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7-03-20孟令花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7期
关键词:心梗入院心理健康

孟令花

(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滨州 256800)

心梗是心血管多发疾病,主要是冠状动脉闭塞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尽早抢救是提高治疗预后的关键[1]。基于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心梗患者疾病治疗信心不足,影响治疗情况,所以护理干预配合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我院心梗患者为例,总结护理配合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病例选自2016年3月~2017年5月,总计82例。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52~78岁之间,均值(70.50±3.30)岁;梗死类型:前壁、下壁、侧壁梗死患者分别为31例、39例、12例。按照1∶1比例将82例心梗患者分为两组,一般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基础护理。即心梗病情监测、患者健康指导以及用药指导等。

实验组:基础护理+综合护理。(1)个体心理护理。心梗具有发病急的特点,所以患者濒死感明显,加上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所以心梗患者负面情绪更为明显。护理人员在综合评估心梗患者情况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家属普及治疗方案以及相关并发症问题,帮助患者建立心理准备以及治疗信心。同时,根据患者喜好选择其喜好的话题、感兴趣的内容分散患者注意力。另外,叮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并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加以鼓励。(2)疼痛护理。观察患者胸痛情况以及部位,给予止痛药物,同时观察患者呼吸以及神志等情况。(3)饮食、生活护理。饮食上侧重富含纤维素果蔬,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鼓励患者饮水利于排便。有便秘患者服用果导片等药物促进排便,指导患者排便方法,避免用力排便后猝死情况。(4)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为其安排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计划,鼓励患者尽早下穿活动,说明早期活动的价值,提高患者运动主动性。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心梗患者入院时、入院2周后进行生活质量(参考GQOLI-74量表,分数在0~100分之间,分数、生活质量正比关系)以及心理健康(参考SCL-90量表,分数在0~10分之间,分数、心理健康反比关系)评分[2]。

1.4 统计学方法

经SPSS 19.0进行心梗患者研究数据计算。指标评分结果以x ±s形式展开,t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参照组心梗患者入院时、入院2周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统计学计算,入院2周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实验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心梗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心梗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

2.2 心理健康评分对比

实验组、参照组心梗患者入院时、入院2周心理健康评分结果经统计学计算,入院2周患者心理健康评分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心梗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健康评分对比(±s,分)

表2 心梗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健康评分对比(±s,分)

组别n入院时入院2周实验组418.20±1.604.50±0.50参照组418.10±1.306.30±0.60 t-0.310514.7570 P-0.75690.0000

3 讨 论

当前,医学护理模式要求兼具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综合护理干预弥补了基础护理的不足,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家庭关心、康复锻炼、鼓励等,满足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身心需求,拉近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医疗关系良性循环,促进治疗预后[3]。

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心梗患者入院2周后心理健康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的有效配合利于心梗患者心态、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推广实施优势。

[1] 张 渝,万阿娟.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2)∶235-237.

[2] 李万秀.优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7,34(3)∶40-43.

[3] 赵秀英.临床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4)∶528-529,576.

猜你喜欢

心梗入院心理健康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梗猛于虎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心肌梗死常规检查漏诊率高,近2/3患者被遗漏
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在急性心梗中预测死亡风险的临床意义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