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课标修订前后课程难度对比研究及启示

2017-03-20陈柯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物理

陈柯

摘要:运用业已建立的课程难度定量模型,重点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难度变化进行静态定量分析,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与学提供参考。分析结果显示:就总体而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课程难度略有增加,其中可比深度有所降低,可比广度升高幅度较为明显,这对于教材编写理念以及教师教学策略的选用都有影响。

关键词:课程难度 物理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其颁布与修订意义重大,影响广泛,因而深受广大教育研究者、教师乃至家长以及学生所关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物理课标(2011版)》)是在围绕我国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坚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以及应用性等指导思想与参考依据的基础上[1],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物理课标(实验稿)》)进行了部分修订,其具体条目发生了一些增删,相关要求也进行了细微变化,进而导致物理课程难度也随之产生一定范围内的上下起伏,而这对于物理教育教学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标准(2011版)》和《物理标准(实验稿)》进行课程难度静态定量对比,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2012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006版)教材及对应教师教学用书,收集整理其相关数据,运用课程难度定量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一、课程难度定量模型

史宁中教授等人认为,课程难度至少要受到课程绝对难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并建立了课程难度定量模型[2],其模型及模型释义如表1。

二、《物理课标(2011版)》与《物理课标(实验稿)》课程难度的赋值与讨论

课程难度问题研究可以从共时态研究和历时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研究者关注课程难度的共时态研究,即关注同一课程标准下的不同教材版本的课程难度定量对比[3],而相关的历时态研究较少,有学者关注不同课程标准下的不同教材版本的课程难度定量对比[4],虽然呈现课程难度的历史演变,但因选用不同版本教材而导致可比性较差。基于此,研究假定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物理课标(2011版)》所出版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与依据《物理课标(实验稿)》所出版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在与相应课程标准要求一致性方面具有相同的水平,从而在进行《物理课标(2011版)》与《物理课标(实验稿)》课程难度的静态定量对比研究中将获得更为准确的研究结果。

1.课程深度赋值

课程深度的赋值在研究中以课程标准中目标要求的不同层次进行加权赋值从而实现量化。课程标准以及对应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设置了不同的层次水平并使用具体的目标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具体赋值说明见表2。

如《物理课标(2011版)》中对“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进行深度赋值,其要求层次为“了解”“认识”,因此其课程深度赋值为S=3。课程标准中的其他知识点也依此进行深度赋值。具体赋值结果如表3所示。

2.课程时间赋值

由于《物理课标(2011版)》以及《物理课标(实验稿)》中并没有规定各个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教学时间,因此课程时间的赋值在研究中以人教版物理课程教材及其教师用书中所建议的课时数为参考从而实现量化。据此,课程时间的赋值如表4所示。

3.课程广度赋值

课程广度的赋值在研究中以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数目为参考从而实现量化,以每个条目内容中的“。”为单一知识点结束标志进行知识点数目统计。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4.课程难度计算

研究根据课程难度定量模型并基于以上赋值,可得到《物理课标(2011版)》和《物理课标(实验稿)》有关课程难度的相关数据,如表6所示。将表6中的相关数据代入课程难度模型N=f(S,G,T)=αS/T+(1-α)G/T,且α=0.5,经计算可得课程难度系数值,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三、比較与讨论

1.课程时间

由课程时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物理课标(2011版)》与《物理课标(实验稿)》的课程时间存在一定差距,分别为103课时,122课时,后者要比前者高出19个课时,高出近18.4%。然而,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物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时间用于总结与复习以及实践活动,共计20.5课时,而《物理课标(2011版)》的课程时间中并不包含此类课时。基于此,研究者认为同一知识点在课程时间延长的情况下会降低课程难度,课程时间对于课程难度影响较大,且任意课时的增加或者减少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同时会违背课程标准本身原有的意愿,因而保持各课程标准意向维持原课时数进行课程难度计算。尽管如此,课程时间设置的不同也理应受到重视和进一步研究,这里就暂不做讨论了。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物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只因是物理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打造高效物理复习课——以“压强”复习课为例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我不是教物理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十年课改的回应