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体会
2017-03-20周改兰
周改兰
(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很多,属于常见的炎性疾病之一,在治疗过程中,以皮质类固醇等西药治疗为主要方式,但其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中医治疗作为新的方式之一,对该疾病患者的康复有着更好地疗效。本次实验选取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通过对比中西医治疗方式,着重探究活血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在25~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3±2.6)岁,病程在半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4±1.1)年。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即以美沙拉嗦为主,每天3~4次,每次1 g。观察组则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其成分主要包括当归、柴胡、甘草、桃仁等,以灌肠的形式进行,其药液温度需保持在38~42℃左右。实验以1个月为治疗周期。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将对比患者的血清TNF-α、IL-6含量,并采用ELISA法进行治疗有效性评估。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黏膜检查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存在轻微的黏膜炎症情况;无效:肠镜检查无改善,临床治疗无成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在血清TNF-α、IL-6含量上均低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见表1。此外,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最后,在复发率的对比上观察组较低,仅为5%(2/40),对照组则为27.5%(11/40)。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含量的对比结果(±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含量的对比结果(±s)
组别 n TNF-α(ng/L) 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70.3±2.6 45.8±5.9 72.5±4.2 46.3±5.5观察组 40 70.6±2.5 22.3±3.5 73.1±4.5 29.5±2.2 t-0.742 21.036 0.514 17.362 P-0.462 0.000 0.623 0.00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
3 讨 论
中医理论认为中,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规律,无介质,情志内伤,外感邪毒等,会引发脾胃的损失,从而导致了腹泻问题,属于“泄泻”的范畴[1]。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以活血化瘀为主,有利于疏通气血。在实验中,采用红花、桃仁等药剂能够起到去瘀的作用,白头翁可以清热解毒,芍药可以清热凉血等[2],因此诸药联合应用能够起到较好的调好效果,有助于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病症,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且通过实验表明,该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易复发,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活血化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显著成效,能够改善复发问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反馈。
[1]郭雁冰.浅谈溃疡性结肠炎从瘀论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7(15):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