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学等待”

2017-03-21沈玉红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

沈玉红

摘 要 新课改后,“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似乎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公认的标准。在这样的认知下,学科教学朝着“有效”和“高效”不断进军,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所谓的以“效能”为旗帜的“高速”。但是,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性是需要在等待中才能凸显的,因而课堂教学需要“教学等待”。同时,“教学等待”对于教师精准的辨别力、沉着的应变力、高能的驾驭力以及深刻的反思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效 课堂教学 有效 教学等待

一、课堂教学等待的内涵

“教学等待”是指有教育教学意义的等待。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等待,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其一,“教学等待”是具有一定教学目的的,是期待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情境显现;其二,“教学等待”是以教师为依托而发生的,“教学等待”作为教学的一种过程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等待的对象是学生,可以是全体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学生;其三,“教学等待”是积极的等候,要辅以引导等其他教学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时间马拉松。

在“教学等待”的研究中较为深入的要属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提出的“等待时间”观点。他认为,“等待时间”根据阶段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引出问题到学生回答问题前的时间间隔;另一类是学生回答问题到教师对该回答做出评价前的时间间隔。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若学生未能及时给出答案,那么大部分教师均会通过言语来引领学生思考,这类等待所消耗的时间,即为罗伊的第一类“等待时间”。当学生已经回答问题,但是答题的思路或者方向与原题略有偏差,或者答错题时,教师同样会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在学生已有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最终完成问题的释疑,同时教师会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这类等待所消耗的时间,即为罗伊的第二类“等待时间”。这两类等待,几乎贯穿于所有课堂。罗伊在研究课堂提问时还发现,“等待时间”与学生答题的主动性及课堂氛围成正相关,即“等待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可以提升学生答题的主动性及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答题的状态与质量。在答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该同学或其他同学还可能会引申出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课堂变为学生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主要阵地。研究还发现,课堂中的“等待时间”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当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探讨时,教师对问题的评论将会更周全;当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时,教师在课堂需要预设的问题就会减少,转而向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发。

二、课堂教学中是否存在着“等待”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提倡进行学科教研活动及组织大型的公开教学展示课并进行交流。在某次活动中,笔者有幸学习了一堂大市级的化学公开课,课题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课堂上,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分組实验,以此来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理念,看似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了完美结合。但是,仔细研讨下,大家又为本次课堂的“高速”而惊叹。所谓的“探究”,是在教师利用导学案限定了实验思路后的操作重现,并且在有些小组还未完成实验时,教师就草草收场,进行归纳小结,忙于进行知识信息的输出及对教学任务的追赶。另外,从本节课的教学中产生了三点疑问:第一,整堂课的提问次数非常多,学生似乎整堂课都处于高度思考状态,但是,这样密集的问题,真的就有效吗?第二,课堂上举手的学生似乎总是那么几位,教师提问的对象也经常局限于一部分学生,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地被“边缘化”。第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严谨有序,完美地进行了环环相扣,甚至达到了“无缝对接”的程度,不知道课堂中被“边缘化”的学生是否来得及“呼吸”并跟上节奏呢?

总的来说,可以感受到这堂课确实是经过了教师的精心设计,但也正是这种精心,形成了无缝的紧密,从而遮掩了课堂教学中因“等待”而产生的“无法预约的精彩”。实际的课堂教学需要等待,“等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智能体现。

三、课堂教学中需要怎样的“等待”

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知识体系与学科素养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等待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等待呢?

1.课前深入研析,探究可能的“等待”

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适宜的研析与探究是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保障。要想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等待,就要在课前先出力。课前要对本知识点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分析。重难点的突破往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对重难点把握透彻,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了解,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等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重难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实现。在课前进行重难点及学情的深入研析,主要是为探究可能产生的“等待”而服务的,教师课前对这些都分析透彻,探究预设可能出现的“等待”,是课堂教学适宜的“量”与“度”的基础,也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2.课中仔细辨别,构建需要的“等待”

实际课堂教学是灵活且随时变化的,再完美的预设也不能达到理想中的完美,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理解,教育的艺术不在于能预设到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改变,因而,对课堂上生成性的动态进行仔细辨别,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源泉。化学学科以实验为主,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加药的顺序,药品的浓度、用量等的不同,往往会出现很多与预设不符的现象,即化学实验教学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并且学生的不同还可能导致这种不确定性成倍增长,这就需要教师有精准的辨别力、沉着的应变力及丰富的知识储备量,要能恰时控制并驾驭课堂,要对学生的“意外生成”进行仔细辨别,同时也要注意对“边缘化”学生的观察与辨别,依据课堂教学的步伐,适时构建需要的“等待”,并灵活调整“等待”的时间与时机。

3.课后深刻反思,提炼“等待”的精华

高效的教学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提高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实现这种螺旋上升最有效的方式。我们就要进行课后的深刻反思,凝结出课堂上的各种智慧,提炼出等待的精华,找出那些“等待”中的小缺陷,进行不断修补,为日后的相对“完美”教学添砖加瓦。当然,反思不仅指对课堂上的“等待”进行反思,也包括对课前预设的“等待”进行反思。在反思“等待”的同时,也要反思其他与“等待”相关的因素,如对课堂上的辨别、应变的反思,对课后感悟的反思等等。

对于“等待”的反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据教学情境反思教学中“等待”的时机是否恰当;要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反思课堂中“等待”的效果是否理想;要基于教学实效的检验反思“等待”的价值是否体现。经过深刻的反思,总结出课堂教学中有多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哪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何种等待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而贡献了力量,等等。在此基础上,修正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提炼等待的精华,从而不断提升等待的艺术,这也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

总之,课堂教学要坚持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高级目标,不要以“高效”标榜而进行“高速”运转,使学生来不及吸收,甚至忽视课堂上的“边缘化”学生,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各自的发展。在课堂上进行适时适度的“教学等待”,不但可以为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留下时间,而且可以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有利于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更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全面发展,将新课改的理念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林高明.等待的艺术[J].福建教育,2013(2).

[2] 李如密,王冬黎.课堂教学等待艺术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2011(8).

[3] 唐敏.英语课堂教学Waiting-time案例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9).

[4] 齐营营,刘先志. “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5).

[5] 李炳亭. 高效课堂的“艺术”和“技术”[J].中小学管理,2010(1).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