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2017-03-20程利军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期
关键词:优越性教育创新融合

程利军

【摘 要】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随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通过激发兴趣,“求新”“求异”,营造氛围,“化繁为简”,技术试验等教学方法与技能,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融合;优越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需要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

一、信息技术及其优越性

现代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教师作为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作为教学信息的接受者,而媒体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作为沟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可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式教育因为其具有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信息容量更大、趣味性更强、传播更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它有效减少了老师在课堂上因作画、誊抄题目所浪费的时间,变相延长课堂时间。相较于纯文字的枯燥,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式教育因其图片、声音、动态视频能更好的吸引了同学们的关注,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更因为其具有广泛且方便的流通性,能有效减少备课时间,减少老师负担,让老师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的关心中,对他们的身心成长具有相当的好处。因此如何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等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

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式教育既然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推广与使用时理所当然的。但我们在这提到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并不是单纯的指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教学教与学的方式与环境,而是像何克抗教授所提倡的那样,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正是这种“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我国天津市十九中学曾率先在七年级开展教改实验,学校在未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任何经济负担情况下,教师们放弃休息,利用每天放学后一小时时间,义务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在线学习检测。此次实验效果斐然,虽然刚进行16天,每天1小时,45位参加实验班同学的成绩,在月考中不同程度都有提高,26人在年级排名提高15名以上,很多同学单科成绩提高30多分,还有几位上初中就未及格过的学生,这次也能取得80分左右的成绩,更关键的是,这45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其校长孙茁指出:教学模式一样时,生源决定教学效果;生源一样时,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

三、教育创新与思维创新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创新不仅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更要使学生学会创新。“任务驱动”是常用的一种促进学生思考,驱动他们产生兴趣,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关的理论和技能,这种方法既突出了应用,又提升兴趣,促进了独立思考能力,为同学们的思维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方法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可以使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运用word设计板报,运用画笔进行美工等等。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式的创新教育接受能力出众,可以选择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我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能可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开发思维。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加应当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适应。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它的独特性,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学会将计算机巧妙地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创建创新教育的大环境,如举办学生主页征选,由学生制作好班级或个人主页参赛,然后组织教师进行评比,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优秀作品可以上传到校园网上交流,据此可以激发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也可以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校园主页的设计,减轻教师负担,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创设创新教育环境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结合本校实际,在学生群体中开展中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征选活动等。通过创设创新教育大环境,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科竞赛成绩,是提升学校办学成绩的良好途径。例如,在講解《认识计算机》一课时,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展示一些新的科技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再重点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功能。接着讲授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教师提问:“人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并且在黑板上写出“3+3=?”紧接着进行提问:“3加3等于几?”然后给学生讲解:“首先大脑处理信息时先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将信息输入,然后大脑通过加工已有知识,经过运算,再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理计算机也是这样加工处理信息的。”接着给学生讲解:“计算机也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首先用键盘、鼠标将信息录入计算机内,这两个部分相当于计算机的耳朵和眼睛。计算机的主机就是大脑。电脑的手和口也就是最终显示运算结果的显示器和打印机。”教师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高效率地掌握学习知识点和学习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现代社会,教育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克庚,周丹丹.教育生态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2(12)

[2]屠大华.现代教育理论,2002

[3]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14(2)

猜你喜欢

优越性教育创新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水利工程招投标制度下的招标代理探究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