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2017-03-21
制造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有着坚强决心,去年5月国务院制定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核心就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一步应该如何深入推进?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中国制造2025》贯彻实施效果显著
记者:去年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一个纲领性文件,我国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意义是什么?《中国制造2025》贯彻实施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目前整体推进情况如何?
苗圩:《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三步走当中第一步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只有工业强才能实现国家强。根据习总书记指示要求,工信部和中国工程院一起研究了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就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第一步。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可以使全社会更加关注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是个大国,必须要把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牢牢掌握在手中。光靠进口不能支撑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更不能支撑中国实现发达国家这一目标。
《中国制造2025》从去年5月正式发布以来,引起了国内国外广泛关注,国务院也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一年多来,工信部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制定了1+X的规划体系,1就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本身,X是指11个配套的规划或者行动计划,或发展指南。目前,我们已发布8个指南并组织实施,剩余3个处于报批过程中。
第二,会同中央组织部和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省部级干部《中国制造2025》学习班,用学习班这种形式加深文件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思想的认识。我们也了解到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了制造强省的领导小组,这样在思想和组织上保证了规划的实施。
第三,组建了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已经发布了2015年版的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图,引导市场资源向国家的战略重点有效聚集。
第四,开展试点示范。目前已开展浙江宁波,广东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江苏苏南五市的试点示范工作,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摸索,取得宝贵经验。
第五,加强统筹协调。为了避免大家一哄而起,我们制订了《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的指南,部省合作,共同推动当地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
记者:贯彻实施一年多来,我们看到了哪些明显的效果?接下来,我们还有哪些思路?下一步如何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
苗圩:去年工信部确定了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今年又确定了63个项目,这109个项目分布在不同行业,这些项目在提高生产的效率,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研制周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细分行业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并组织行业协会宣传推广。
下一步,我们还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抓好五大工程的实施,即《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第二,抓好有关政策的细化和落地。第三,进一步抓好试点示范,调动更多的地方政府来参与到我们整个《中国制造2025》贯彻实施工作当中来,把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来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来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发展格局。第四,抓好统筹协调,包括规划和规划之间的衔接,各部门之间政策的相互配套,部和省之间的联动。通过这些工作,把规划变成年度计划,把年度计划变成实际行动,把行动变成效果。
智能制造是产业变革潮流所向
记者:《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我们发现智能制造涵义很丰富,对于不同行业和企业来说,其着力点也不同,请问,您理解的智能制造核心是什么?
苗圩:我觉得智能制造是我们终级的发展目标,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中认为智能制造分三阶段,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目前,全球范围内,现有的企业能达到智能化水平的还很少。智能化的基础是数字化,我们首先要把产品、生产过程、管理进行数字化变革,在此基础上,再把不同的装备和装备之间、装备和产品之间、装备和人之间,建立起通信网络,最终实现网络化。在数字化和网络化都已实现的基础上,才可以谈智能制造。考虑到我们引导大家最终的方向还是朝着智能化这个方向去走,所以我们就把智能制造作为我们主攻方向,这个在《中国制造2025》指导思想里面已得以体现。
记者:智能制造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企业来说,改变是非常大的,无论是生产装备,还是整个生产线,抑或整个网络设计,其涉及的维度很多,涉及面也很广。那么这次产业革命是不是中国工业当中的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
苗圩:从世界范围来说,大家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好,德国工业4.0也好,确实是一场科技革命和產业的变革。在这次变革中,企业要跟上进程,才能脱颖而出。如果对这个进程视而不见,或者步伐太慢,就可能被潮流淘汰,这是必然的趋势。中国有越来越多企业,逐渐加入到智能制造中,主动采取措施,虽然会增加一些投入,会带来现有生产模式的变化,但还是值得的。之前提到的试点示范项目取得的成效,就表明了在各行各业都有必要推行智能化制造这种新的生产方式。
记者:我们看到了有部分行业的一些领先企业,形成了智能化车间,甚至互联网工厂,在同行中走在了前列。那么是不是说这就是一种先进模式?另外,我们在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瓶颈?如何解决?
