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视小学语文课堂的“状态”教学
2017-03-20丁兆唐
丁兆唐
【摘 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关键词】准备状态;上课状态;反思状态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是看教育成果的发展变化,不是要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了多少,这就是要把课堂教学与学习效果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课堂教学状态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封闭性,迫切需要运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教学方式;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融合新课程改革理论,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与改革探索认为: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更新思想观念、突破陈旧模式、注重有效课堂,是实现教育改革跨越的有效方式。
1.教学前有一种“状态”叫做“准备状态”,即:教师备课状态和学生的预习状态
1.1心态要平静:无论何时何地,上怎样的课也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常态课”,这一点作为“状态与有效”理念来说很重要而又很难做到。
教学前的“状态”从表面现象看起来,似乎和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没有关系,但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教学的优劣或者说成败。而这一过程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全部体现出来。这就是说在教学前备课状态发挥的好与坏、准备地扎实性与全面性。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事前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看你在事前是否具备励练的功底。课前的准备过程如果要认真地去做,它所花费的时间一定是两个以上甚至更多的四十五分钟,着重看你求学过程中学的是否扎实,平时是否博览群书,教学备课前经常性练就一丝不苟的功夫。
1.2心中要有学生:备课过程既是对教材文本的一次深挖掘,同时又是对学生学情及课堂生成的一次全面估计与预设准备(应该达到准确把握)。面对一个班级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全面到位备出“学生课”。如果不备“学生课”那么这节课的课堂效果不太好,达不到“有效”的目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教学前一定要重视安排并力主要求甚至严肃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督促预习的方式方法通过询问新课题问题和检查预习过程中所作的记录,使学生对新课内容达到心中有数,在听讲过程时才能主次分明,预习时没有读懂的重视听讲,在预习笔记中详细注明,以作为做题时的重点内容,并且可作为学生自我掌握一门课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温故而知新作提示。至于教师的备课过程应该是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层次清楚。
1.2.1有的放矢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1.2.2详略得当指明确该重点讲的还可重复讲一遍,该略讲的讲一遍或一语带过;
1.2.3层次清楚的意义——
1.2.3——1所讲课程的前后顺序;
1.2.3——2要讲课程的前因后果;
1.2.3——3听讲学生能够了解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认识层面。
怎样的备课才能有效,结合“状态与有效”主题的研讨与探究,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3思路要自清:备课过程,教师的思路要始终保持清晰和全面,包括教学材料的准备,课堂语言的设计、各个环节的过度等方面,都应和演员对台词一样背得滚瓜烂熟。
准备状态还包括侯课、想课和说课几个方面,这些看来似乎很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中有一种“状态”叫做“上课状态”,即: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2.1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容忽視,教师的精神面貌与一节课的教学状态有很大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不讲普通话或普通话讲得是否流利、教师讲课时衣着装扮过于时髦或过于邋遢、教师讲课时的面部表情、姿势、语言的合理配合运用等都属于教师精神状态的范畴,这些都与课堂教学与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关系。
2.2教师的操作状态:最能彰显教师各方面的能力与艺术效果的操作状态,决定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操作上。教师的准备状态、精神状态以及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特色、教学效果都会在课堂上同时充分体现和展示。对于这一点的评价,应该是一节有效体系所体现的方方面面,而最主要的是对教学时间的定位和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有效性上。
2.3学生的学习状态: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新知探究,这三方面具有互补性、促进性和发展性,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有所发展。而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调控,就是用引导、激发、评判的方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
2.3.1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及时适度的评价;
2.3.2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2.3.3注重班级的整体性、层次性和个别性的“状态与有效”效果。
3.教学后有一种“状态”叫做“反思状态”,即:教师的反思状态与学生的评价总结
课后反思很重要,它是一个总结经验、积累财富、发展有效的收获过程,需要教师有一种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心态正视反思的重要性。同时它是获得第二次备课的宝贵资源。
新教改新课标改革阶段,小学教育教学尝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课堂教学舍取与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经过一年时间的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就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舍弃多余吸取精华才能达到有效这一根本性目的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将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到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教学上,细致总结,详尽分析了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课堂教学之间理论依据与实践认知的客观关系。结合这两个目的一致的教研主题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精益,而对课堂教学状态的要求是为了求精,也就是在付出教课的代价后学习的效果如何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优质教育的不懈追求,教育教学对教师本身素质的要求越严越高,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充实完善自己,让教育改革选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