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乡村新景致
2017-03-21
一、基本情况
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篁岭民俗文化村,属于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江湾镇,该项目以篁岭古村为核心、周边千亩梯田为依托,利用优美环境背景和古村民俗风情,揉进丰富多姿的参与体验活动,创造四季花海景观,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村、中国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影视村、世界风情小镇。
篁岭古村静卧在江西婺源东部的群山之中,篁岭村整体形态以自然山川地势为依托,村民在上下高差近百米的山坳坡地上开基建房。因可建设用地较少,村庄房屋密集,并随山势呈阶梯状,形成山寨式的梯去村落。为解决斜坡上建村无处晒农作物的问题,村民有意在三楼形成前后高差,并在房屋前方搭建木架,托起圆圆的竹簟,形成独特的晒台。
二、取得的成效
篁岭民俗文化村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016年国家优选旅游项目”、“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江西首批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示范点”,“篁岭晒秋”入选中国最美符号。篁岭民俗文化村旅游资源品质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好评。2015年实现游客接待量96.8万人次,营业收入20216.03万元,年上缴税金1677.93万元,其中农业观光、农产品销售收入11635.3万元,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带动当地农户发展1000余户。
三、主要做法与经验
“篁岭模式”,围绕乡村文化元素的主线,遵循地域民俗文化的特色,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遗留闲置的生产、生活资料、旧屋舍等资源,创新经营模式,精心打造产品,努力营造氛围,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文化產业。该模式对于解决“三农”实际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促进婺源乡村旅游深度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通过房屋产权整体置换统合旅游开发经营权。村落公共景观、村民私人住宅与旅游经济的产权纠葛,是制约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瓶颈。公司经过与县、镇两级政府协商,投资1200万元,在山下交通便利、临近本村农田的乡村公路旁,建设安置房68户,老年、单身公寓36套,并配套基础设施,对篁岭村的320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以山上旧宅置换山下新宅。2013年,通过招拍挂,公司获得了全村3.3万平米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在解除地质隐患,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了产权清晰、边界清楚,整体盘活了古村旅游开发经营权。
二是通过老建筑异地搬迁复兴古村鼎盛期的风貌。古村风貌的复兴是制约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瓶颈。上世纪30年代,篁岭曾遭战火,老建筑多有残损,风貌亟待修复。婺源明清徽派老建筑遍布全县各地,最让人揪心的,是那些零散分布,未纳入文物保护,而自生自灭的老建筑。如许村镇文化站的“怡心堂”,镇政府很想保护,却苦于无人无钱,花窗门片屡屡被盗,行将颓灭。2014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许村镇政府达成协议,由公司全额出资,将“怡心堂”整体搬迁至篁岭修缮保护,所有权仍归许村镇政府,公司则拥有经营使用权。开创了老建筑保护利用的“寄养”模式。迄今,篁岭的120多栋老建筑,有30多栋是异地搬迁来的,使篁岭成为婺源老建筑密度最大的村落之一。
搬迁的同时,公司请来徽州技艺水平最高的古建修复师,全手工修复古村风貌。修复后的古村,石雕、砖雕、木雕,“三雕”工艺精美绝伦;戏台、水口林、书院、祠堂,人文建制格局完整;官宅、商宅、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生活情境古趣盎然。特别是近三百米的“天街”古巷,宛如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该项风貌复兴工程共投资3个多亿,投资强度高达每平米建设用地1万元。
三是通过原住民返迁兼业和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篁岭模式不仅是把村民“迁下去”,还要把村民“请上来”。搬迁安置的“迁下去”是第一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古村落。当古村完成规划建设、风貌修缮,开始运营时,古村里需要的是生活的场景与气息,这时公司有选择地把部分村民“请上来”,挑选当地有手艺、有特长的村民返迁篁岭古村,展示晒秋、当地手工艺、民俗小吃等,从而呈现一个活态的、有炊烟袅袅、有鸡鸣犬吠、有文化深度的古村落。
搬迁前的篁岭只有两个杂货铺。开发后的篁岭则复原了近300米的“天街”,街旁密布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公司将一批认同理念、服从规划、懂得经营的村民返迁“天街”经营相关业态。村落里还集结了一批甲路油纸伞、婺源龙灯、龙尾歙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街里巷间制作传授工艺绝活。游憩用房和铺面用房之外的老建筑,则精心营造成“乡愁旅居精品酒店”,雇佣当地农民提供“御管家式”服务。在保存、延续、复原、提升活态乡土聚落同时,让原住民在既有的空间里生活和发展,将他们培育成了老板。
经过“整体搬迁、精准返迁、产业融入”这三部曲,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都得到增进。村民得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实现了非农化,绘出了“就地城镇化”的新样本。
四是通过打造“篁岭晒秋”品牌构筑乡土中国符号。山居条件下,篁岭村民凿窗支匾晾晒农获,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晒秋”民俗。“晒秋”不限于秋季,春晒茶叶、夏晒山珍、秋晒果蔬、冬晒熏腊,色彩斑斓、延绵有序。旅游开发前,“篁岭晒秋”的摄影作品已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景区开发伊始,就规划、复原和发展“篁岭晒秋”民俗,建设系列“晒秋产品”。晒秋这种场景其他地方也有,但是像篁岭这么集中、这么成规模、这么有特色(晒在房顶的晒架上,堪称“屋顶的艺术”) 是独一无二的。公司抓住这一最大亮点,把“晒秋人家”作为篁岭民俗文化村的品牌主题。围绕晒秋做足文章,游客来篁岭可以看晒秋,拍晒秋,可以住下来体验晒秋,和晒秋大妈们一起在田园采摘,在晒工坊切制,在晒匾中晒出自己的“图腾”,在古民居的回廊上体验“朝晒暮收”的农家乐趣。
经过5年建设,已初见成效。篁岭晒秋已成为“中国最美文化符号”。“篁岭晒秋图”如同“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一样,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想象。
篁岭的发展模式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项目的开发打造中来,以一个景区带动一条源的发展,做活当地经济。一是公司将周边梯田进行流转,每年支付租金。统一规划种植,打造农业观光园,村民的身份由种庄稼的农民成了公司的“造景者”。二是景区业态经营需要,与农民实行订单农业生产,农民包种公司包销,就地消化。三是景区运营需要服务业从业人员,目前公司300余员工中有70%是当地村民,村民身份让地转换。四是篁岭景区古村精品酒店接待面向高端消费群体,中低端消费人群可给村民农家乐带来很大的接待市场,目前篁岭景区周边晓容、前段、栗木坑、篁岭新村的村庄有50余家从事农家乐经营,户均增收5万元。将农户真正融入多产业中,达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村即能挣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