苗圩:随着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企业做的肯定代表一个方向,当然这个进步也不会停止,要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逐渐引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改造传统生产线。随着智能制造的普及,也给业界提出了现实的挑战,比如说要实现在线的检测和控制,对传感技术、数据存储和应用等方面就带来了挑战。从长远来看,随着智能化的水平不断的提高,也给业界带来了一些在传统方式下所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安全问题就是其一。现在一个木马病毒被植入到终端就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大面积社会性影响。前不久乌克兰电网大面积瘫痪,实际上就是因为引入了智能制造技术后,被植入了病毒。不过,尽管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因为有了这些问题,就停滞发展,发展还是要摆在首位。
对于企业在迈向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标准。实现智能制造第一步就是互联互通,如果没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就变成了“鸡同鸭讲”,这也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突破核心技术。我国高端传感器、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空谈。
再次,用高端装备武装产业。也就是说,产业需要更多的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以及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参与生产,促进企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最终实现智能化。
最后,保障工业网络安全。随着更多的机器,更多的产品联网,现在互联网面对的问题可能就会延伸到物联网上面来。其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可能会大过于在互联网所造成的影响破坏,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早研究应对,趋利避害。第一,要做好安全性的防控,所有联网的这些设备,都要设定一定的防护系统,包括使用的人员口令密码要定期的更新,要提高他的復杂程度,这是最根本的。第二,要研究一些及时发现问题的技术,比如说杀毒系统,要能够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第三,要建立全社会可信系统,在现实社会里,诚信就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同样,在将来的网络社会里,大家也要讲究诚信,才能把秩序维护好。
记者:我们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当中,有短板吗?短板在哪里?
苗圩: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我们最大的短板,就是工业化进程与发达国家比相对滞后。比如说发达国家德国,按照其标准,德国企业基本上达到了3.0水平。而我国企业现在还没达到2.0,所以我们还要补2.0的课,推进3.0同时迈向4.0,必须“并联式”推进2.0、3.0、4.0。所以对我们来说,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短板。当然我国也有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大的国家,也是互联网应用最大的国家,如果把这两个优势发挥好,特别是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更好地融合,那就能补齐短板,化不利为有利。我们要发挥现有优势,加快整个工业化进程。
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驱动
记者:创新驱动是《中国制造2025》里指导思想中基本方针之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之一。我们在采访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就是很多企业都觉得创新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在国家层面推进创新驱动?
苗圩: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工业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制造业而言,我们要推进创新驱动,一方面,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把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企业在创新当中,特别在技术创新当中,承担起主体责任。
另一方面,消除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所谓的“死亡谷”,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的有效性。《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通过创新中心建设,解决面向行业共性技术缺失的问题,来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最后转成现实的生产力。
记者:制造业创新中心跟我们以前的那些研发中心有什么样的本质不同?运行机制如何?
苗圩:首先,制造业创新中心目的是提供面向行业共性技术,而不是提供单个企业的个性核心技术。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制造业创新中心,一定要吸引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参与投资建设,解决大家所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
其次,在体制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市场化原则来构建,事业单位尤其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并不适合,要按照市场化的经营原则,在市场竞争中,寻找课题和研发方向,最终把这些技术变成创新中心的收入。
最后,在内部机制上,我们希望建立起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和调度人的积极性,提供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我们要边探索边总结,不断完善,形成适合创新中心发展的新体制和运营机制。
多管齐下促进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
记者:重大技术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推进领域之一,目前我们在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方面,取得哪些成效?在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抓手?
苗圩: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载人航天、“蛟龙”深潜器、大型客机、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高速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重大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核电站全部由国外公司负责总包,以大亚湾核电站为例,大到核岛设备小到螺钉螺母,就连食堂用的不锈钢餐盘,都在法国公司的要求下全部进口。如今,我国掌握了以“华龙一号”、CAP1400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核心技术,实现了+1100kv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世界首套。另外,济南二机床“大型全自动汽车冲压生产线”,在与世界一流强手的竞争中,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而且成功进军国际高端市场,在国际竞标中获得福特汽车美国本土4个工厂9条生产线订单,尤其是在德国对手打价格战的情况下,以高于对方价格中标。上面两个案例显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正在从跟随发展走向创新引领,从低端的“物美价廉”迈向“质优价高”的高端发展之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目前我国已启动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核心元器件、高档芯片和基础软件专项,最近启动实施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我们希望通过专项的实施,促进装备高端突破,推动整个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向前发展。
记者: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投入了资金人力和物力去研发重大项目,最终也做出来了产品,价格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有时候市场并不看好,感觉首台套应用难成为了制约的瓶颈,对此,您如何看待?我们有没有相应对策?
苗圩:这种现象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原因。主观方面,对于新设备的首台,人们往往认为可能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虽然价格相较于国外产品是低的,但有些人会担心可靠性和质量的降低。客观方面,目前全社会还需要形成一个支持“首台套”的共识,要提供机会让大家去使用,只有在使用当中不断改进,才能够不断完善产品性能,因此,我们需要从制度、政策上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
去年2月,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启动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也就是说,给首台套设备上了一个保险,万一出了问题,由保险公司来赔付补偿,而不把全部风险都压在用户身上。这个制度,刚刚开始,我们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已经促进了500多亿装备产品的首台(套)应用,促进了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
可以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在机制上进行了创新,也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地完善政策,扩大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