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经典引领开启幸福之门

2017-03-20吴慧儿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期
关键词:活动教育

吴慧儿

【摘 要】阅读经典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关系着我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传承与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扎实、持续地开展好经典阅读,是帮助师生寻求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本文将我校阅读经典的活动实践经验与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阅读,与经典同行》的讲座内容相结合,探讨了构建经典阅读活动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使经典阅读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做到知行合一,保持教师阅读经典的热情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阅读经典;教育;活动

京城七月,烁火流金。7月17—24日,由区中小学校长研究会组织,旨在提高全区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和综合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香洲教育的香洲区教育领导力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大学开班,我很高兴能参加这样一次高端的学习培训活动。

培训班课程丰富,授课形式多样,在聆听、答问、讨论的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学习和反思,或开阔视野,或去芜存菁,或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其中,王余光教授的讲座《阅读,与经典同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在于这个讲座与我们正在开展的经典阅读和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有密切的关联。王余光教授在讲座中引经据典,让我们眼界大开。其中,我对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的这句话印象尤其深刻,他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既说明了经典应作为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又道出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多年以前,我们学校就开展了阅读经典的活动,当中取得过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一路下来,我们也感到了一些困顿,比如如何构建和规划活动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如何使经典阅读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如何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做到知行合一,如何让教师保持阅读经典的热情等等。通过王余光教授的讲座,对于今后继续开展的经典阅读活动,我有一些新的领悟。

一、重新认识经典

从文化层面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浓缩了汉语的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这些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启迪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丰富我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经典之作,大都文辞精炼优美,读来声如珠玉,朗朗上口。多读,既可增强语感,又可完成语文素材的积淀。这是我对于经典本身内涵的一个新的认识。

第二个认识是对经典“类”的认识。对于经典的分类,目前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专家把《周易》《尚书》等历史最为久远的典籍划为一类经典,其他的,像之后出现的如唐诗宋词等划为二等甚至三等经典。这些专家认为一类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基石,必须熟读熟记。我赞同这种分类观点。但我认为即使是后来的经典,由于是在前人经典基础上的再创造,在文学性、艺术性上同样价值不菲,也应该等同视之。至于在小学阶段经典阅读上,我更主张从二三类经典入手,因为语言的发展,越是往后就越是成熟,如古诗的发展便是如此,魏晋之前的古诗多以四言为主,慢慢发展成五言、七言,声音的变化就更趋丰富。另外,一类经典由于年代久远,一般较深奥,不易理解。二三类经典则相对通俗,我认为较适合在小学阶段推广。这是我对经典“类”的认识。

第三个认识是我在指导孩子进行经典阅读时碰到一个问题,就是“读”和“讲”的问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陶渊明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种观点肯定是要批判的。但古人杰出的文学成就就说明了他们总结的这些经验并非毫无根据,越是久远的经典就越是深奥难懂,不仅是现代孩子,就算是古代的小孩同样不好理解。但是我们总有这样的体会,小时熟记背诵的知识,多年以后仍印象深刻,而随着年岁渐增,许多事理也会渐渐明白。所以,让孩子理解经典会有相当的难度,重点应在于要想方设法让孩子饶有兴趣地读背经典。

二、开展经典阅读的设想

经典是永恒的,但每个时代有自己的品读方式。在今日的教育体制以及思潮之下,我认为我们要因时制宜,开展高效的经典阅读。以下是我的设想:

(一)开设校本课程,让经典走进课堂。学校把经典诵读打造成具有学校特色,充溢着快乐气息的“校本课程”。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创设教育情境,营造氛围;二是开设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创设教育空间;三是打造快乐经典沙龙,创设共进平台;四是建立测评机制,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保证活动的持续开展。

(二)定期组织成果展示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推动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每年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作总结和成果展示活动,及时总结经验、交流心得,不断扎实推进工作的深入开展。除了学校内部的总结展示外,我们还可以走出校门,到社区举行展示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三)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经典真正融入学校生活。开展“经典诵读”的最终目标,是让经典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浸润到学生的心灵里。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通过专家引领,提升经典诵读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如果能在学识底蕴深厚的专家、大师们的培训指导下,相信我们经典诵读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师要与经典同行

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学生求知的领路人,一个腹有诗书的教师对学生有着非凡的魔力,他们会自觉地和老师一起,以经典为友。在我看来,教师读经典有以下好处:

(一)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课堂有效性。一个好读书的教师在备课中或课堂上总会灵感飞扬,一句经典的话语,或者一个久远的典故,往往就是课堂的一个亮点。在经典的熏陶下,教师的语言以及教态等都会呈现出浓浓的书卷味,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必将是孩子求知的乐园。

(二)洗涤心灵,净化精神。教育事业是一项繁琐、枯燥而艰辛的事业。职业倦怠感会不知不觉地在我们心间萌生。加之现在社会物欲横流,我们的心志很容易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一个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教师是无法创造出优良的教学成果的。这时,我们需要回归经典,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感悟古人的知足常乐,甘于淡泊,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增强职业和生活的幸福感。

阅读经典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我们的老师有着独特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从而也让民族的未来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更为正确的指航标。

“今天,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王余光教授的讲座的结语)。我认为,所谓“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从某个角度来说,指的就是学校的内涵与特性。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学校深刻的内涵,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我相信,扎实、持续地开展好经典阅读,让经典润泽每一位师生的心灵,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我希望,在经典引领下,每一位学子于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人心的纯净与平和,从而升华自身的品格。我期盼,每一所学校以经典引领,为每一位师生开启幸福的大门。我展望,传承经典,薪火相传,中华文明光耀世界!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談[M].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 88-89

[2]乐正克.学记[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32-33

[3]李毓秀.弟子规[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55-56

猜你喜欢

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牛年到,节日活动可以这么“牛”
“拍手歌”活动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