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中的课堂执教行为的评价
2017-03-20周臣高
周臣高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个体德、能、勤、绩的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它着眼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整体优化和教师功能的整体优化。教师评价是以工作成绩效率为主,对教师个体德、智、才等全方面的考核评价。教师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工作的,是办好教育的决定因素,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优秀的学生,即没有不会学知识的学生,只有不会教书的教师。因此教师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职能,它能引导教师按教育规律办事,为教育和教学改革与发展服务。
在教师评价的诸多内容中,教师课堂执教行为的评价使教师评价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它关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养成教育及学生诊断教育问题的绩效反应。具体评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单向表达即语言的表达
经过教师设计加工过的信息,要使之作用于学生必须经过一个传导的过程——教师语言的表达,它是课堂执教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施加影响传授知识最重要的工具,它作为一个符號系统,包含了历代人类的精神财物。只有通过语言,教师才能获得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才能对学生作出影响。语言又是一种思维工具,是抽象性罗辑思维的恰当形式,教师语言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语言,使之具有连贯性、逻辑性、论证性。一般来讲,语言包括语流、语气、词句,在这三要素中,教师在执教中要做到语流清晰、平稳、流畅;语气处理恰当;语句精炼,逻辑性强。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写道:“要知道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作结论的正确性而且眯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所以教师在课堂执教行为中的单向表达除了语流、语气和遣词造句外,还要善于把语言交往手段与非语言交往手段,如表情、手势跟听讲者之间的空间距离等融合一体,借助于后者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信息的传导。
二、师生的双向交流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听辩和理解分析及回答。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教师在提问时:提问的质量准确、有意义,类型多样化;提问的数量合理分配给人均个数和时间个数;提问的面积包含着知识面和学生面。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也能体现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密切配合群体关系网。
学生在听辩、理解分析及回答的时间内,会集中注意和强行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和引导做到及时、中肯、针对性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思维的引导。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向交流是建立在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基础知识之上的,正如荀子所说:“青取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都是从教育实践中深刻地解释了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合作,讨论的客观规律。
三、教师的板书
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不应是胡涂乱划,杂乱无章的,板书应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艺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重书之有方,书之有效,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做到少而精,紧扣教材,体现特点,做到完整、醒目,板书的方式应多样化,运用递进、对仗、并列的方式安排板书。
总的来说,教师的板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板书设计,板书运行,板书书法,其中板书设计重在关键词句的提取,词句之间的关系清晰,整体板书简明扼要,切合原意;板书运行旨在顺序合理,时机恰当,配合协调;板书书法体现在字体版面清晰,书写过程流畅。
教师在板书的实际操作中,应当重视板书的运用,因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每位教师切勿把板书视为雕虫小技,更不能把它视为可有可无,板书的成败将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因为它集中了教师备课教案的精心,只有运用得当,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把它当做教学的重要手段加以重视,通过运用板书,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直观,又能突出教材的重点,理清教材的脉络,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注意听讲,便于复习。无数事实证明,凡是教学中精心设计并应用板书的教师,课堂的效果往往比较好。所以,教师在执教中一定要重视板书的运用。
四、教师的体态
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决定其体态的特殊性,它不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教师在执教中的实效。因此,教师的体态应端庄、文雅。其包括姿态,面部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外部修饰五个方面。其中面部目光应长短均匀,软硬适中;面部表情应自然适度,由衷;手势自然大方,能表之以情,达之于理,且与语言的配合度好;外表修饰中服装,发型,化妆应做到规范,使教师的个性与教学配合,达到个性优化教学,教学体现个性。
五、教师的举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教学中,教师能否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能否使学生对知识加以强化,诸多是决定于教师能否根据内容举例例证,通过举例触类旁通,使知识形象化,学生学起来轻松,易懂。这就要求教师的举例要切题、切身、切时、切意,且在剖析例子时要透彻。通过各种举例,使知识系统化,分清知识总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引导
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这是学生的基本属性。学生的属性决定了教师在执教中必须树立引导学生思维的意识,逐步找学生思维的展开点,层层深入,充分开创学生思维,使之达到认知的停靠点。
思维引导方式有空间引导,推断引导,定向引导,归纳引导。在执教行为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材施教,选择适合于学生扩展视野的引导方法。
总之,教师在执教行为中的评价应体现先进性和方向性,也就是指标、权重和标准应体现时代精神,它应该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事实上教师课堂的执教行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全过程就是一步一步地达到具体的教育目标的过程。教育目标本身应体现时代特色,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执教行为的评价应该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力求体现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