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提高教学实效
2017-03-20杨立
杨立
摘 要:想要促进小学数学课的有效性教学,需要注意这几方面:准确解读教材,用活教材;适时地创设学习情境,启情启智;正确把握课堂生成与有效引领;恰当的评价是推进课堂生成的关键。
关键词:动态生成;有效引领;创造性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教材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着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而把握数学课堂活动中非预设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每位从教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有利通道。
一、准确解读教材,用活教材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活用教材,让课堂有效率,让学生有兴趣。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9页做一做时,图中的花朵原是有三组,分别是5朵、4朵、3朵,图意是让学生说出一道连加应用题,学生在回答正确后,我追问谁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说一说?这时,有位女生举手回答,还可以这样想:花丛中原有三组花,每组有5朵,一个小朋友来了,在其中的两组里分别摘走了1朵和2朵,现在还有几朵花?列式为:5×3-1-2=12(朵)这样就变成一道乘减应用题,我趁机表扬了这位学生会动脑筋,能够一题多解。课堂气氛在我的激励下异常活跃,学生又将这页的蜜蜂图由原来的连加分别改编出了乘加和乘减应用题,提前渗透和理解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很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理念。
二、适时地创设学习情境,启情启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提问学生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看看谁的方法好,老师就以谁的姓氏或名字命名他(她)的算法,并在全班推广。有了这些话的刺激,学生积极讨论,激烈争辩,最后全班交流,产生了以下几种算法:32+39= 第一种是先算9+2=11,再算30+30=60,最后算60+11=71,这是书上介绍的方法,比较普遍不够独到;第二种是先把39看作是40,多看了1,再用32+40=72,然后用72-1=71,这种方法比较好算,学生也很认可;第三种是直接从32里面借1给39得40,再用31+40=71,这种方法最简便,被学生一致称赞,想出这个方法的学生姓段,因此这种方法被命名为“段氏借数凑整法”。之于加法的经验,学生在探究减法时更是兴趣盎然,主动参与,才思泉涌,各种算法异彩纷呈。学生在老师引导和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发展和提高了数学的思维能力,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兴趣。
三、正确把握课堂生成与有效引领
动态生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和选择,让数学课堂丰富多彩。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页例1时,图意为:“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先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現在还有多少人?”学生很熟练地列出了两种算法,分别是:22-6+13=29(人)和22+13-6=29(人),并且能够将两种方法的算理讲解透彻,完成了教学目标,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其他学生都很困惑地看着他,不知道这道题还能有什么样的思路,我让这位学生述说了他的方法:先算13-6=7,再算22+7=29,也就是先求出“来的人和走的人之间的差数,看是走的人多还是来的人多,再用原来的数加上这个差数”,如果走的人数比来的人数多,就用原来的数减去这个差数,反之就加上。学生听后茅塞顿开,不约而同地为这位同学鼓起了掌,我也趁机赞扬了这位学生,并因势利导连出了几道加减混合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用这个方法进行巧算速算,及时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真正体验了一次利用课堂的动态生成,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恰当的评价是推进课堂生成的关键
即时评价对于课堂生成的有效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生成,也可以延缓、阻碍生成,必然重要。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在课堂之上,教师应当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他们的观点,让他们不同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对于学生的各种思想和想法,我们都应该加以保护和尊重,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
就个人而言,在平常的教学之中,如果我们能够从生命的高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为他们搭建一个自由学习的环境和舞台,用动态生成的理念进行教育和教学,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样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