用是黑泽明慎重探索追求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效果。“返回到本源近旁”[3],还原日常的原生态生存状态,达到近似于真实的纪录片风格,为刻画人性中的虚伪和隐恶增加了沉重的现实感。黑白的画面、苍白的人物更好地诠释了现实的冰冷和无情,善恶的拷问使人的面目显得可憎而又可怕;在罪恶的浸染下太阳缺失了孕育万物的力量和温暖的光辉,孱弱而又刺目;暴雨和乌云成为压在人们心中不可承受的沉重。影片中的人物在退去了色彩的笼罩之后,还原出更加本真、清晰的面目。
四、差异的价值:多元的艺术,多向度的美
大学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课程,在文明的传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电影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对电影发展、教学效果、大学生思想教育及艺术能力培养而言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尝试。源远流长的世界电影发展长河,多姿多彩的光影世界,这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向学生打开这扇大门,引领他们走进一片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罗生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花,在艺术构思、思想内涵、视觉感受等方面都带给我们独具一格的艺术感受,学生们观影后众说纷纭,有的说:“看不懂”“感觉很压抑”“心里很难受”等等,但更多的学生说:“影片拍得太棒了,太精彩了”“思想意义很深刻,对人物心灵挖掘很深”等等。悟性如饮水一样因人而异,但这些想法确实在学生的头脑中走过迂回曲折的道路,会留存在记忆里并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且深刻,最终验证并接受为艺术经典。《红高粱》的故事元素、画面配置、情感基调都极具牵动人心的特质,学生享受了一场美妙的视觉盛宴。学生的观影之旅厚植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真审视瑰奇绚烂的中华文化,内心对自由的爱情、纯真的人性和民族慷慨正气荡起层层的涟漪。
在比较鉴赏《红高粱》和《罗生门》过程中,我们明确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交融与碰撞,其深远价值在于向学生展示了艺术世界的多维性、多向度、多元化。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绝非简单化一,更不能简单地以视觉快感、荒诞离奇、整蛊搞笑作为评判依据。对粗俗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分和取舍关系着大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積极乐观价值取向的形成,意义重大无需赘言。提高大学生思想艺术水平是我们职责所在,也是把更多有价值的影片引入大学课堂的意义所在,相信接下来值得我们去探寻的工作还有很多,有价值的收获也会更多。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吴海清,张建珍.民族寓言的现代困境[J].电影艺术,2003(5).
[3] 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