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2017-03-20余忆
余忆
【摘 要】在新形势、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的数学教学是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是课堂中的必然要求,鼓励学生认真听、会听,勇于发言。总结学习方式、方法,做到无师可通,无师可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善于倾听;勇于发言;有条有理回答问题
义务教育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在数学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与积极的发言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我认为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的发言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专心倾听
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大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一个人善不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他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他能否与其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耐心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很多时间和途径培养而成的。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
初中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乐于倾听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有很多的学生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形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三)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四)教给方法,善于倾听
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指导:
1.细化“听”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3.让学生当“小老师”。教材中某些新知识有的学生已掌握,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當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时,常会因新鲜感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在教学中,我时常让学生换位当“小老师”,如教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计算方法,例题:解下列方程。
1. x2-3x=0 2. 4x2-25=0
3. 4x2+4x+1=1 4. x2-6x+5=0
让学生上台书写解答过程,再多让几个学生上台发言,当评委,当小老师,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因为同学们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所以讲得特别详细,下面的学生听得也非常认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勇于发言
在教学中我们总结了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的原因:1.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羞于当众发表意见。2.思想上有顾虑,不敢发言。3.存在惰性思想对于发言不感兴趣。4.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差异。
对于这些问题我从如下四点进行:
1.利用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情景教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如果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他们也就不可能做到积极发言。
2.抓住时机进行激励。适时的激励往往比刻意的表扬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我特别注意捕捉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然后抓住时机给予恰当的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每一次都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3.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不是只作简单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最忌简单地说对或是错,因为这样学生很难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从而无知道怎么改进。
4.造成舆论氛围。让学生明白勇于表现自己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这是激励学生积极发言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给学生造成这些有益的影响。
三、想好再说,说话有条有理
指导学生发言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是把问题说清楚,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是当学生匆忙作答时,老师要让学生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或者,让学生尝试说一遍,教师予以指导,不妨让学生再说一遍。等学生说得比较有条理时,给予鼓励。
三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让学生作答。
四是当学生存在表达上的困难时,教师不能过于心急,更不能以否定性的评价中止谈话,应心平气和地引导学生解释一些尚不清楚的问题。
另外,有些学生由于气质和性格的原因,说话比较急躁,教师应从其特点出发,适度调整谈话节奏,有意识地让学生说得慢一些。
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好习惯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纠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如果表现欲过强,不理会别人的意见,就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起不到以优带差的目的。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用自己睿智的思想,有前瞻性的教学理念,辛勤的汗水和对学生的挚爱,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拥有者,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做好习惯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